评论频道 > 吴家场论语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补课”与“推优”

——中国保险报副总编 杜亮

发布时间:2013-10-14 16:13:38    作者:杜亮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但凡孩子已经读到初中、高中的家长都有这样的共识,如果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的升学大战中冲出重围,纠正偏科、均衡发展是不二法门。

当下的中国就有点像偏科的孩子:经济一枝独秀,社会、政治有点偏软;单就经济来看,对外开放突飞猛进而对内开放进展迟缓。所以说,这十年,高层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学界、商界呼吁民企国民待遇,乃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下决心在重启改革议程上有所作为,都带有纠偏的意味。

以此观之,昨日挂牌的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像国务院批复中所称,是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寄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已经公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涵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创新监管服务方式、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以及促进投资贸易的税收政策等内容,层次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保税区、开发区、开放区,而更像一个新版的经济特区。

冀望归冀望,上海自贸试验区能否很好地履行“补课”、“纠偏”的重任,尚需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甚至,就在自贸区概念热炒的阶段,也有不少冷静的声音对其中一些政策的可操作性提出质疑。

比如,商务部研究院学者马宇认为,金融利率市场化应该是全国一盘棋,如果率先在上海自贸区实施,恐怕全国的存款都会被“搬”到上海去,加剧金融市场的不平衡。再比如,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如果仅仅限定在区内可自由兑换,这样的政策实际价值不大;而如果不限制区内与国内之间的资本流动,那就等于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了。

此外,在这次自贸试验区方案中,“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以及“服务业扩大开放”是含金量极高的亮点,并且列出了详细的项目清单。其中,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设立中外合资银行”亦是一大突破。但我们反过来又要问,为什么民营资本在国内设立民营银行的呼吁迟迟不能得到切实的履行?为什么外资的国民待遇要先于民资的“国民待遇”?或许是顾及到内外一致的原则,国务院关于“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文字表述中,没有出现“对外开放”“外资如何如何”的字眼,而是于最后强调了“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从积极角度理解,这是将开放的外延延伸到了“对内”的层面。

总体而言,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抓手,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二季”的重要标志。但是,对其能够发挥的功能与作用亦不可估计过高,对其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更要充分预估。否则很难避免以前的特区、开发区所常见的“政策套利”行为,而这与改革的价值取向是相违背的。

与当年设立四大经济特区不同,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相当广泛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偏科”已有较充分显现。在这个时候,更加需要的是宏观性、全局性、系统性、兼顾经济社会政治均衡发展、兼顾区域均衡发展的改革举措。

所以,一方面,对自贸区,我们要聚精会神“推优”、“增优”;另一方面,更要放眼全局,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把该补的课补上来。

(作者为本报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