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频道 > 吴家场论语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成功的改革须“安民立信”

——中国保险报副总编 杜亮

发布时间:2013-11-05 15:55:16    作者:杜亮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最近,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在央视热播,一曲反复吟唱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令观者如痴如醉。这部片子并非新剧,第一部四年前就播出过,其时坊间对此知之者甚少。此时登堂入室,自有特殊意味。

秦国由弱变强直至一统海内,“商鞅变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然而,后世给予秦国的评价多以“暴政”论,并以“三世而亡”戏谑之。盖因秦朝开启的两千多年专制时代,儒家“仁政”思想是统治者倚借的主要工具。

不过,这并不妨碍商鞅变法被近世公认为中国历史上与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并列的三大变法之一。但从结果看,后两者很快以“政息人亡”告终——只有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和历史上的许多变法一样,商鞅变法的目标在于富国强兵。

首先,从基本的价值取向上,就是削弱传统贵族势力,给平民以公平的财产权和升迁权。奖励垦荒,“废井田、开阡陌”,改土地公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剥夺旧贵族特权,同时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引导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是秦军战斗力强的根本原因之一。推行县制,后来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与之一脉相承,彻底瓦解了贵族的管理权。确立了因袭两千多年的官僚制管理的根基。

以上做法,促进了社会流动和公平,从而大大增强了秦国社会的活力。

商鞅变法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强调法治。轻罪重罚。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的也要罚处徭役三十天。执法必严。太子犯法,商鞅竟把太子傅、孝公哥哥公子虔的鼻子割了。这也给他惹来了后面的杀身之祸。

对于法治的尊崇,保证了秦国社会有秩序地运转。既有利益引导,又有纪律保障,这样一个国家的国民组成的军队,自然是无往而不利。

成功的变法需要审时度势。战国时代,七雄互伐,变乱不息,统一不仅是国家目标,而且是民众所愿。商鞅变法正是契合这个时代特点的乱世之法、战时之法。比如“重农抑商”,重分土地,奖励农桑,而对商人课以重税,其实扼杀了经济活力。但对于农耕社会来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为土地而战,自然玩命。

商鞅变法造就了秦国超强的实力、特别是武力,使得海内一统从不可能变为可能。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成功也是一样的道理。而在秦国统一六国后,本应变乱世之法为治世之法,但秦始皇仍然沿用昔日之“严刑酷法”,“三世而亡”也就不足为怪了。

时隔2000多年,商鞅变法对中国当今的改革又有什么借鉴意义?我觉得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安民立信”。

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带来了物阜民丰,国力强盛,从结果看,无疑是巨大的成功;但是,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不公平因素,影响到社会经济进一步的稳定繁荣。消除不公平因素,持续激发民众的创造力和活力,是为“安民”。安民是导向,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立信则是保障。

面对民众对新法的疑虑,商鞅用“徙木立信”的办法“以明不欺”,建立了政府的威望,使得诸项改革法案得以顺利推行。

无论古之变法还是今之改革,过程都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其中必然遭遇强大的守旧的阻力,惟其法令如山,才能使新政得以顺利推行。而法治精神,正是中国社会要补的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