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雾霾是经济发展必然付出的代价么

发布时间:2014-03-03 09:18:11    作者:周业安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经济发展究竟追求什么?从经济学的本意来说,应该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所谓社会福利,其实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迄今还缺乏一个客观标准来衡量。但通行的看法是,除了必要的物质财富的增长外,人类自身的幸福和发展更关键。比如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的人类发展指数,就包含了预期寿命和教育,而不仅仅是人均GDP。按照该机构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2013》所给出的数据,在全部187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人类发展指数才排名101,想想看,我们的GDP总量现在可是排第二的!我们再看看另一个口径的排名,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叫《世界幸福报告2013》,在全部参与排名的15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才排到93位。这和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名类似。

我们的口袋鼓了,我们的心情反而差了。幸福和财富并不成正比,这在现在经济学家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支持。回到开头的问题,经济发展究竟追求什么?在过去大家穷怕了,所以可劲发展经济,但在这点点滴滴的财富积累过程中,我们却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生活质量。走在北京的街头,能看到的除了钢筋水泥玻璃构筑的高大密集建筑外,剩下的就是匆匆的行人和无所顾忌排放尾气的车辆。本来可以自由奔放生活,现在不得不蜗居在家里,出门还得武装个口罩,难得看到太阳出来,竟然有种喜极而泣的冲动。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经济学,很可能会被经济学戏弄。雾霾可怕吗?从生活视角看,非常可怕,不仅影响健康,还影响心情。但对于误读经济学的人来说,健康也好,心情也罢,这些都是不计入GDP的,因而无需考虑。有些人仅仅关心哪些能够计入GDP,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于是一出人生的悲喜剧就这么上演了。设想一下,有这么一个地方,特别想实现高经济增长,于是大量地投资很多短平快项目,而通常短平快项目对环境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时间一长,该地方的环境悄悄发生了质变,虽然地方经济的确增长了,但环境也随之恶化。这被经济学家称作发展中的问题,似乎很难回避。当这个地方环境开始恶化时,地方政府又开始倡导投资治理环境的项目,一个地方环境越恶劣,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就会越多,结果我们就会看到一个非常可笑的因果循环:因为经济增长,所以环境恶化;因为环境恶化需要治理,所以经济进一步增长了!环境恶化的程度和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可能成正比!

经济学有时候就是这么荒唐。好比一个城市特别喜欢在街道上挖坑。但在反复挖坑的过程中,GDP在悄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挖坑带来的经济增长。早期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政府投资公共设施,刺激有效需求。其逻辑非常简单,就是政府出面兴建一条道路,这就需要购买相应的原材料和雇佣相应的人,购买原材料会刺激下游企业的生产,从而盘活了下游企业;雇佣的人有了收入会进行消费,从而刺激了内需,这进一步激活了企业的生产。于是在公共工程做引子的前提下,整个经济慢慢开始复苏。经济学把这个过程称之为乘数效应。也就是说,看似开始政府就投入一块钱,但所带来的GDP效果远不止这一块钱。凯恩斯的这个天才想法提出来之后,很多政府深受启发,开始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由此导致经济学当中凯恩斯主义盛行一时。但后来人们慢慢回过味来,凯恩斯主义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子,这就好比一个人感冒了,总是习惯去医院打点滴,赶紧消炎,看似能够治疗感冒,实际上却在破坏身体的免疫力,久而久之,身体反而变得更差。

凯恩斯是针对当时经济危机的严重性才想出的救急良方,而后人却在不断误用这个良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发展经济学提出的追赶问题。后发经济要想实现发展梦,就必须加快追赶,而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偏偏把这个追赶的策略理解为不断兴建短平快产业,从而起到短期内快速积累GDP的作用。这是导致现在雾霾天气横行的根本原因。一些发展经济学家为此辩论说,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必然付出的代价,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历史之所以会重演,是因为我们不尊重历史。发达国家在早期的确经历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并存的历史阶段,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必须要去体验,恰恰相反,阅读历史,是从中汲取教训,找出规避的方法。关键在于我们究竟追求什么?假如地方政府考虑的是当地居民的发展和幸福,那么同样可以找出既能促进人类发展和幸福、又能促进当地GDP增长的产业发展路径。感冒了未必需要去消炎,喝水休息同样能够恢复体魄。对地方政府来说,雾霾不仅仅带来了增加GDP的契机,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思考,下一步是否可以不要雾霾就能创造GDP?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雾霾是经济发展必然付出的代价么

经济发展究竟追求什么?从经济学的本意来说,应该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所谓社会福利,其实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迄今还缺乏一个客观标准来衡量。但通行的看法是,除了必要的物质财富的增长外,人类自身的幸福和发展更关键。比如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的人类发展指数,就包含了预期寿命和教育,而不仅仅是人均GDP。按照该机构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2013》所给出的数据,在全部187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人类发展指数才排名101,想想看,我们的GDP总量现在可是排第二的!我们再看看另一个口径的排名,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叫《世界幸福报告2013》,在全部参与排名的15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才排到93位。这和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名类似。

我们的口袋鼓了,我们的心情反而差了。幸福和财富并不成正比,这在现在经济学家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支持。回到开头的问题,经济发展究竟追求什么?在过去大家穷怕了,所以可劲发展经济,但在这点点滴滴的财富积累过程中,我们却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生活质量。走在北京的街头,能看到的除了钢筋水泥玻璃构筑的高大密集建筑外,剩下的就是匆匆的行人和无所顾忌排放尾气的车辆。本来可以自由奔放生活,现在不得不蜗居在家里,出门还得武装个口罩,难得看到太阳出来,竟然有种喜极而泣的冲动。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经济学,很可能会被经济学戏弄。雾霾可怕吗?从生活视角看,非常可怕,不仅影响健康,还影响心情。但对于误读经济学的人来说,健康也好,心情也罢,这些都是不计入GDP的,因而无需考虑。有些人仅仅关心哪些能够计入GDP,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于是一出人生的悲喜剧就这么上演了。设想一下,有这么一个地方,特别想实现高经济增长,于是大量地投资很多短平快项目,而通常短平快项目对环境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时间一长,该地方的环境悄悄发生了质变,虽然地方经济的确增长了,但环境也随之恶化。这被经济学家称作发展中的问题,似乎很难回避。当这个地方环境开始恶化时,地方政府又开始倡导投资治理环境的项目,一个地方环境越恶劣,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就会越多,结果我们就会看到一个非常可笑的因果循环:因为经济增长,所以环境恶化;因为环境恶化需要治理,所以经济进一步增长了!环境恶化的程度和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可能成正比!

经济学有时候就是这么荒唐。好比一个城市特别喜欢在街道上挖坑。但在反复挖坑的过程中,GDP在悄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挖坑带来的经济增长。早期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政府投资公共设施,刺激有效需求。其逻辑非常简单,就是政府出面兴建一条道路,这就需要购买相应的原材料和雇佣相应的人,购买原材料会刺激下游企业的生产,从而盘活了下游企业;雇佣的人有了收入会进行消费,从而刺激了内需,这进一步激活了企业的生产。于是在公共工程做引子的前提下,整个经济慢慢开始复苏。经济学把这个过程称之为乘数效应。也就是说,看似开始政府就投入一块钱,但所带来的GDP效果远不止这一块钱。凯恩斯的这个天才想法提出来之后,很多政府深受启发,开始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由此导致经济学当中凯恩斯主义盛行一时。但后来人们慢慢回过味来,凯恩斯主义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子,这就好比一个人感冒了,总是习惯去医院打点滴,赶紧消炎,看似能够治疗感冒,实际上却在破坏身体的免疫力,久而久之,身体反而变得更差。

凯恩斯是针对当时经济危机的严重性才想出的救急良方,而后人却在不断误用这个良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发展经济学提出的追赶问题。后发经济要想实现发展梦,就必须加快追赶,而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偏偏把这个追赶的策略理解为不断兴建短平快产业,从而起到短期内快速积累GDP的作用。这是导致现在雾霾天气横行的根本原因。一些发展经济学家为此辩论说,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必然付出的代价,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历史之所以会重演,是因为我们不尊重历史。发达国家在早期的确经历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并存的历史阶段,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必须要去体验,恰恰相反,阅读历史,是从中汲取教训,找出规避的方法。关键在于我们究竟追求什么?假如地方政府考虑的是当地居民的发展和幸福,那么同样可以找出既能促进人类发展和幸福、又能促进当地GDP增长的产业发展路径。感冒了未必需要去消炎,喝水休息同样能够恢复体魄。对地方政府来说,雾霾不仅仅带来了增加GDP的契机,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思考,下一步是否可以不要雾霾就能创造GDP?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