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深化资金管理 挖掘久期空间

——资管2.0时代产险公司苦练内功正当时

发布时间:2014-08-21 11:18:17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2013年后,市场环境已今非昔比,非寿险市场的整体经营环境面临前期监管红利释放透支、产险业费率市场化加速推进、赔付标准不断上升等不利影响,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行业平均费率下降、业务质量亦有所降低,产险公司势必将走上以投资收益带动行业发展的路径。

在这一背景下,保监会“91号文”的出台拓宽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范围。与此同时,一系列政策陆续放宽了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范围,泛资产管理时代真正到来。伴随资管行业壁垒的打破,多样性的资产管理创设机构的激烈竞争将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标的和丰富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产险公司应顺应形势,在资金运用方面苦练内功,把握资管2.0时代提供的机遇,应对承保软周期的到来。结合国内产险公司实际,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 建立现代司库制度、全面进行资金管理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对资金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跨国公司的资金管理职能逐渐从传统财务部门中分离出来,由独立的资金管理部门承担,其定位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来优化资源,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职能范围包括了投融资管理、现金管理、资金系统管理、银行关系管理、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等几大方面。产险公司可通过建立现代司库制度,全面深化资金管理,实现资金集中度的提高和资金运用效率的改善。

产险公司探索建立司库制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公司应借助司库部门对全部资金进行掌控,综合考虑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通过集中化管理形成公司高度的资金管理视角,对公司层次的资产负债结构实现统筹规划,包括资金运用、资金风险、银行关系、资金收付、资本结构等。

其次,公司可借助司库部门加强流动性管理能力,利用货币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在满足业务发展资金需求的同时,充分享受货币市场的收益。在测算公司最佳现金保有水平时,可以考虑通过正回购等方式快速反应现金缺口,提高流动性管理效率。

再次,公司应提升资金管理能力,一方面要强化资金预算能力,通过滚动预算提高资金收支预测的频度,既要确保赔款和费用支出的及时到位,又要尽可能的准确预测支出,尽量压缩支出户、费用户的资金沉淀,避免流动性的重复安排;另一方面,可通过资金内部有偿使用机制,类似于银行的内部转移定价(FTP),向业务部门征收占用公司流动性的成本,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最后,公司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资金的归集力度,并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对资金全景的掌控,要充分利用银行的现金管理业务。比如通过资金系统的搭建并与银行签订相关协议,可实现收入的每日自动上划和支出的自动下拨。

二、挖掘久期空间、合理进行期限错配

提高资金运用集中度后,产险公司应着力提升其投资资产配置能力,挖掘久期空间,合理期限错配。

传统观念认为由于寿险产品期限较长而产险公司负债久期较短,故根据久期“免疫”策略,寿险公司资金的可用期限较长,而产险公司应将资金配置于短久期和流动性资产以备年内的赔付和费用支出,对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选择受到负债期限的约束。

但产险公司决不能机械的理解和运用久期概念。久期主要用于衡量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即资产或负债相对利率变化的价格变化率。久期匹配就是使资产和负债组合的市值对利率“免疫”,规避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及收益。尽管产险公司负债的久期较短(1年左右),但其利率敏感性较低,如果进行匹配,则牺牲了可观的“期限利差”去防范负债端极小的利率风险。

事实上,短久期并不意味着短期限的投资。比如,假设某公司连续10年发行1000亿元的1年期零息债,那么第一笔1000亿资金可以运用10年,而单只债券本身久期是1。同理,只要保费收入增速不为负,承保不亏损,即使负债久期较短,产险公司仍可投资于长期限固定收益产品。当前,全行业保费收入仍将维持较快增长。退一步说,即使面临突发大额赔付或保费收入增速大幅放缓等极端不利情况,产险公司通过变现流动资产或回购融资等方式偿付缺口即可,而无需对全部存量负债均通过匹配流动性资产的方式以待兑付。从实践来看,产险公司的负债(准备金)呈现随保费增加而增长,在窄幅区间内波动(受极端灾害影响的赔付支出,如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的特点,沉淀率较高,其稳定部分类似于商业银行的核心存款,可用期限较长。

三、 加强和统筹信用管理能力

产险公司配置长期限创新型产品,首要加强和统筹其信用管理能力。我国当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而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将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退出市场,这就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识别和管理信用风险的标准和能力。

产险公司的信用保证保险部门,其数十年的运营经验积累了大量企业宝贵的基础资信资源,拥有较强的信用风险分析能力。但实践中,承保部门和投资部门单独运营管理,绩效指标也相互独立,对信用风险的承受和管理能力存在割裂。例如,产险公司在投资非标产品时要求融资主体的外部评级不低于AA级,而信用保险部门却愿意给A级的企业提供担保。再比如,对于某些商业银行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基础资产由信保部门提供担保,但该产品却无法满足投资部门的标准。结果就是公司实质承担了信用风险,却未能充分享受到信用利差,较高的溢价为发行或中介机构所赚取。产险公司应加强和统筹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从公司战略高度出发,要求承保和投资部门形成合力,尤其要在对信用风险的容忍度和行业、企业选择标准上达成一致。

综上所述,在承保景气周期不再、费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未来评价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不仅取决于承保业务,更取决于公司投资管理水平的高低。面对泛资产管理时代涌现的各类创新型产品,产险公司应顺势而为、苦练内功,在建立现代司库制度的基础上,挖掘久期空间、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方可在较高利率环境下,更好地把握对固定收益类创新产品的投资机遇,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金运营部 王朝晖、熊宇、孙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