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多做公益少用“四点心”

发布时间:2015-01-30 10:58:20    作者:黄明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做公益的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可喜的好现象。

无论是机构、企业还是个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都参与到公益行动之中,形成了全社会公益的良好氛围。但是随着参与主体范围的扩大,各种说不得的动机和用心,也让公益这件本来十分简单的事儿变得有些复杂与浑浊。

要做好公益,必须要少用“四点心”。

少一点博名心。俗话说,做好事不留名,这是做公益的至上境界。而目前,许多企业机构或者个人,为了宣传企业品牌或者炒作个人名声,从而策划了一些很奇葩的公益活动来吸引眼球,有的企业为学生区区捐了几本书,就堂而皇之的拍照撰文宣传,有的人为了博得眼球效应,在公益行动中言论出格,令人厌恶。正是这种博名心,让公益成为一种上位的工具,成为满足企业或个人成名心的形式。对于真正想做好公益的人,博名心是不可取的。

少一点逐利心。公益公益,本来就是一种回报社会的方式。一些成功的企业或者个人,感觉自己从社会中获得了很多,需要用公益这种形式来回报社会,帮助弱势群体,完全是一种去除功利的行为。而有的人通过设立公益基金,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钱财,资金来源与去向都不明;有的人将公益当成了洗钱的工具;有的人将公益当成投资工具,不停算计着各种回报。这些逐利心,让公益被大众所怀疑和摒弃,损害的不仅仅是公益的名声,更损害其本质。对于真正从事公益的人,逐利心也是要舍弃的。

少一点欲速心。所谓“欲速则不达”,公益是一种长远的、持续的行为,不是一次性的短期行为。很多人为了做公益而公益,像做任务一样做公益,比如在某次灾害中,某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捐款任务,强制命令员工每人捐多少钱。在这种高压态势下,任务可以迅速的完成,但是已经脱离了做公益的范围。像这样的企业行为,让员工对公益的看法又怎么能转变与提升?因为,做好公益,还是要少一点欲速心。

少一点从众心。从众心理在中国是很常见的,公益活动中也很常见。别人捐书,我也捐书,别人支教,我也支教,别人看望老人,我也看望老人。据说,重阳节来临时,养老院的老人一天要接待很多拨志愿者。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公益活动的同质化十分严重,缺少创新的机制。其实,公益的对象再扩大一点,公益的行动再丰富一些,又何尝不可?

那么,在公益行动中,是不是就不必用心了?答案是,至少要保有一颗责任心。无论对于机构企业还是个人,公益都是实现社会责任感的途径,保有一颗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对弱势群体的爱心,是公益的初衷、本心,也是公益做大、做好、做长远的内在因素。

(作者为中国保险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