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隐私 还有那么重要吗?

发布时间:2015-02-11 10:27:34    作者:王薇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同时,一切个人事务、个人信息、个人领域,都可以划入隐私的范畴。

我们对于隐私的重视,大约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迅速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过渡到了现在的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别人的一切与我无关,所以我不会去打听,于是渐渐地便形成了习惯,最后上升到道德层面对隐私的保护。

对于隐私的重视,从我们的这个微调查中,也可窥见一斑。当问到是否能接受车联网保险对驾驶行为进行监控时,有70%的人选择了不能接受,和被调查者的车价、开车时间与行驶里程等并无特别的关联。而被问到不选择的理由时,选择最多的是不愿隐私被泄露和不愿被监控。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在开车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服务。于是,吊诡的一幕出现了,当我们史无前例地重视自己的隐私保护时,互联网化的生存又让每个人不知不觉,无可奈何地贡献着自以为珍视的“隐私”。

那么,在大数据时代,保护隐私还可能吗?其实,已经有人提出,这或许是一个伪命题。大数据时代,我们或许应该按照没有隐私的方式去生活,而大可不必如此纠结于此。

为什么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隐私呢?这要从大数据的本质说起。大数据的本质不是大,而是全。它是多层次、多角度,以交叉复现的方式还原人的行为轨迹。当你申请一张信用卡,你的个人信息、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信用程度等等都会被记录下来,而这些不正是你自己主动泄露出去的吗?何况你还要时不时发条微博,在朋友圈分享信息,这些都会被记录在“案”。所以,我的同事可以不知道我的生日,但我的银行不会不知道,即便最亲近的人忘记了,银行也不会忘记,每年都会祝我生日快乐。我的家人可能都不知道的我的购物习惯,淘宝、百度知道。

既然无可逃脱,我们就不妨转变观念,把它看做一桩公平的交易。不是吗?想想吧,你免费享用微信、微博、享用杀毒软件时,享用免费手机地图、导航时,你以为你真的是在免费享用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是在用个人的宝贵数据作为交换。不过,也不要只看到成本,因为每个人也都是这场大数据盛宴的受益者,你交出了数据,也会收获更低廉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

看看微信的第一次广告推送,据说宝马只要求三个数据,被推送者的年龄、所在城市和手机品牌。这些数据当然可以算作是隐私的范畴,但看看我们的反应如何呢?没收到的人并没有个人数据被有效保护的安慰感,却有可能被忽视失落感。所以,从观念的角度讲,我们真的那么在意个人隐私被“监控”吗?

再往深处想一步,既然隐私是文明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一个历史性概念,那么过了这个阶段,隐私是不是就不再重要了?既然是在特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而且是固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才会出现隐私的需求,那么在未来,互联网时代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会变成扁平化生存,随着人逐渐脱离固定的组织关系,隐私的需求本身是否也会消解?

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拒绝,那就学会享受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