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公益杂谈:闲话粽子

发布时间:2015-06-19 11:03:36    作者:黄明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端午历来有食粽子的习俗,而今人更是多将端午节嘲为粽子节,暗讽端午节中重粽子、轻文化的现象。

在现在关于端午的公益中,粽子首当其冲,成为各种公益慈善活动的器具。一些企业和公益机构利用端午这段时间,或者筹资购买粽子作为礼品,或者准备了包粽子的材料,去往养老院等福利机构或者鳏寡孤独家中,陪伴老人们包包粽子,下下棋,聊聊天,以求回报社会。

与大多良好传统一样,此种做法亦有古之先例可循。

近代著名慈善家余治编纂的《得一录》是一部总汇慈善章程的善书,在晚清民初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书中记载了一段民间慈善机构端午节发粽子的故事。

清节堂是清代专门收养救济节妇的慈善机构,又称“恤嫠会”“敬节堂”“安节局”“全节堂”“崇节堂”“保节堂”“寡妇堂”等,其宗旨是保全节操,救济寡妇。嘉庆十一年(1806),全国首家清节堂在南京建立,此后逐渐普及到全国各地,对当时的节妇们甚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清节堂的救济体系中,对于堂内收养的人的饮食有如下规定,“每日一顿食粥,两顿食饭,每人开销米7合,蔬菜钱12文,幼子女折半。每逢初二、十六日食肉,逢五、逢十食鱼。人人每名肉四两,幼子女每名肉:二两。每遇荤期,输派在堂雇工老妇,二人值厨,按名分齐,逐碗盖覆。过节时更丰盛。端午节,孀妇每名派肉半斤,粽子四个,盐蛋二个,不食者照价折钱,幼子女减半。年节,每名肉一斤,鱼一尾,幼子女减半,不食者俱照价折钱”。

可以看到,在每个月特别的日子,如逢五逢十都会改善生活,不过在端午节,改善的力度更大。不仅在肉的分量上提升,还有四个粽子和两个盐蛋。最为重要的是,不吃粽子等物的人,可以照价折钱。虽然比不上过年的分量大,但是也足慰人心。

这种做法虽说出发点各个不同,但是的确也有可以褒奖的意义。养老机构的老人们平时就在寂寞中生活,逢年过节,寂寞倍添。如有这类活动送来热闹和礼物,的确能够聊感安慰。无论出发点如何,都应该大力提倡,甚至可以提升到政府的角度。

在今年,也的确有政府开始提倡端午公益活动的多样化。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下发通知,将于6月17日~22日在全省开展“文明河南·情暖端午”主题活动,通知要求,各地党委宣传部、文明办要结合本地特点,组织开展包粽子比赛、龙舟赛、经典诵读等活动,抒发家国情怀;要关心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特困家庭等特殊群体,开展走访慰问帮扶活动,为他们送温暖、献爱心。

通知提到的要求是方方面面、设想齐全的,倘若能够切实的执行下来,这个端午节,的确能够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感受到人间的情与暖。

(作者为中国保险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