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险+期货”开创金融服务“三农”发展新格局(上)

发布时间:2015-09-08 11:25:12    作者:李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指出,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探索开展目标价格保险,探索农业保单质押等业务。本文认为,通过保险与期货的融合创新,能够形成保险、期货、银行共同发挥作用的金融链条,开创中国农村金融全方位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

农村金融格局再造的现实需要

农村金融的发展,不只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布局的完备性问题,更是各种金融工具能否在农村地区实现良性互动,从而发挥合力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科学有效且可持续性服务的问题。因此,研究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局,关键要从当前农村金融发展格局下相关金融工具供给水平与农业现代化实际诉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入手进行分析。

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看,撇开生产主体结构变化、生产对象产权归属等问题不谈,单就生产过程本身来说,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贯穿生产前、中、后的资金需求问题;二是生产中的自然、疫病风险问题;三是产出后的市场风险问题。简单地说,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金融工具的实际诉求就是两点:风险管理、资金支持需要。

从中国农村金融工具的供给看,一是资金供给方面,虽然经过多年努力,由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微型金融组织共同组成的农村资金供给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市场化运行机制下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并未改变,传统银行贷款业务所需要的优质抵押物对于农业生产实际来说并不现实,导致农业资金供给并不顺畅。二是自然、疫病风险管理方面,2007年以来在全国逐步铺开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有了切身认识,保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逐渐增强,但同时对保险保障程度和范围特别是市场风险保障有了更多期待,与传统政策性农险的低保障水平成了矛盾。三是市场风险管理方面,虽然期货市场通过不断推出新期货品种扩展了农产品套保避险渠道,但中国农民直接对接期货市场确实十分困难。

近年来零星出现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尝试属于保险单方面的风险敞口创新,可持续性和复制推广的意义并不明朗。农产品价格周期性大涨大跌与农业生产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所以,当前农村金融工具供给的总体水平和具体结构与农业现代化的实际诉求并未完全匹配。

可以说,当前中国农村金融格局面临再造的现实需要,核心是要形成银行、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共同发挥作用的局面,关键是使各个工具的市场化运行与农业现代化的实际诉求在内在逻辑上达成一致,从而实质性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保险+期货”的理念与模式

“保险+期货”的基本理念是通过保险与期货的合作撬动整个农村金融链条的良性互动,满足农业现代化对于资金供给和风险管理的实际诉求。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是发挥保险的基本功能,通过保险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自然风险和疫病风险保障;二是通过保险和期货的合作,将期货市场和能与农户直接“面对面” 并被广泛认可的农业保险联系起来,发挥农业保险的中介作用,实现农产品价格风险向期货市场的分散和转移;三是通过“保险+期货”的融合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从自然到市场的全方位风险保障,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具有一定保障水平的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缓解因缺乏担保物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据此本文提出,“保险+期货”的工具创新是推动农村金融格局实现再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