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加快价格保险创新步伐 服务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奔小康

——价格保险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5-12-18 08:25:03    作者:周建峰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周建峰

加快价格保险创新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农业保险通常围绕种养林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灾害、意外、疾病疫病等生产性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随着政策支持带来的质变效应和基础制度环境的完善、资本的介入,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正显著加快,目前全国土地流转比例已超过30%,温氏集团整体上市更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温氏股份上市开盘大涨超300%,市值超平安银行成为深市第一股显示出市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价值重估和对现代农业的看好。作为服务国家支农惠农强农富农的平台型险种,农业保险发展的主线正由普惠保险转变为以普惠保险为基础以服务农业现代化为中心上来,对农民奔小康过程中的风险保障尤其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保障已经成为下一步农险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积极完善农业保险创新产品体系,加快推进收入层价格保险创新已经成为农险服务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奔小康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加快农险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

前期价格保险创新实践总结

2013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2014年开始,中国正式取消大豆、棉花的临时收储政策,启动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建立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之前,中国一直采用的是农业补贴政策。2015年10月15 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异化支持政策,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新国十条和今年“一号文件”中均提出要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

在监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下,各保险机构积极推进价格保险创新工作。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启动了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试点品种达到近20个,为100多万农户提供过百亿元的风险保障。

三种较典型的价格保险创新模式

概括起来,目前有三种比较典型的价格保险创新模式:

(一)目标价格保险

目标价格保险作为2014年启动的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配套的更加市场化的“绿箱”支持政策落地载体,获得的社会关注和财政支持力度都是最大的,也是目前开办规模最大的一类价格保险探索形式,其中尤其以山东等地区开办的蔬菜目标价格保险为代表。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基于政府的强介入下的服务型风险管理模式,表现在:各级政府支持力度大,一般均提供大比例财政补贴,部分地区各级财政补贴比例高达90%;价格监测机制和平台由政府建立;目标价格由政府物价部门制定发布,费率也由政府部门制定。按照这种运作模式,保险人的主要角色是根据政府文件要求做好承保理赔服务。这种保险形式的优点是通过保险手段可以将支农惠农政策落地更加“前置化、市场化、体验化”,此前的价格稳定基金等资金的使用有着诸多限制,在实务中存在资金沉淀严重、效能发挥不足的问题,价格保险的实施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好体验,更有助于财政补贴效能发挥,缺点是方案和目标价格的确定行政化特征明显,目标价格确定多参考3-5年的平均价格确定,缺乏严密的模型分析,缺乏透明、有效的市场化价格发现机制,风险基本自留,无法进行有效的外部排分。

(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是另一种开办较为广泛的价格保险形式,目前也已在北京、江苏、湖北、四川、山东等多地开办。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最大特点是基于生猪养殖风险周期性的专业风险管理模式。生猪养殖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业内较为认可的看法是四年左右一个周期,相对其他品种,生猪的价格监测发布机制较为健全,业内普遍以猪粮比价作为生猪盈亏的监测指标,历史数据也较为完整,这为保险公司发挥专业优势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基于生猪养殖的周期性特征,生猪价格保险通常按照长期开办,协同管控的思路开办,产品设计是基于1-2个完整猪周期数据,业务按照3-5年一个周期长期开办,并与传统生猪养殖保险协同开办,协同管控。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通过“模型化、数据化”的产品设计和长期开办、协同管控很好地体现了保险公司专业风险管理的角色,相对价格稳定基金和目标价格保险,是一种更为市场化、专业化的保险运作,但也面临风险无法有效外部排分的问题。

(三)期货市场对接型价格保险

期货市场对接型价格保险是比较新的一类价格保险探索,目前已经在鸡蛋、玉米等品种上开展试点。这类保险通过嫁接期货市场承接和转移农产品价格风险,有效弥补传统价格保险缺少有效风险转移机制的内生机制缺陷。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综合运用期货市场工具和农业保险管理手段的整合型风险管理模式,需要保险公司立足自身优势,协调农企(户)、政府、期货公司等相关各方,整合资源,科学设计产品,实现价格波动风险在期货市场的有效转移。通过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分散风险,锁定目标价格,被保险人(农户或农企)通过购买价格保险锁定收益,而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形式集约化购买期权相对农企或农户单独购买期权能够更专业、成本也更节省,同时通过专业化的产品设计将农业生产主体与期货市场有效对接,能够促使政府支农惠农资金借助农业保险方式更好落地,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完善,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是目前场内期权尚未推出,场外期权也仅限于鸡蛋、玉米、白糖等少数几个品种,交易成本较高,此外不同于普通保险产品,该类产品在承保时即锁定成本,通常适用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品种或避险需求较强烈的客户。

价格保险创新需注意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价格保险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开办过程中需要及时总结,按照试点开办,协同管控的思路稳妥进行,做精专业,做好平台,做实服务,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开办时机选择问题

价格波动和不确定性是价格保险开办的重要基础,对目标价格保险和期货市场对接型价格保险来说,越临近上市价格的确定性越高,会严重影响投保意愿和逆选择风险,同时期权产品购买成本越高,需在农产品上市前一段时间启动方案制定、承保签单工作,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来说,在坚持长期开办、协同管控的总体思路的同时,需加强价格趋势的研判,价格波动性越强,对投保工作越有利,也有助于发挥保险专业价值。

(二)品种选择问题

与品种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模式和产品选择是价格保险成功开办的关键,应立足具体品种,根据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管理现状、价格风险特点、风险管理工具等不同基础条件选择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模式和具体的价格保险产品形式,既要立足优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科学设计方案,又要坚持试点探索,稳妥推进原则积极借助依托政府平台逐步推进,即要积极利用期货市场、数据模型、再保险等风险工具,又要看到价格风险的复杂性、期货市场工具的有限性。

(三)政策落地和财政资金效能发挥问题

总体上价格保险属于财政资金驱动型业务,对财政资金的消耗大,财政补贴效能和国家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能否有效落地是产品设计中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产品和方案的设计应立足政府政策要求和资金定位,聚焦价格波动较大的农产品,主要围绕价格下跌风险提供保障,甚至主要围绕大灾风险提供保障,不应承保已上市农产品或价格波动较小的农产品。

(四)风险排分问题

风险排分是价格保险创新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国际再保人对价格保险普遍比较排斥,保险人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排分手段,总体上各地价格保险的开办品种和规模仍较为有限,即便是期货市场对接型产品,由于期货工具的有限和探索期专业技术的限制,承保风险和期货市场转移风险之间并非完全衔接。在这方面建议农共体能够主动承接价格保险业务分保,同时通过参与价格保险开发、加强行业内价格保险交流提升行业在这一领域的专业开发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

(五)市场开放性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多边和双边自贸协定陆续签订,中国市场开放度越来越高,导致近年来生猪、羊、白糖等品种市场波动加大,先后出现突破传统周期的价格波动,与之相关的市场开放性问题是价格保险开办时需要注意但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通常一个可保的价格保险品种和市场应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如杭州、上海的蔬菜价格保险都是基于一个相对封闭和稳定的市场开办,如果一个品种或市场开放度过高,供需端变量过多,价格保险设计的基础就会比较脆弱,可能潜伏“黑天鹅”,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初予以关注或安排。

(作者单位:太平洋产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