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精准扶贫重在防灾防损

发布时间:2016-07-22 10:52:51    作者:赵阿兴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近年来,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低保费、高保障”的“输血式”扶贫保险不仅仅难以持续,而且容易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情绪。因此,对于保险业助力脱贫而言,必须与县以上地方政府相结合,借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成果,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把扶贫脱贫任务由负担转化为机遇、由短期行为转化为长期制度、由应急处置升华为风险管理。

□赵阿兴

保险业决心助力脱贫攻坚

我国是农业大国,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现在有大约9亿多人为户籍乡村人口。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大陆地区还有大约人均年收入不到2800元的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倘若按照世界银行1天2美元的贫困线标准来衡量,我国大陆地区大约有超过2亿的贫困人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产业扶贫放在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之首。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银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要求保险行业加大保险对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保险,探索开展价格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和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产品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中国保监会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人民银行、保监会、扶贫办等7部门《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提出《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保监会成立了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

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思路

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但是,面对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具体个例,如何实现保险业的创新服务?

首先,就保险业而言,可以利用近几十年来开展农业保险所积累的大数据进行保险赔付案例比较归类,以既往案例的教训为借鉴,以投入产出比为衡量,从中提炼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信息,将扶贫脱贫目标资源禀赋、自然状况等主客观致灾致贫因子精准识别到户。

其次,保险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农业保险的产品和销售渠道,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助力促进产业精准扶贫脱贫,并且参与其中,积极开发特色保险产品。

再次,对于扶贫脱贫对象,也需要分别按照有后续脱贫发展前途、需要异地安置改善条件从头起步、完全没有再生产能力等类别,进行精准甄别。采取不同的大数据检索结果和相对应的人工智能对策,提出具体的保险业助力扶贫脱贫的精准方案与建议。并且可以就其环境状况和局域自然灾害损失特征的大数据分析,设计出针对该贫困户在扶贫脱贫过程中相应的保险产品,诸如发电设备损失险等产品,以低廉的保费和有针对性的较高赔偿标准的保险保障,助力贫困户的扶贫脱贫以及其后续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建议

1.突出扶贫脱贫优惠政策。我国的灾害防御还处于县以上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共财政支撑的财政救助状况。国际灾害管理的经验提出:灾害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不能单纯依靠政府,也不能只注重灾后救助,要完善制度建设,提高防范意识,统筹规划灾前预防、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

防灾减灾救灾的核心问题在于管理者对于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则偶合的认知与协同。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对于上述的要求更加迫切。对于农产品而言,与时间密切相关的产品价值特性十分突出。农业保险,不论是养殖业保险还是种植业保险,保险标的物价值一般随时间的增加呈现正相关的变化。当保险责任事故发生时,查勘理赔的关键数据是确定灾害发生时标的物所处生长阶段的实际价值。正是由于农业保险标的物的“生命”特征,其最终产出结果与被保险人生产管理的精心程度关系巨大。由此,也孕育着巨大的道德风险。

不仅如此,除开农业保险的赔偿款之外,对于农业生产而言,灾害发生的时间点与农产品标的物的生命周期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是否可以能够采取适应农产品生命周期的补救措施,决定农产品业主的年度收入甚至未来几年的命运。倘若没有很好地统筹安排和后续措施,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的案例屡见不鲜。

因此,对于保险业助力扶贫脱贫而言,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突出扶贫脱贫优惠政策,显得格外的重要。

2.莫忘初心,坚持防灾防损。分散风险单元、测算损失概率是保险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然而,农业保险则显现出区域风险相对集中的特征,有悖于保险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据统计,近年来,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1998年的多条江河流域洪水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损失超过5000亿元。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天气给农业带来42.88亿元的损失,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一度接近400%。

“低保费、高保障”的“输血式”扶贫保险不仅仅难以持续,而且容易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情绪。因此,对于保险业助力扶贫脱贫而言,必须与县以上地方政府相结合,借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成果和保险业丰富的防灾防损优势,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把扶贫脱贫任务由负担转化为机遇、由短期行为转化为长期制度、由应急处置升华为风险管理。

保险业积累的海量数据,经过数据挖掘和判断分析,不仅仅可以揭示如何来规避风险。譬如在开展房屋保险时,现场勘察的时候有可能发现该房屋的风险隐患,如建筑结构的稳固与否或者是否容易被洪水威胁。作为保险人,特别是保险经纪人,以往是依据经验,现实则会依据大数据分析结果,提前告知被保险人采取一些预防措施。甚至还可以创新额外的增值咨询服务,就是根据大数据分析,可以检索某事务所在这方面很有经验,把它推荐给被保险人。

对于参与保险业助力扶贫脱贫的具体工作人员,不仅仅要精准诊断贫困户的具体需求,精准落实扶贫脱贫的再生产项目,形成良性循环的产品线和资金流,而且要对于扶贫脱贫的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精准的风险防范与防灾防损服务。由此可见,其身份职能将不仅仅是保险业助力扶贫脱贫的保险销售人员,而且要成为贫困户的风险防范与防灾防损顾问、甚至是帮助贫困户开拓产品销路的电商代理、产品质量保证的品牌顾问和短期融资需求的渠道经纪。

对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与贫困人口,也需要开展扶贫脱贫的理念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针对性与积极性。

3.设立道德风险熔断机制。《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提出,要求保险业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保险支持力度,建立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农业保险具有风险单位面积大、强度频次数量大、财产损失规模大、防灾减灾困难大的特点。一旦灾害发生,经营个体(不论是保险人还是被保险人)都会遭受巨大损失。

我国农业保险实施的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指导原则。由于农业保险标的物的“生命”特征,如何避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保障农业保险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IBM保险行业全球战略总监马克·麦克拉夫林介绍说有一家气候公司,引进类似于灾害损失阈值的指数作为保险理赔的标准,触发“熔断制”的尝试。对于承保的农作物,一旦出现达到或者超过灾害损失阈值的极端灾害事件,该公司就直接给被保险人进行赔偿,从制度上规避逆选择与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