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保险业如何应变?

发布时间:2016-10-12 09:55:03    作者:黄英君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四、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应对策略

2015年是中国保险业浓墨重彩的一年,保险业面对经济下滑压力,却迎来了历史上盈利最好、发展最快的一年。2016年,面对保险“新国十条”继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只有解决了供给侧改革问题,保险业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否则就缺乏增长的新动力。从市场主体供给、保险产品供给、资金运用供给以及从业者供给四个方面研究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应对策略也是应有之义。

(一)市场主体供给

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依靠创新驱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新活动,激发行业创新活力,通过推进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用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和高效的金融综合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丰富多样的保险需求。

一般而言,保险产品的主要险种和基本条款没有大的差异,真正能够体现公司竞争实力的,应该是围绕保险产品市场主体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保险服务贯穿于保险产品售前、售中和售后等多个环节。从售前的风险咨询与评估、保险方案选择等,到售中的保险合同订立风险提示、权利义务告知等,再到售后的风险预防、损失理赔、合同有效性维护等,无不体现保险服务的价值。改进保险服务,必须改变长期以来重合同达成、轻各环节服务的习惯做法,切实增强保险服务的全面性、针对性、便捷性和持续性,使保险消费者真正体会到周到贴切的服务。

保险业供给侧改革要以推进结构优化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着力点,不断优化保险产品和渠道结构。在巩固传统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保险销售渠道及服务体系的立体化、多元化。要变单一保险服务为金融综合服务,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拓展保险服务产业链,突出服务的增值性,使保险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用专业、精细的技术和手段,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类保险需求。

(二)保险产品供给

面对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目前保险产品供给虽然充足,但部分存在侧重理财而风险保障特点不突出的问题。对于消费者迫切需要的一些风险保障型产品,如养老、健康、医疗等,仍有较大的产品创新空间和市场需求潜力,保险业更好地服务民生保障还大有可为。未来产品供给侧改革是重头戏,保险产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其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提高保险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1. 保险供给质量

提高保险供给质量的前提是处理好保障与投资的关系,让保险成为“名副其实”的保险,而非是一种偏向于过于倚重投资理财的“怪胎”。

在保险领域,保障与投资都很重要,更好的投资将带来更好的保障,在很多情况下保障与投资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实践和理论上,保险中的保障与投资的关系却不可同日而语,风险保障的“含量”和投资的“含量”多寡将决定保险自身的功能是否有偏颇。从理论上看,保险是金融,但又不是纯粹的金融。虽然保险(特别是寿险)往往既包含保障又包含投资,与金融密不可分,但保险与金融二者还是具有本质的区别。金融强调资源的“跨期配置”,强调“资金融通”;而保险强调资源的“跨状态配置”,强调“风险保障”。保险业应该将自己的核心功能定位为风险保障,因为风险保障以及跨状态的资源配置是保险业的独特功能。

因此,不论保险产品如何强调投资,都不能忽视“风险保障”这个根本,风险保障的“含量”决定了保险供给的“质量”。提高保险供给的质量,必须处理好保障与投资的关系,确保保险产品“富含”风险保障,否则,保险就异化了,就变异为披着保险外衣的投资产品了。另外,保险产品创新应注意把握好创新方向。风险保障与管理风险是保险的看家本领,也是保险业在社会化大分工背景下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保险产品要以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为基础,形成自身特色与优势。当然,强调保险产品的保障性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其理财价值。

2. 保险供给效率

只有处理好赔付率与费用率的关系,才能提高保险供给的效率,让保险成为“物有所值”的保险。

“富含”风险保障的保险是很好的保险产品走向,但是如果保险的价格太贵(亦即保费过高),那么这个“好东西”就会变味儿。保险的价格主要取决于赔付率、利率和费用率,从短期看,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赔付率和费用率。赔付率对应的是精算公平保费,费用率对应的是附加费用。在保费中,合理的结构应当是赔付率占大头,费用率占小头,也就是说,用相对较少的资源将保险运转起来。但在现实中,相反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意外险产品,赔付率只有20%,甚至更低,费用率却高达80%。在笔者看来,赔付率过低的产品是“不道德”的产品,费用率过高的产品是“资源浪费”的产品。如果用一种“资源浪费”的方式生产“不道德”的产品,那么这种保险产品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何在?因此,必须处理好保险产品的赔付率与费用率之间的关系,用一种“资源节约”的方式生产“道德”的产品,以提高保险供给的效率。

(三)保险资金运用供给

目前,投资渠道已经逐步放开,接下来就该看资产端的产品供给,能否找到符合保险资金需求的投资项目。

保险资金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权益投资方面,应专注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资产负债匹配投资。因此,保险资金开展积极股权投资,提高积极股权投资在资金配置中的比例,可以为保险公司带来未来长期性、战略性的资本增值机会,更符合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资金性质要求。长远来看,积极股权投资一方面可以对抗通货膨胀风险,分享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成果;另一方面又可弥补现有投资方式的不足,有效加强对资产负债结构、期限等方面的合理匹配,缓解负债经营压力,降低保险资产风险。

(四)保险从业者供给

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影响了保险业的长远发展。能不能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好的人才队伍,已成为影响保险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1. 树立培养人才的理念

全行业应围绕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这一中心,秉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适应保险业重新定位的新格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提质增效,改变原来“粗放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打造专业化的保险人才队伍,树立起与“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相匹配的人才培养观念。

2. 规范人才引进机制

要深入研究人才引进和储备的新机制,改变原来企业间人才挖墙脚,重使用、轻培养的局面。要研究建立与人才引进和储备相配套的社会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把智力资源科学量化,从而使智力资源进入法人治理结构,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最终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化分配机制,构建出有利于人才成长和队伍稳定的长效机制和环境。

3. 人才与国际接轨

“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为对外投资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保险业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人才队伍实施国际化布局,积极探索海外人才引进与国内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保险业要适时推动建设兼具国际水平,涵盖精算、法律、风险管理、资金运用、财务会计、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人才的人才库。

总之,保险业供给端的改革都是朝着更加市场化、客户化、专业化、高效化的方向进行的。基于此,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