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车险行业纯保费系列研究之十五

车损险纯保费地区因子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7 16:17:34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车险行业纯保费测算项目组

车险的风险区划是指对不同地区车险的风险成本进行识别和归类的过程,对于行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和公司经营管理均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地区因素是行业车险费率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各地区在地形地貌、人文习惯、法律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不同地区的风险成本差异显著。另一方面,地区是保险公司重要的行政管理单元,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经营活动,因此公司对区域风险的准确判断有利于合理安排资源,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测算组基于行业大数据,统计了不同地区的车损险风险成本,对现行费率表中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外部数据尝试寻找影响因素,在应用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地区间风险成本差异显著

一是省级区域差异明显。车损险按区域划分总体呈现东北、西南地区风险较高,东部沿海地区风险较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地势较高的西部山地或是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为高风险区域,南方沿海地势平缓的平原或丘陵地区为低风险区域。造成差异的原因包括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等社会因素。二是地级区域特点显著。一方面,地级区域风险分布与省级区域整体一致,说明以行政区划作为风险分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地区风险呈现区域集中性,部分相邻省份的相邻地级市之间风险相似,而部分省份内的各地区风险差异依然存在。如北方的内蒙古地区,地区风险自西向东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又如浙江、福建和广东等东南沿海低风险区域内,各地级区域的风险也存在一定差异。综上,对风险分布进行地级行政区划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详见图1、图2)。


图1 车损险省级行政区划风险地图(风险成本相对系数)


图2 车损险地级行政区划风险地图

(二)现行费率表未能完全反映区域风险差异

理想的费率表应体现费率的公平性,实现费率水平与地区风险相匹配,而现行费率表主要按照省为单位进行风险区划,从2006年制定以来至今未作任何调整。近年来,随着各地区的差异化发展,地区间车损险赔付率差异巨大,区域间交叉补贴较为严重,并未体现保险风险定价的公平性原则。比如青海和西藏等地区2014年事故年度赔付率达到90%,而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和上海等只有50%左右。因此,迫切需要对费率表地域差异进行调整。

二、影响区域风险的可能因素分析

测算组全方位的收集数据并细化到省级和地级维度上,尽可能地对区域风险影响因素逐个梳理并总结归纳为两类:一是行业内部因素,数据来源主要包括行业管理行为和配件工时价格等。二是行业外部因素,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情况相关数据。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测算组进一步分解为7个方面的指标,共计31个可能影响因素(详见表1)。


表1 影响区域风险的可能因素

测算组借鉴国外成熟的风险区划经验选择多元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对区域风险的影响及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显著性变量。由于案均赔款和出险频率是风险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将从这两方面入手:从案均赔款来看,汽车修理成本和地区理赔行为等是最直接的风险因素;从出险频率来看,经济活动水平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一)理赔行为因子

区域行业管理行为的差异会影响赔付成本,虽然无法通过数据进行量化,但对风险差异依然有较大影响。一是平台上线时间的差异。地区平台上线时间以及NCD奖惩力度的不同会造成地区风险的差异。二是理赔习惯的差异。部分地区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理赔习惯,如某些城市的车碰车事故处理方式一般由本车车损险进行赔付,这种理赔习惯增加了地区车损险的风险成本。

(二)汽车修理成本因子

配件工时价格水平直接影响着交通事故赔付成本,是区分地区风险较为显著的因素,测算组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十类车组,分析各省级区域间配件和工时价格的差异。一是配件价格越高,车损险赔付成本及区域风险会越高。影响配件价格的可能因素有交通因素等,比如贵州、广西等地区由于地形原因,交通运输成本较高,配件价格相对水平也比较高。二是工时价格水平越高,车损险赔付成本及区域风险成本也越高。

(三)经济发展情况因子

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对于交通法规的执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驾驶员学历等因素的影响是正面的,车损险的风险成本会随之降低,因此与经济发展情况呈负相关。下面以“克强三指数”的工业用电量进行分析:全社会用电量,特别是非居民用电量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的活跃水平,用电量越大的地区其经济活动也相对越活跃,模型结果表明车损险赔付情况与全社会用电量呈负相关。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交强险风险呈正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区人伤赔偿标准也会越高,同时驾驶员的维权意识也越强,交强险的风险随之提高。综上,交强险和车损险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对公司经营策略有较大影响,这一点值得大家高度关注(详见图3)。


图3 全社会用电量和车损险风险成本系数

(四)单、多车事故影响因子

对不同损失类型的交通事故,风险成本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从多车事故看,地区车辆的活跃程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从单车事故看,交通道路状况和气候自然灾害是造成事故的重要风险因素。测算组对两类损失类型进行深入分析,一是多车事故风险成本和车辆活跃程度呈正相关。由于车辆平均行驶里程越长,相应的车辆活跃度越高,因此车碰车事故发生率也随之提高。因为没有收集到可直接解释车辆活跃度的平均行驶里程数据,测算选取车辆结构因子进行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车损险赔付成本与出租车占比呈正相关,由于出租车使用频率高,平均行驶里程长,因此出租车的社会占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车辆的活跃程度(详见图4)。二是单车事故风险成本和交通状况呈正相关。交通道路设计的合理性会影响到驾驶员的驾驶能力,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一方面,以低风险道路占比指标为例,它代表了城市道路长度与运输线路长度的比例,占比越低的地区,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环境越恶劣,车损险风险成本也会越高。如西藏地区地处高原,路面状况较复杂,低风险道路占比较低,地区车损险风险成本随之提高;海南车损险风险成本主要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以等级公路占比指标为例,它代表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公路长度与运输线路长度的比例,等级公路占比越高,地区路况也越好,车损险风险随之降低(详见图5)。


图4 出租车占比和多车事故风险成本系数


图5 低风险道路占比和单车事故风险成本系数

三、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风险基准

一是拓展险别维度。交强险目前尚未区分风险区域,采用全国统一费率,而各地实际风险成本差异巨大,赔付率差异显著;商三险类似于车损险,现行费率表中的风险区划存在不合理性,不同地区赔付率差异较大。因此,在车损险风险区划基础上,未来可考虑推广到交强险和商三险(详见图6、图7)。二是进一步挖掘可能的影响因素。影响地区风险的因素很多,测算组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发现部分数据没有公开获取的渠道,或者风险因素难以准确量化,若能解决上述问题,后续可对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分析。


图6 交强险省级行政区划风险地图


图7 商三险省级行政区划风险地图

(二)结合车辆地域属性进行综合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车辆与从属地之间的归属关系淡化,异地投保现象普遍存在,考虑到其风险成本更容易与从属地风险相匹配,因此在分析车辆地域属性时不能只考虑投保地区,需要结合挂牌地区和出险地区进行综合分析,内容详见《商业车险跨地投保分析及风险管控》(2016年8月3日本报第4版)。

(三)推动在行业层面的落地

现行费率表风险区划的不合理性导致地区间赔付率差异显著,亟须对风险区划进行完善和修订,但考虑到风险区划本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需要监管部门全面衡量,制订合理的施行计划,分阶段稳步推进。

(四)加强在公司层面的落地

一是加强战略管理。对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和承保周期的判断,是保险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涉及某个地区的风险特点变化对公司经营决策也同样重要。公司的地区发展战略应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区域的风险特征,找准发力时点。当地区风险发生变化时,公司应及时调整地区政策,充分发挥地区风险管理在公司战略管理中的作用。内容详见《运用车险风险成本识别承保周期实证分析》(《中国保险》2016年第9期)。

二是加强沟通协调。在精算技术层面,车险的定价与准备金评估间应充分沟通,共享地区风险变化信息,及时调整精算关键假设,确保定价策略与准备金评估的合理性;在公司战略层面,建立总公司和机构之间的良性沟通协调机制,使总公司能充分结合机构反馈的信息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实现机构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