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小黄车”和保险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7-03-27 08:06:06    作者:杜亮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杜亮

最近散步发现,大街小巷到处都停着小黄车,还有小红车。小黄车是ofo,小红车是mobike,是共享单车的两大品牌。看了之后,第一个感觉是中国的自行车产业又有了希望。我在想,可能要不了多久,那些五颜六色的杂牌车都会被黄军或者红军所淹没。我没骑过小黄车,但是听说便宜到1小时1元,比坐公交还便宜,难怪这么风行。问题来了,它们又不是慈善机构,靠什么挣钱?有人说是靠押金做投资挣钱,这个只是瞎猜,最多也是猜对了一半。下面看看我的分析。

ofo的用车押金是99元,mobike是299元。按照ofo公布的3000万用户的规模,在ofo账上沉淀了29.7亿元的押金。其实还有租车的收入,这才是大头。3月21日,ofo刚刚公布一个惊人的数字,日订单量突破1000万,是继淘宝、滴滴、美团之后第四家日订单量破千万的企业。1个订单1块钱,一个月就是3亿,一年就是36亿元。这是收入项。当然,在前期,ofo和mobike在多轮资本的助推下,采取充值返现、免费骑行等手段疯狂圈人,收入自然不会有那么高。

再看支出项。买车是需要成本,用车是有损耗的。ofo目前有220万辆车的规模,车单价按照200元计算,购车成本就是4.4亿元。当然这是一年的情况。车子是可以持续使用的,ofo单车使用率高,就按照3年的寿命来均摊——不考虑后期维修、不考虑ofo规模的增长,每年也就是1.47亿元的成本。(36亿-1.47亿)/36亿,95%以上的毛利率,高到不可想象。即使考虑所有的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利润率还是相当可观。这还没有考虑29.7亿元押金的用途呢。押金到底怎么用?你尽可以想象。

这就是共享的魔力。如果220万辆车按照“老皇历”还是1对1专用,ofo最多也就220万用户,那么它产生的押金是2.18亿元;它产生的收入:按照3000万用户每天产生1000万订单的比例,220万除以3就是每天73.3万订单,一年也就是2.64亿元。但是它负担的购车成本是不变的,220万辆车,4.4亿元。固然因为使用频次低,车辆使用寿命可以延长到5年,10年。5年均摊就是0.88亿元/年,再加上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算下来就可能亏损了。

所以说,共享单车全部的奥秘,第一个是用户规模,第二个还是用户规模。这跟滴滴快车是同样的道理,大部分平台型的互联网公司也是如此:以用户规模为王道。我们千万不要按照传统的(收入-成本=利润)去框算它,因为用户规模上去了,收入和成本的变动会非常剧烈。

再看看我们保险,根本上是靠“大数法则”立足,也是典型的规模经济。10个人买同样的保单,每人需要10元钱;100个人买同样的保单可能只需要5元钱;1000个人买,可能只需要1元。但是它带来的保费收入则分别是100元、500元、1000元,大幅增长。这里面有个关键的前提,就是无论10个人、100个人还是1000个人都是单纯为了保障,而不要理财收益。实际上,万能险等投资理财型保险,保险公司还要付给投保人利息或回报,这样的话,就不能保证“卖的越多,保单越便宜”,或者说不能遵循从“规模”到“低价”的经济规律。当然,这是指理想状态。

共享单车的核心是“多对一”,即多个用户使用1辆车,大大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所以大大降低车辆的使用价格。保险亦同此理。保险保的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10000个人买保险,可能只有一个人摊上事。这10000个人以很低的价格购买保险,为的是将来其中一个人能用。这也是典型的“多对一”。但是,你要是变成了“一对一”的理财,每个人都要求一定的投资回报,那就不再和用户规模有多大关系了。

所以,保险业要做成规模经济,进一步壮大保险保障功能,还非要坚持“保险业姓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