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现状、问题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7-07-25 10:20:29    作者:张峭 王克 李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张峭 王克 李越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是农业保险所能为农业生产者或农业产业提供风险保障的程度,它是农业保险功效衡量的主要标准,是农业保险政策效果的集中体现,是反映农业保险“三农”服务能力、现代农业发展护航能力和参与国家农业农村治理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

尽管过去十年中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我国农业保险在制度机制、监管服务、经营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较低的保障水平还难以适应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为此,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于2015年组成联合课题组,从农业风险保障的视角出发,选择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及其两个构成要素农业保险保障广度和农业保险保障深度,对2008—2015年间我国整体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和重点农产品保险保障水平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实现阶段性增长,整体呈现“种强养弱”基本特征;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但西部地区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提升的后发优势明显;农业大省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农业产业布局不匹配问题日趋严重。

总体来看,2008年—2015年,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实现快速增长,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从2008年的3.67%增长到2015年的17.69%,八年中提高了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达25.24%。

从产业分析,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呈现“种强养弱”基本特征,2008—2015年间,种植业保险平均保障水平为5.93%,养殖业保险平均保障水平为3.75%,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始终高于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但产业间保险保障水平差距有所缩小,正在向平衡发展态势演进。

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分析,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正相关关系。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较高;在中央财政农险补贴倾斜支持下,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保险保障水平提升的后发优势凸显;经济处于一般水平的中部地区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最低、增长速度也最慢。

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分析,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农业产值呈负相关关系,农业产值全国排名前十位农业大省保险保障水平反而最低,且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农业产业布局不匹配问题日趋严重。2015年,我国农业大省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为10.9%,只相当于农业产值全国排名中间十省份的1/2,不足农业产值全国排名后十位省份的1/3。

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

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总体呈平稳提升态势,但存在保险保障广度、保险保障深度不均衡发展。其中,保险保障广度的快速拓展是推动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而保险保障深度偏低且持续下降成为制约保险保障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2015年,全国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7.75%,同比增长13.25%;其中,保障广度56.4%,同比增长21.04%,保障深度13.73%,同比下降6.43%。也就是说,保障广度在绝对水平和相对增速上均高于保障深度,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提升属于典型的“广度拓展型”。

从保障水平构成要素看,全国层面的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提升呈现出“广度拓展”的特征,但对于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较高的省份而言,种植业保险保障深度则高于保障广度,以保障深度推动保障水平提升特征已经开始显现;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对于保障水平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而言,其种植业保险保障广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制约其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的重要因素。

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

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发展历程,总体保障水平略低于种植业,其中保障深度与种植业基本持平,但保障广度拓展较为不足。

2015年,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达到6.03%,同比增长22.31%。从保障水平构成要素看,种植业保险保障广度大于保障深度,养殖业保险则是保障深度大于保障广度。

从区域分析,我国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呈东部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的区域发展格局,且区域间保险保障水平差距有逐步扩大趋势。华北、华东以及西北地区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较高,东北、华北地区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增速较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全国有超过1/4的省份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较上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湖北、山西、云南、贵州四省份保险保障水平同比降幅超过10%。

重点产品保险保障水平

从具体农产品的保险保障水平看,虽然目前中央财政补贴的政策性农险品种数量相对有限,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如粮食作物、棉花等,已基本得到较好保障,特别是保险保障广度相对较高。不过养殖业各品种保险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即使是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的奶牛保险和生猪保险,其保障水平也仅为8.59%、7.14%,差距的根源在于保险保障广度扩展不足。

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保险保障水平起点较高、发展较快;以规模覆盖率为代表的保障广度提升迅速,为我国研究建立口粮作物保险全覆盖制度打下良好基础;但是保障深度提升依然不足,灾害损失的补偿能力较为有限。2015年,小麦、玉米保险保障水平均超过20%,稻谷保险保障水平也达到18.62%,是当年种植业整体保险保障水平(7.75%)的2—3倍。在保险保障广度上,三种粮食作物保险保障广度均超过50%,稻谷、玉米保险保障广度甚至接近70%。然而,随着粮食作物保险保障广度达到了新高度,保险保障广度继续拓展的空间已越来越有限,近年来粮食作物保险保障广度同比增速已明显放缓。从保险保障深度上看,8年来三大粮食作物保险保障广度基本维持在30%左右,并未有明显提升,玉米保险保障深度还呈下降态势,也就是说,粮食作物的亩均保额仅能勉强覆盖其亩产值的1/3,一旦发生灾害,保险赔付对农业损失、生产经营者收入的补偿能力有限。

大豆保险保障水平几经起伏,整体仍趋于上升态势,但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现阶段大豆保险保障水平相较于其他作物品种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保险保障广度的差距上,不利于我国大豆产业的恢复发展。2015年,大豆保险保障水平为13.22%,与棉花、粮食作物等保险保障水平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保障广度仅为33.73%,与三大主粮作物保险60%以上的保障广度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且同比增长率为-11.2%,也即大豆保险保障广度呈萎缩状态。

棉花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中的优势险种,棉花保险保障水平起点较高、发展较快,保险保障广度、保障深度发展相对均衡且均领先于其他作物,其中保险保障深度优势尤为明显。2015年,棉花保险保障水平44.63%,同比增长37.91%,其中,保险保障广度58.73%,同比增长0.68%,保险保障深度76.00%,同比增长36.97%。

两大油料作物保险保障水平总体偏低,且油菜、花生保险保障水平分化明显,其中,油菜保险保障水平与重点保险品种平均保障水平基本相当,但花生保险保障水平则远落后于其他险种。2015年,油菜保险保障水平达到15.46%,同比下降3.46%,其中,保险保障广度41.18%,同比下降16.43%,保险保障深度37.55%,同比增长15.51%;花生保险保障水平仅为1.74%,其中,保险保障广度6.92%,保险保障深度25.09%。

两大糖料作物保险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且增速较慢。2015年,甘蔗保险保障水平为9.14%,同比下降10.33%,其中,保险保障广度43.59%,同比增长1.84%,保险保障深度20.97%,同比下降11.95%;甜菜保险保障水平15.46%,同比下降3.46%,其中,保险保障广度41.18%,同比下降16.43%,保险保障深度37.55%,同比增长15.51%。

生猪保险是我国畜禽养殖保险中最大的险种,其保障水平虽不及种植业主要险种,但近两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保险保障水平和保障广度迅速提升,保障深度基本稳定。2015年,我国生猪保险保障水平7.14%,同比增长20.3%,其中,保险保障广度23.04%,同比增长36.87%,保险保障深度27.03%,同比下降12.11%。不过分省来看,生猪保险保障水平的省际分化明显,上海、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省份保险保障水平以绝对优势引领全国,但多数省份生猪保险保障水平未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奶牛保险保障水平相对其他畜禽养殖保险有一定优势,其中京津沪地区奶牛保险保障水平优势明显。2015年我国奶牛保险保障水平8.59%,同比增长31.91%,其中,保险保障广度26.68%,同比增长9.74%,保险保障深度32.21%,同比增长20.2%。根据农业部划定的重点农产品优势产区规划布局,津京沪奶牛优势产区奶牛保险保障水平达21.74%,保障广度、保障深度分别为83.68%、20.8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大,二是牛群良种化程度高,价值更高,经营者投保需求更为旺盛。

提升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政策建议

2008年以来,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提升明显,但我国农业保险保障仍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提升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强化保险保障广度优势,因地制宜补足农业保险保障 深度“短板”。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保障广度发展较快,但深度不足,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提升应该根据不同省份的发展阶段因地施策,对于保障水平偏低的省份来说,拓展保险保障广度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而对于广度拓展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省份(我国大多数省份属于此类型),未来则应在保障深度的拓展上做足文章。

第二,分业施策,推动种植业“提标”、“增品”,养殖业“扩面”、“增品”。尽管保险保障深度不足是种、养两业保险保障水平的共同短板,但更具体的看,种植业保险保障广度高于保障深度,当前最主要问题是保障深度不足;养殖业保险保障深度高于保障广度,当前最主要问题是规模覆盖率较低。因此对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的提升要制定不同的政策:种植业保障水平的提升重点是“提标”和“增品”,一方面要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深度、开发新型经营主体专用的高保障保险产品,另一方面要开发适应多元化保障需求的特色农产品保险;而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的提升重点是“扩面”和“增品”,一方面对于生猪、奶牛等现有畜牧业保险,要研究并加大保险和养殖产业的融合力度,提升现有畜牧业保险的承保覆盖率,另一方面要“增品”,重点针对西部贫困地区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畜牧业保险,提高保险扶持畜牧业产业发展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畜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完善补贴政策,加大对中部地区和产粮大省的支持。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保费补贴比例固定不变。目前中央省市县合计提供的保费补贴比例基本都在80%左右,缺乏弹性。如果保持这一比例不变,提高农业保险保额必然要求国家财政支付更多保费补贴,这对于许多经济不那么发达地方的地方政府来说可能力不从心。二是配套补贴的问题。在我国农业大省往往是财政小省,对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的配套能力较差,往往不能及时或者难以提供相应的地方财政保费补贴,这就使得最需要农业保险保障的地区反而更少地享受到中央财政的保费补贴,从而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平衡。未来提升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需要完善补贴政策,一方面增加保费补贴的弹性,通过保费补贴比例的差异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部地区和产粮大省的支持和保费补贴力度。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