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完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 提升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8-06-22 10:35:59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李乐文 刘皓宇

编者按

一般而言,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是指保险公司在风险偏好和其他约束条件下,持续对资产和负债相关策略进行制订、执行、监控和完善的过程。资产负债管理是一项贯穿公司资产和负债两端的活动,其管理过程具有高度的风险敏感性,最终管理结果也与公司的整体业绩密切相关。从保险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出发,着眼于提升行业整体经营水平,《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1-5号)》及开展试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于3月1日印发,建立了保险行业资产负债管理规则。随着行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单个保险公司而言,需要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公司核心能力持续关注、不断提升,才有可能不至于在行业比拼中掉队,也才能有可能保证持续获得良好的监管评价和得分,并真正将资产负债管理变成竞争的优势。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特点

从理论层面看,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作用是在于有效的保证公司内部的货币流通过程的稳定性。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其经营活动通过货币在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流通,体现为不同的形态。具体来看,货币流通体现为如下两个过程:在承保业务中收取流入的货币(保费),并出售对于未来流出货币的预期(通过承保保险产品反映为计提准备金负债);投资业务,用货币购买商品 (投资资产),以获得未来流入货币的预期。

从上述过程看,资产和负债在货币流通的循环中是联通的。虽然在两个业务过程中,保险公司收取和支付的货币的形态差异不大,但其出售和购买的商品的形态,也即资产和负债却并不是在天然上一致的。保险公司持有的资产和负债虽然都体现为未来的现金流,但其概率分布、时间区间、增长方式等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由于这两个过程共同构成了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从整体循环的角度出发,无论是承保端还是投资端在的表现不佳乃至亏损,都需要另一端产生额外的利润作为整体业绩的补贴。一个需要正视的事实是,很多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往往是割裂的,也直接导致资产端和负债端之间没有形成足够的互动。因此有可能导致偿付能力不足或者资产负债经营失衡的情况。

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问题

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有效的控制上述流动过程的不确定性,在有效平衡潜在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预期收益。

保险公司在其承保业务的保险风险影响之下,负债端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往往要高于资产端。因此货币在资产端和负债端之间的流通和转换方式出现问题其影响会非常巨大。所谓 “短钱长投”和“长钱短投”的典型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

所谓“短钱长投”,主要表现形式为保险公司负债的久期较短,而持有的资产久期较长。由于长久期的资产收益率更高更稳定,对于处于低利率时代和资产荒的保险公司,有助于避免利差损,提升公司利润,在保持相对稳健的资产组合的前提下,对于提升偿付能力也有积极意义。但由于保险公司负债端的流出现金流的不确定性要高于资产端,如果负债端预期流出的现金流主要集中在近期,而资产端预期流入的现金流相对分布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区间,那么一旦在负债端出现突发性的偿债需求,保险公司有可能无法有效调动资产端的资源,最终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事件。

所谓“长钱短投”,主要表现形式为保险公司负债的久期较长,而持有的资产久期较短。由于目前优质的中长期投资项目属于稀缺资源,其对于投后管理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保险公司如果不能够以合理成本获取中长期资产,会退而求其次购买一些短期资产。这种策略的好处是通过提升资产端的流动性,降低负债端的流动性,可以有效控制流动性风险。但短期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并不高,可能会导致利差损;此外在资产到期后,如何选择合适的新资产进行再投资也会有新的风险和管理成本产生。

以上问题彰显了资产负债管理中风险与收益的博弈。在实际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远远不只是久期匹配。正如开始提到的,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属性的差异,更需要从对立和统一两个视角整体规划资产负债管理。

所谓对立,主要关注的是风险。就是要充分理解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差异,通过久期、修正久期等工具进行量化分析,并通过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审视现有的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程度是否过高,是否有超过公司承受能力的潜在风险(尤其是流动性风险)。

所谓统一,主要关注的是效益。承保和投资是保险公司的两大利润来源。在分别评估两者的收益情况的同时,也需要将负债端的成本和资产端的收益结合起来看。这样可以更推动公司从全局考虑产品开发、战略资产配置、再保险规划等关键业务决策,从而提升公司整体业务循环的盈利性。

监管新规带来行业发展契机

从保险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出发,着眼于提升行业整体经营水平,《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1-5号)>及开展试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于3月1日印发,(以下简称“《规则》”)。《规则》建立了保险行业资产负债管理规则,监管机构将从长期经济价值、中期盈利能力、短期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底线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价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和能力,推动行业积极回归保障本源的转型之路。

以监管新规为契机,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建设:

1.形成板块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根本需要依托于资产端与负债端的有机互动,本质上的也就是承保和投资两大业务板块之间的有机互动。《规则》的核心理念其实充分体现了对于这种互动的重视。

具体的,要求保险公司在日常的经营中需要识别、分析、检测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并通过综合使用量化评估规定的指标及其他符合公司管理实际的指标,评估期限结构匹配、成本收益匹配和现金流匹配的状况;同时,重大的经营决策需要兼顾资产负债两端,通过评估其错配程度的变化,避免保险公司承担了过大的风险。

未来保险公司的经营需要打破资产端与负债端、承保与投资的壁垒,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两者之间的组合和排布,因此要把如何实现良性的互动方面,放到保证公司整体货币价值链稳定的战略高度,并作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妥善培育。

2.自上而下推行体系建设

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作为两种业态,其差异是天然的。因此实际配属到负债端和资产端的人力物力、技术资源和管理政策也具有不一样的特征。由于这种显著的差异性,在既往国内保险业的内部管理中,如果没有特定的管理需求,从具体业务出发的板块互动往往是被动的、形式化的和浅层次的。

要改变这种局面,不可能通过来自基层业务单元的局部进化和自然演进。必须是基于公司对于顶层设计的调整,再自上而下的推行和贯彻。在《规则》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需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保证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机制,在形成平衡的判断与决策后,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机制和风险文化,形成刚柔相济、双管齐下的效果。

一方面需要公司自上而下对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形成从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相关管理部门、常设秘书处等一系列配套管理机构,通过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从整体管理模式上促进资产端和负债端、承保端和投资端的决策互动和信息共享的常态化和深入化。另一方面需要公司贯彻资产和负债联动的经营理念。只有当每个关键业务岗位的员工公司意识到自己的经营行为可能同时对于资产和负债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机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兼顾管理结果和管理过程

新规对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奖惩相济,并且要求兼顾管理结果和管理过程,具体而言,其评价可以分为量化评分和能力评分两个方面,前者对应了资产负债管理的财务结果和指标,后者则对应了管理过程和管理机制。两者的几何平均分为最终公司的综合评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几何平均数具有与我们在SARMRA评分中使用的代数(加权)平均数具有很不一样的特征。具体而言,量化评分和能力评分的差异越大,综合得分越低。如果在任何一个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都有可能非常敏感的反映在综合评分中。

因此,保险公司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时候不能持有此消彼长的消极心态,而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保证稳健的业务和投资规划以保证监管指标的稳定性,也需要保证完善合理的构建管理体系和配套机制。更进一步的,在构建监控管理结果的模型和系统以及完善承载管理过程的机制这两个方面,也需要平衡配置资源,尽可能推动两者齐头并进,避免偏颇。

未来提升建议

参考此前“偿二代”实施的经验,《规则》的颁布必将推动保险行业显著提升资产负债的管理水平,并具体落实到管理框架、管理工具和管理意识的提升中。随着行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单个保险公司而言,需要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公司核心能力持续关注、不断提升,才有可能不至于在行业比拼中掉队,也才能有可能保证持续获得良好的监管评价和得分,并真正将资产负债管理变成竞争的优势。

同时,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意味着相关提升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对于现有管理机制的深彻变革和优化,未来保险公司可以进一步从理念、工具和管理等三个层面实现进一步提升。

理念层面,以资本运营的高度看待资产负债管理。从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看,无论承保业务还是投资业务,其都体现为将资本暴露在不同的风险中,并获得相应的收益。资产负债的联动效应让风险分布更为复杂、风险来源更为多样,对于资本运营模式产生了具体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资产负债管理信息收集,还是资产负债管理组织架构乃至配套的管理制度,最终都会归集到资本运营的层面。反过来,伴随着资本运营延伸到公司的各类具体的经营活动中,业务规划、全面预算、产品开发、投资活动、渠道发展等,都会从资本层面与资产负债管理形成了互动关系。

当前许多国际上领先的保险公司开始以资本为媒介,综合评估资产端和负债端对于公司风险敞口、偿付能力和财务绩效的影响。这种管理方式的价值在于其从资本运营效率的视角出发,协调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建立负债端和资产端的有序互动,将资产负债管理贯穿于公司决策经营的全过程,完善货币循环,增加现有资本的预期收益,控制不必要承担的风险敞口,降低潜在非预期损失的可能性。这种以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战略定位,是未来中国保险公司可以借鉴的。

工具层面,提升量化分析和监控的自动化水平。资产端与负债端、承保端和投资端之间的有效互动,需要依托有利的量化分析模型和工具。静态的看,这些模型和工具在现有理论上都是比较成熟的,并没有特别的技术障碍。但在市场一致性原则的影响下,需要提高相关评估过程的频率,并且实现对于关键性指标的持续跟踪和分析。这对于数据管理和风险监测等具体工作的实际开展提出了挑战。

在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风险的有效监测和及时提示需要依托自动化的计算引擎和风险系统。计算引擎按照公司既定频率生成关键风险指标,并通过风险系统根据预定的阈值和报告路线及时通告。当前很多公司的风险系统中并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指标不多,相关计算也多在线下通过手工完成。随着未来管理复杂度的提升,需要择机形成一套配置灵活、维护便捷的计算引擎,并与风险管理系统对接,保证相关工作的及时性。

管理层面,完善配套管理和考核机制。资产负债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形成配套的管理机制是保障其在公司整体货币流通循环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基本条件。因此,保险公司在形成其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既要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于行业规范一致的方法论,也要实事求是的理解自身业务和管理上的特性。在实际建设中,也要充分认识到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完善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在资源投入保持长时间的关注。从实用性出发,对于具体执行层面的制度和流程要因地制宜,真正将管理前落到实处。

此外,为了推动上述管理进一步内嵌到公司的决策循环中,保险公司还应基于自身实际形成配套的资产负债管理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将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与具体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成果与管理过程挂钩,从利益层面将公司与个人形成有机的整体。

在当前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保险企业应把握时代机遇,以《规则》颁布为契机,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将资产负债管理提升到资本运营的战略高度,从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市场环境和目前的技术能力出发,加强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协调联动,实事求是的逐步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李乐文:毕马威中国保险行业领导合伙人;刘皓宇: 毕马威中国风险咨询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