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保险” 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发布时间:2019-01-03 11:17:1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杨孟著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2018年10月20日,总书记习近平在给“万企帮万村”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的回信中,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2018年11月1日,总书记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更加形象地用“56789”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作出高度概括。

然而,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匹配的是,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余额中的比重却不足25%。假若两者(GDP结构或税收结构与融资结构之间)是相匹配的,那么,民企在银行贷款余额中的比重至少要比目前的水平高出2.5倍以上。而来自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两者间客观上是存在这种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的。前不久,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答记者问时提出的未来民企贷款“一二五”目标,无疑就是这一相关关系的现实注脚。所谓“一二五”目标,是指在新增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企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企的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在实现“一二五”目标的征途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将相伴而随,那就是新增融资规模。据初步预测,未来三年,我国新增中小型市场主体保守估计不少于1500万户,若以30-40%的融资覆盖率和单户200万元的贷款规模估算,新增融资规模将高达9万亿元。

以上两大因素相互叠加,勾勒出未来三年“一二五”目标的现实图景。面对如此之大的融资压力,难怪有人将其喻作“融资的高山”,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了。可以想见,若以现有的政策工具为基础,探寻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案,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余额中的比重真正匹配起来,那么,民企长期被压抑和钳制的市场发展空间将会在最大程度上被激发和释放出来,这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能探寻出这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案?这要从民企为何屡遭“融资的高山”说起。民企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其特征是规模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平均寿命短、信用违约率高,并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属于“成长中的烦恼”。对于银行机构来说,按照市场的逻辑,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对其“不愿贷”、“不敢贷”自在情理之中。由此,逾越“融资的高山”的不二法门,唯有溯本求源,疏通信贷管道,方能走出民企融资窘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而疏通信贷管道的关键在于为银行系统提供信贷风险缓释工具,风险“隐患”一旦消除,信贷管道自然也就“畅通无阻”了。

实践中,应用于银行系统的信贷风险缓释工具并不稀缺,诸如不动产抵押、权证质押、担保、信用保险,以及债权融资支持工具等。但这些工具约束条件多、局限性大、总“流量”有限,无力承担疏通信贷管道重任。如担保工具,市场性担保无法解决“融资贵”问题,且融资规模受担保机构资本规模的限制;而政策性担保虽能解决“融资贵”问题,但设租寻租、“投不准”和效率低下问题难以避免。又如信用保险,市场性贷款信用保险对金融生态约束要求较高,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无法解决“融资贵”问题;而政策性贷款信用保险虽能解决“融资贵”问题,但由于风险补偿机制缺失,无法解决信用供给不足问题。

综合以上因素,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惯例,搭建基于我国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下的“银行—民企”资金融通桥梁,最安全最有效的信贷风险缓释工具非“财政+保险”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莫属。这是因为:

首先,修弥“市场失灵”短板。民企遭遇“融资的高山”,表似市场选择的结果,实质则是“市场失灵”的体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扩大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建立“财政+保险”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就是为修弥“市场失灵”短板——借力“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而采取的最优制度安排。在美国,政府财政专门为中小企业设立了两类基金,其中一类主要用于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其次,激励兼容和商业可持续。在“财政+保险”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下,保险机构提供信贷保险,信贷风险由保险机构承担,政府财政建立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分担补偿保险机构经营风险(民企信贷保险部分)——亏损按事先约定的比例由保险机构和资金池共同补偿,盈利按事先约定的比例注入资金池,因而能够做到激励兼容与商业可持续的完美统一。

再次,效果可期。在“财政+保险”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下,银行信贷风险由保险机构承担,后顾之忧得以消解,“融资难”不复存在。同时,信贷风险一旦释放,风险溢价相对收窄,加之政策性“降成本”因素的影响,“融资贵”迎刃而解。

最后,资源配置效率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信贷支持对象甄别的精准度。目前,保险机构普遍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先进算法的智能风控体系,并成功运用于用户画像、用户需求挖掘和风险分析之中,能够确保对有前景、有市场、有技术,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民企提供充足的信贷风险保障,让饥渴的民企得到金融活水的漫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