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大金融:中国腾飞的“二级火箭”

发布时间:2019-12-23 09:26:41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黄明明

70年来,中国的金融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个可以让资源配置空间越来越广、资源配置规模越来越大、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高的高速流通资源配置空间,支撑中国经济从资源积累到发展腾飞的过程。

如何深入理解70年来的金融发展与中国道路的关系,让金融活水在未来持续为中国经济提供强劲动力?这是中国金融发展逻辑的探讨,也是《大金融时代》一书的基本逻辑所在。

《大金融时代》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近日出版的学术著作。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旨在把脉金融、钻研学术、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大众。其聘请了10多个国家的96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等高级研究员。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在学术与研究上不断绽放异彩。

大金融的“大”,不在于形式和数量上的大,而在于理念上的包容性、视野上的整体性以及方法论上的系统性。所谓大金融这个概念,一直是人大重阳的研究重心所在,其背后的逻辑是源于对于中国向金融强国迈进的判断。2018年7月,人大重阳发布报告称,中国已经是金融大国,但还不是一个金融强国,金融发展尚有很大潜力,考虑到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正当其时。这份名为《中国的金融战略:历史经验、理论指引与未来布局》的报告指出,金融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战略工具。从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崛起以及衰落过程之中,可以看到,金融对一个世界强国的崛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有可能是成为衰落的开始。

大金融概念的提出,在业界和学界引发了对此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大金融概念最早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黄达先生在本世纪初期首次提出,而后经中国金融理论与实务界十余年的共同推动而完善。2013年,在人民大学校长兼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陈雨露与马勇博士共同撰写的《大金融论纲》中将大金融作为全球性命题正式提出,大金融框架系统基本建成。

大金融这一全球性金融框架概念也于2013年度的G20国际峰会上正式提出,进而帮助实现会议所宣称的强劲、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的“全球经济目标”。围绕大金融命题的四大基本内涵分别是:宏微观金融理论的系统整合;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和谐统一;金融发展一般规律和“国家禀赋”的有机结合;内外部金融和谐共融的全球化思维模式和跨界意识。大局观念与全局思维成为大金融理论的核心要义。

《大金融时代》是在《大金融论纲》之后,进一步对大金融进行论述的著作。

70年来,中国走过了一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道路,用70年时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仍然有巨大的长期中高速增长潜力。70年来,中国的金融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个可以让资源配置空间越来越广、资源配置规模越来越大、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高的高速流通资源配置空间,支撑中国经济从资源积累到发展腾飞的过程。

2019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已经来到财富规模积累巨大、资本增长速度飞快的新阶段。金融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仅用30多年时间就从业务范围属于财政的小金融发展为当今与世界经济之间真正达到血脉之于肌体关系的大金融。

《大金融时代》的一个主要命题是“走向金融强国之路”。这本书分为四个篇章进行讨论,分别是:中国金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研究大金融基本理论、中国特色金融强国之路、中国特色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等;中国如何从需要大量外部投资来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的价值洼地发展为当今可以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价值源泉为线索,研究当今世界形势下的大国间金融博弈与如何打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攻坚战;以金融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参与范围逐渐扩大为线索,研究金融如何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等;以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从外围走近中心的进程为线索,研究扩大开放时代如何强化中国金融的国际参与能力以及如何通过金融智库建设助力金融强国崛起等。

通过前3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资源基础,后30年来的金融发展越来越有效为资源提供了优化配置的空间,这就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内生动力所在。本书中也提出,金融为拥有一定量的资源基础的中国经济提供了腾飞的“二级火箭”。如今,各类资源都越来越多的对接到金融提供的高速流通资源配置空间中,经济形态来到了大金融时代。

相信在未来,大金融发展将继续为中国经济提供强劲推动力。


大金融:中国腾飞的“二级火箭”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2-23

□黄明明

70年来,中国的金融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个可以让资源配置空间越来越广、资源配置规模越来越大、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高的高速流通资源配置空间,支撑中国经济从资源积累到发展腾飞的过程。

如何深入理解70年来的金融发展与中国道路的关系,让金融活水在未来持续为中国经济提供强劲动力?这是中国金融发展逻辑的探讨,也是《大金融时代》一书的基本逻辑所在。

《大金融时代》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近日出版的学术著作。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旨在把脉金融、钻研学术、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大众。其聘请了10多个国家的96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等高级研究员。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在学术与研究上不断绽放异彩。

大金融的“大”,不在于形式和数量上的大,而在于理念上的包容性、视野上的整体性以及方法论上的系统性。所谓大金融这个概念,一直是人大重阳的研究重心所在,其背后的逻辑是源于对于中国向金融强国迈进的判断。2018年7月,人大重阳发布报告称,中国已经是金融大国,但还不是一个金融强国,金融发展尚有很大潜力,考虑到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正当其时。这份名为《中国的金融战略:历史经验、理论指引与未来布局》的报告指出,金融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战略工具。从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崛起以及衰落过程之中,可以看到,金融对一个世界强国的崛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有可能是成为衰落的开始。

大金融概念的提出,在业界和学界引发了对此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大金融概念最早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黄达先生在本世纪初期首次提出,而后经中国金融理论与实务界十余年的共同推动而完善。2013年,在人民大学校长兼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陈雨露与马勇博士共同撰写的《大金融论纲》中将大金融作为全球性命题正式提出,大金融框架系统基本建成。

大金融这一全球性金融框架概念也于2013年度的G20国际峰会上正式提出,进而帮助实现会议所宣称的强劲、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的“全球经济目标”。围绕大金融命题的四大基本内涵分别是:宏微观金融理论的系统整合;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和谐统一;金融发展一般规律和“国家禀赋”的有机结合;内外部金融和谐共融的全球化思维模式和跨界意识。大局观念与全局思维成为大金融理论的核心要义。

《大金融时代》是在《大金融论纲》之后,进一步对大金融进行论述的著作。

70年来,中国走过了一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道路,用70年时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仍然有巨大的长期中高速增长潜力。70年来,中国的金融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个可以让资源配置空间越来越广、资源配置规模越来越大、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高的高速流通资源配置空间,支撑中国经济从资源积累到发展腾飞的过程。

2019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已经来到财富规模积累巨大、资本增长速度飞快的新阶段。金融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仅用30多年时间就从业务范围属于财政的小金融发展为当今与世界经济之间真正达到血脉之于肌体关系的大金融。

《大金融时代》的一个主要命题是“走向金融强国之路”。这本书分为四个篇章进行讨论,分别是:中国金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研究大金融基本理论、中国特色金融强国之路、中国特色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等;中国如何从需要大量外部投资来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的价值洼地发展为当今可以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价值源泉为线索,研究当今世界形势下的大国间金融博弈与如何打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攻坚战;以金融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参与范围逐渐扩大为线索,研究金融如何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等;以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从外围走近中心的进程为线索,研究扩大开放时代如何强化中国金融的国际参与能力以及如何通过金融智库建设助力金融强国崛起等。

通过前3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资源基础,后30年来的金融发展越来越有效为资源提供了优化配置的空间,这就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内生动力所在。本书中也提出,金融为拥有一定量的资源基础的中国经济提供了腾飞的“二级火箭”。如今,各类资源都越来越多的对接到金融提供的高速流通资源配置空间中,经济形态来到了大金融时代。

相信在未来,大金融发展将继续为中国经济提供强劲推动力。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