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记者观察:为普惠搭起有机生态体系

发布时间:2019-12-23 09:50:27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康民

我国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数年间,这一理念受到了来自顶层设计、监管层面、金融机构的各方合力襄助,在银行、信托、保险各个领域持续升温,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效。年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余额为1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前一年末高出5.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增长6958亿元;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9.3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9%,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9.2个百分点。普惠口径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1723.23万户,比年初增加455.07万户;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有所下降,2018年四季度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7.02%,较当年一季度下降 0.8 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这一领域依然存在着结构性的空白市场,诸如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营就业者、生产性农户等群体的长期信贷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

究其原因,传统借贷业务中,金融机构通常独立完成从贷前申请到贷后管理的全部业务环节,这种“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也一度被移植到普惠信贷领域。但上述那些普惠金融的客户群与传统金融客户存在的不同之处在于,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参差不齐。与之相对应的是,单一金融机构在普惠信贷业务开展中,往往存在获客渠道单薄、自有数据风控效果不理想、风险自担情况下风险过于集中、资金供给受限从而影响规模成长等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单一金融机构受制于业务范围、客群偏好、风控技术、服务网络、资金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以同时兼顾专业化、规模化和风险可控三个目标。这就使得小微企业、小微人群仅仅依靠单一机构,无法可持续地获得信贷支持。

这种情况下,如何让银行与非银机构高效互补、实现需求侧获得感与供给侧商业可持续性的平衡,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下一步重点。

那么,普惠金融应该如何迈出下一步?综合行业专家的整体意见,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平台、聚合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优势来共同完成普惠金融的下一步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将普惠信贷中的环节拆分解构,形成获客、数据、风控、资金、增信等独立的业务“节点”,进而依托金融科技搭建统一平台,将在不同节点上各有所长的机构连接起来,形成更为有效的“有机生态体系的普惠信贷业务模式”。而普惠信贷业务节点则是指,可以由单一实体独立提供服务的业务模块,应该具备接收信息、 加工处理、发送结果等功能中的全部或部分。一个节点上可以存在多个不同实体同时独立提供服务,而不同的节点之间既可能存在信息的流动,也可能存在金融资源或技术的融合互补,不同节点被连接起来,共同组成了普惠信贷业务的全流程。与此同时,各个节点上发挥功能的机构聚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普惠信贷生态网络。

可以看到,这样的操作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其实质是主动找到业务经营中的缺陷,整合在该环节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机构,通过协同作用消除短板,用专业化分工的方式化解此前无法突破的客群下沉瓶颈,同时通过最大化普惠信贷业务中各核心节点的产能、降低成本、惠及民生。


记者观察:为普惠搭起有机生态体系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2-23

□记者 康民

我国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数年间,这一理念受到了来自顶层设计、监管层面、金融机构的各方合力襄助,在银行、信托、保险各个领域持续升温,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效。年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余额为1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前一年末高出5.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增长6958亿元;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9.3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9%,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9.2个百分点。普惠口径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1723.23万户,比年初增加455.07万户;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有所下降,2018年四季度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7.02%,较当年一季度下降 0.8 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这一领域依然存在着结构性的空白市场,诸如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营就业者、生产性农户等群体的长期信贷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

究其原因,传统借贷业务中,金融机构通常独立完成从贷前申请到贷后管理的全部业务环节,这种“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也一度被移植到普惠信贷领域。但上述那些普惠金融的客户群与传统金融客户存在的不同之处在于,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参差不齐。与之相对应的是,单一金融机构在普惠信贷业务开展中,往往存在获客渠道单薄、自有数据风控效果不理想、风险自担情况下风险过于集中、资金供给受限从而影响规模成长等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单一金融机构受制于业务范围、客群偏好、风控技术、服务网络、资金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以同时兼顾专业化、规模化和风险可控三个目标。这就使得小微企业、小微人群仅仅依靠单一机构,无法可持续地获得信贷支持。

这种情况下,如何让银行与非银机构高效互补、实现需求侧获得感与供给侧商业可持续性的平衡,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下一步重点。

那么,普惠金融应该如何迈出下一步?综合行业专家的整体意见,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平台、聚合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优势来共同完成普惠金融的下一步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将普惠信贷中的环节拆分解构,形成获客、数据、风控、资金、增信等独立的业务“节点”,进而依托金融科技搭建统一平台,将在不同节点上各有所长的机构连接起来,形成更为有效的“有机生态体系的普惠信贷业务模式”。而普惠信贷业务节点则是指,可以由单一实体独立提供服务的业务模块,应该具备接收信息、 加工处理、发送结果等功能中的全部或部分。一个节点上可以存在多个不同实体同时独立提供服务,而不同的节点之间既可能存在信息的流动,也可能存在金融资源或技术的融合互补,不同节点被连接起来,共同组成了普惠信贷业务的全流程。与此同时,各个节点上发挥功能的机构聚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普惠信贷生态网络。

可以看到,这样的操作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其实质是主动找到业务经营中的缺陷,整合在该环节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机构,通过协同作用消除短板,用专业化分工的方式化解此前无法突破的客群下沉瓶颈,同时通过最大化普惠信贷业务中各核心节点的产能、降低成本、惠及民生。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