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记者观察:重疾险弥补的是工作收入损失

发布时间:2020-01-10 09:50:22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王方琪

我从事保险领域的报道快20年了,期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保险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

张女士是我曾经的邻居,最早认识她是在2001年,当时她刚刚生下二宝半年。张女士大学毕业,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收入稳定。大女儿十岁时,她又生下了小儿子。为了生小儿子,她从单位辞职了。当时,她丈夫在国外工作,收入丰厚,他们都认为,即使她在家做全职太太,也会给孩子们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

然而,当她生下小儿子还没满月,她丈夫在兴冲冲回家途中出车祸身亡,这位父亲甚至都没有看到过刚出生的儿子一眼。所幸,他的单位给了优厚的抚恤金,保证了剩余一家三口生活无忧。

张女士知道我是跑保险的记者,就主动和我谈起了保险。她说,保险是没啥用处的,真出了事,靠单位解决更靠谱。至于重疾险,除非得了大病,否则也没啥用。自己家里总不至于那么倒霉,碰上了意外,还能再碰上大病么?再说,得了大病还有医保呢,不到快死的时候怕是拿不到理赔金。

一转眼到了2012年,在两癌筛查中,张女士被发现罹患了乳腺癌,很快做了手术。那段时间,她一直戴着帽子出来进去,她说头发倒没掉太多,就是免疫力比较差。再过了一段时间,又碰到她,她说自己恢复得很好,复查各项指标都很正常。那段时间,她真是活力充沛。由于英文水平好,她还到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当了老师。

2015年的一天,楼上一位大妈告诉我,张女士去世了,癌症复发。我很惊讶,不是说恢复良好么?大妈说,可能是后期疗养不够好。毕竟两个孩子都上学,她的收入就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可怜了两个孩子!”大妈说。那时,大女儿刚刚大学毕业,小儿子还在上中学。

我沉默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时常会想,如果张女士拥有一份保额比较高的重疾险会怎样呢?她还会在手术后不久就匆匆忙忙出去工作么?

这些年,我对重疾险的认知是逐步深入的。因为看到过许多保险理赔的案例,我不再认为风险的发生都是故事。

这些年,每次想到张女士的故事,我都会想到关于重疾险起源的那个故事。

这个故事,我最早是听《重疾不重》作者丁云生讲的。丁云生和重大疾病保险的创始人——南非的马略·伯纳德医生有一段渊源。多年前,丁云生离开医院到保险公司做保险营销员时曾经和马略·伯纳德医生有一面之缘。

1983年,全世界第一张重疾险保单在南非的诞生,其起源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马略·伯纳德常常会讲他和一位肺癌患者的故事,那位患者是一位有两个孩子要抚养的离异单身母亲。马略·伯纳德曾为这位母亲做过治疗,治疗之后这位母亲却没有很好地休养,她为了给孩子留下积蓄,为了赚足汽油费、房租还有教育基金努力工作。两年后,这位母亲去世了。

马略·伯纳德非常感慨,他常说,医学只能挽救一个人的生理生命,却不能挽救一个家庭的经济生命。他从医50余年,从1983年起,在世界各地推进重大疾病保险的发展。

在丁云生看来,这位母亲并不是付不起医疗费用,而是出院之后的康复要经过5年时间,她当时的经济压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她要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和抚养费用。二是她要继续支付自己的康复费用。

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她没办法好好休息,恢复身体。他认为,重疾险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不是一个医疗费用的问题,而是工作收入损失的问题,是要帮助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大可能挺过五年的问题。

因此,在丁云生的字典里,重疾险直接会被翻译为“工作收入损失险”。


记者观察:重疾险弥补的是工作收入损失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1-10

□记者 王方琪

我从事保险领域的报道快20年了,期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保险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

张女士是我曾经的邻居,最早认识她是在2001年,当时她刚刚生下二宝半年。张女士大学毕业,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收入稳定。大女儿十岁时,她又生下了小儿子。为了生小儿子,她从单位辞职了。当时,她丈夫在国外工作,收入丰厚,他们都认为,即使她在家做全职太太,也会给孩子们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

然而,当她生下小儿子还没满月,她丈夫在兴冲冲回家途中出车祸身亡,这位父亲甚至都没有看到过刚出生的儿子一眼。所幸,他的单位给了优厚的抚恤金,保证了剩余一家三口生活无忧。

张女士知道我是跑保险的记者,就主动和我谈起了保险。她说,保险是没啥用处的,真出了事,靠单位解决更靠谱。至于重疾险,除非得了大病,否则也没啥用。自己家里总不至于那么倒霉,碰上了意外,还能再碰上大病么?再说,得了大病还有医保呢,不到快死的时候怕是拿不到理赔金。

一转眼到了2012年,在两癌筛查中,张女士被发现罹患了乳腺癌,很快做了手术。那段时间,她一直戴着帽子出来进去,她说头发倒没掉太多,就是免疫力比较差。再过了一段时间,又碰到她,她说自己恢复得很好,复查各项指标都很正常。那段时间,她真是活力充沛。由于英文水平好,她还到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当了老师。

2015年的一天,楼上一位大妈告诉我,张女士去世了,癌症复发。我很惊讶,不是说恢复良好么?大妈说,可能是后期疗养不够好。毕竟两个孩子都上学,她的收入就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可怜了两个孩子!”大妈说。那时,大女儿刚刚大学毕业,小儿子还在上中学。

我沉默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时常会想,如果张女士拥有一份保额比较高的重疾险会怎样呢?她还会在手术后不久就匆匆忙忙出去工作么?

这些年,我对重疾险的认知是逐步深入的。因为看到过许多保险理赔的案例,我不再认为风险的发生都是故事。

这些年,每次想到张女士的故事,我都会想到关于重疾险起源的那个故事。

这个故事,我最早是听《重疾不重》作者丁云生讲的。丁云生和重大疾病保险的创始人——南非的马略·伯纳德医生有一段渊源。多年前,丁云生离开医院到保险公司做保险营销员时曾经和马略·伯纳德医生有一面之缘。

1983年,全世界第一张重疾险保单在南非的诞生,其起源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马略·伯纳德常常会讲他和一位肺癌患者的故事,那位患者是一位有两个孩子要抚养的离异单身母亲。马略·伯纳德曾为这位母亲做过治疗,治疗之后这位母亲却没有很好地休养,她为了给孩子留下积蓄,为了赚足汽油费、房租还有教育基金努力工作。两年后,这位母亲去世了。

马略·伯纳德非常感慨,他常说,医学只能挽救一个人的生理生命,却不能挽救一个家庭的经济生命。他从医50余年,从1983年起,在世界各地推进重大疾病保险的发展。

在丁云生看来,这位母亲并不是付不起医疗费用,而是出院之后的康复要经过5年时间,她当时的经济压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她要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和抚养费用。二是她要继续支付自己的康复费用。

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她没办法好好休息,恢复身体。他认为,重疾险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不是一个医疗费用的问题,而是工作收入损失的问题,是要帮助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大可能挺过五年的问题。

因此,在丁云生的字典里,重疾险直接会被翻译为“工作收入损失险”。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