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名家•王和专栏

2020:到“水”里去

发布时间:2020-01-13 10:08:09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和

在2019年的“新年献词”中,用了一个关键词:分水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保险业将进入一个“新时代”。2020年的“新年献词”,希望“回到”一个更根本的层面,从“水”谈起。因为,如果对“水”不能有一个更根本和绝对的认知,那么“分”就无从谈起。

纵观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算起,已走过了70年,即使从改革开放开始,以30年算,也是一段不短的历史,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是“三十而立”。如果仅从数字上看,用3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成绩不可谓不大。但如果从质量上看,从“充分”和“平衡”看,仍存在差距,更重要的是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保险业离“立”还有较大距离。究其原因,问题仍出在“水”上。因此,2020年,中国保险业仍要继续围绕着“分”字做文章,作为前提,关键要解决好“水”的问题,不仅要把握好对“水”的认知,更要处理好与“水”的关系。

告别“划旱船”。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划旱船”现象,我们以为自己在“水”里,其实不然,特别是早年做的大量“资金型”业务,让行业有一种“水涨船高”的错觉。殊不知,此“水”非彼“水”,如果保险业的发展,不能同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不能同步提升人民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那么这种发展就可能是一种“自娱自乐”,乃至迷失自我的“幻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险业“约定俗成”了一种发展形式:开门红。每每到了“年关”,便像民间一样,一方面是“张灯结彩”;另一方面则是“厉兵秣马”,指望着一开春,就能够有一个“好收成”,为全年的“日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从企业的视角看,这一切似乎都“无可厚非”,也“顺理成章”,但这一切似乎与客户没有太大关系,如果要有,也只是让他们“配合”和“围观”一下,目的是烘托一下气氛。看到这种情景,让人不禁联想到“划旱船”。行业迟早要觉悟: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也许,只有当我们告别了“开门红”,行业的日子才能真正过红火。

理解“如鱼得水”。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保险存在的基本前提是风险和不确定性,是社会和人们分散风险和管理不确定性的需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险与风险是一种“水”与“鱼”的关系,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关系。离开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鱼”,保险的“水”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必要,而离开了保险的“水”,社会和人们分散风险和管理不确定性的“鱼”就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就保险企业而言,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理解并管理好这种“鱼水关系”,如果不能为社会和人们分散风险和管理不确定性提供支持和服务,那么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保险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因此,强调“保险业姓保”,就是强调保险的“水”要服务风险管理的“鱼”,二者之间应当建立起一种“如鱼得水”的关系。因此,保险要到“水”里去。

保险到“水”里去,是要到“真正的水”里去,即到社会的“大江大河”、到人民需要的“江河湖海”里去,而不是“养尊处优”在一个舒适的“金鱼缸”。传统保险业往往给自己“预设”了一个环境,一方面是有一个“自以为是”的“社会保险需求”,并以此作为经营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保险企业为了“控制经营风险”,严格地将自己“保护”起来,就如同将自己置身于“金鱼缸”里一样。这种“置身度外”的结果,一是与真正的社会需求和期望相去甚远,成为消费者对保险不满意,以及行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根本原因。二是“金鱼缸”虽然能够“屏蔽经营风险”,同时也局限了发展空间,更狭隘了发展理念,落后了经营技术,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桎梏。

保险到“水”里去,是要到“真正的水”里去,即到自然的“惊涛骇浪”、到发展的“大风大浪”里去。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一方面给传统保险带来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给保险创新带来无限的想象。科技进步,不仅能够提高效率、创造可能,更重新定义存在。制度变革,不仅能够产生需求、提供舞台,更重新界定范围。保险业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水”肯定不是今天的“水”,我们需要认识、理解和管理“未来的水”的能力。面向未来,保险业可谓是“海阔凭鱼跃”,“保险+”是“跃”的一种方式,但这一切,只是一种可能。要将可能变为现实,关键是要“会水”,只有这样,才能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才能够为社会和客户服务,将“水”转化为行业发展的“动能”。

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就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而言,“载”与“覆”,仍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少数企业在发展业务过程中,眼里只有自己的“舟”,简单地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而置社会和行业的“水”于不顾。为了实现经营指标,不惜使出各种“套路”,为了达成“业绩”,竭尽各种“技巧”和“话术”,唯独忘了客户利益与体验。例如,一些企业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不惜给中介高额费用,这种经营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经营效率,更侵害了客户利益。再如,个别企业为了“吸引眼球”,打造“爆款”,实现“引流”,就把价格压到“难以置信”的境地,将理赔质量、客户体验和经营稳定都留给“以后再说”,却忘了: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再想想,为什么行业的形象不佳,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

保险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扮演“职业经理人”的角色,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尽忠职守,服务社会并创造价值。都说要不忘初心,殊不知,不忘初心的目的是“方得始终”。保险业的“始终”是“三个真正”,即真正满足客户需要,真正服务社会,真正创造价值。保险企业只有真正到“水”里去,理解自己与“舟”、与“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始终”。

(作者系人保财险原执行副总裁)


名家•王和专栏

2020:到“水”里去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1-13

□王和

在2019年的“新年献词”中,用了一个关键词:分水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保险业将进入一个“新时代”。2020年的“新年献词”,希望“回到”一个更根本的层面,从“水”谈起。因为,如果对“水”不能有一个更根本和绝对的认知,那么“分”就无从谈起。

纵观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算起,已走过了70年,即使从改革开放开始,以30年算,也是一段不短的历史,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是“三十而立”。如果仅从数字上看,用3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成绩不可谓不大。但如果从质量上看,从“充分”和“平衡”看,仍存在差距,更重要的是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保险业离“立”还有较大距离。究其原因,问题仍出在“水”上。因此,2020年,中国保险业仍要继续围绕着“分”字做文章,作为前提,关键要解决好“水”的问题,不仅要把握好对“水”的认知,更要处理好与“水”的关系。

告别“划旱船”。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划旱船”现象,我们以为自己在“水”里,其实不然,特别是早年做的大量“资金型”业务,让行业有一种“水涨船高”的错觉。殊不知,此“水”非彼“水”,如果保险业的发展,不能同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不能同步提升人民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那么这种发展就可能是一种“自娱自乐”,乃至迷失自我的“幻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险业“约定俗成”了一种发展形式:开门红。每每到了“年关”,便像民间一样,一方面是“张灯结彩”;另一方面则是“厉兵秣马”,指望着一开春,就能够有一个“好收成”,为全年的“日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从企业的视角看,这一切似乎都“无可厚非”,也“顺理成章”,但这一切似乎与客户没有太大关系,如果要有,也只是让他们“配合”和“围观”一下,目的是烘托一下气氛。看到这种情景,让人不禁联想到“划旱船”。行业迟早要觉悟: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也许,只有当我们告别了“开门红”,行业的日子才能真正过红火。

理解“如鱼得水”。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保险存在的基本前提是风险和不确定性,是社会和人们分散风险和管理不确定性的需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险与风险是一种“水”与“鱼”的关系,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关系。离开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鱼”,保险的“水”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必要,而离开了保险的“水”,社会和人们分散风险和管理不确定性的“鱼”就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就保险企业而言,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理解并管理好这种“鱼水关系”,如果不能为社会和人们分散风险和管理不确定性提供支持和服务,那么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保险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因此,强调“保险业姓保”,就是强调保险的“水”要服务风险管理的“鱼”,二者之间应当建立起一种“如鱼得水”的关系。因此,保险要到“水”里去。

保险到“水”里去,是要到“真正的水”里去,即到社会的“大江大河”、到人民需要的“江河湖海”里去,而不是“养尊处优”在一个舒适的“金鱼缸”。传统保险业往往给自己“预设”了一个环境,一方面是有一个“自以为是”的“社会保险需求”,并以此作为经营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保险企业为了“控制经营风险”,严格地将自己“保护”起来,就如同将自己置身于“金鱼缸”里一样。这种“置身度外”的结果,一是与真正的社会需求和期望相去甚远,成为消费者对保险不满意,以及行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根本原因。二是“金鱼缸”虽然能够“屏蔽经营风险”,同时也局限了发展空间,更狭隘了发展理念,落后了经营技术,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桎梏。

保险到“水”里去,是要到“真正的水”里去,即到自然的“惊涛骇浪”、到发展的“大风大浪”里去。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一方面给传统保险带来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给保险创新带来无限的想象。科技进步,不仅能够提高效率、创造可能,更重新定义存在。制度变革,不仅能够产生需求、提供舞台,更重新界定范围。保险业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水”肯定不是今天的“水”,我们需要认识、理解和管理“未来的水”的能力。面向未来,保险业可谓是“海阔凭鱼跃”,“保险+”是“跃”的一种方式,但这一切,只是一种可能。要将可能变为现实,关键是要“会水”,只有这样,才能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才能够为社会和客户服务,将“水”转化为行业发展的“动能”。

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就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而言,“载”与“覆”,仍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少数企业在发展业务过程中,眼里只有自己的“舟”,简单地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而置社会和行业的“水”于不顾。为了实现经营指标,不惜使出各种“套路”,为了达成“业绩”,竭尽各种“技巧”和“话术”,唯独忘了客户利益与体验。例如,一些企业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不惜给中介高额费用,这种经营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经营效率,更侵害了客户利益。再如,个别企业为了“吸引眼球”,打造“爆款”,实现“引流”,就把价格压到“难以置信”的境地,将理赔质量、客户体验和经营稳定都留给“以后再说”,却忘了: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再想想,为什么行业的形象不佳,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

保险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扮演“职业经理人”的角色,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尽忠职守,服务社会并创造价值。都说要不忘初心,殊不知,不忘初心的目的是“方得始终”。保险业的“始终”是“三个真正”,即真正满足客户需要,真正服务社会,真正创造价值。保险企业只有真正到“水”里去,理解自己与“舟”、与“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始终”。

(作者系人保财险原执行副总裁)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