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让“行商”服务在民营小微企业扎根开花

发布时间:2020-01-16 11:13:49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齐分达

银保监会1月13日新闻发布会透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5%,有贷款余额户数2100多万户,较年初增加380万户,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0.64个百分点。

可以说,这显示出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的获得率得到了较大提升。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金融机构对于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仍然有待继续提升。

目前,我国约有小微企业3000万户、个体工商户7300万户,还有近80%的民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未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

事实上,持续面临融资难问题的民营经济已占GDP比重超过60%,撑起了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近年来,央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等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正是瞄定了金融服务的不充分、金融供给与需求错位等关键点。

我国有40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中小银行的数量占比在90%以上。它们是服务地方民营小微企业的生力军,但其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足。以有形资产作为抵押是民营小微企业能否获得银行贷款的关键。我国80%以上中小企业的贷款,都必须提供保证、担保、抵质押等担保措施,其中50%以上的贷款是以抵质押方式发放。这给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可供担保资产比例较低的民营企业,造成极大融资障碍。

银保监会目前正在起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监管评价办法,建立以信贷服务为主,覆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流程的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同时,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坚决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经济,从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强化内部绩效考核、创新产品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银行建立对民营企业的“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在加大针对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放贷过程中,风险管理是重点。原国家工商总局曾对企业不良贷款率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贷款不仅违约率高,而且存在较多恶意逃债行为。针对其征信少、评估难、担保弱、风险高等特点,如何把控风险,并稳妥化解风险,这对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也需要多方合力的作用进行同向推动:监管层面应该放宽不良贷款率要求,相关部门(比如税务、工商、海关等)应该共享有效信用信息,打破企业信用信息孤岛现状,助力银行准确了解企业需求和经营情况。银行应该深度调研企业需求,合理、有效创新提供个性化产品,降低项目风险,尤其是在金融科技的运用上,要加大赋能作用,在打破信息不对称、防范风险、简化流程等方面,提质增效,帮助企业渡过融资难关,真正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更为有效、充分的金融服务。

可喜的是,在助力民营小微首贷时,银保监会自2019年8月份开展的“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工作,在五个省市的试点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接下来,银保监会将引导银行在全国改进服务,尤其是增强“主动送服务”的意识,变“坐商”为“行商”,主动联系企业上门走访,提供融资解决方案。税务部门现已初步梳理了全国近800万户正常经营、正常纳税的小微企业,银保监会已将其纳入“百行进万企”范畴。在2020年,针对有纳税记录而没有银行贷款的企业,其所开立基本户的银行,将获取相关信息,在银企信息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双方可自愿对接,实现银企良性互动。一旦银行一对一上门与企业成功对接,并发放首贷,将大大助益企业的经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这一“精准滴灌”的模式,已在试点区域备受企业欢迎,其复制推广成效,未来可期。

(作者系金融从业者)


让“行商”服务在民营小微企业扎根开花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1-16

□齐分达

银保监会1月13日新闻发布会透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5%,有贷款余额户数2100多万户,较年初增加380万户,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0.64个百分点。

可以说,这显示出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的获得率得到了较大提升。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金融机构对于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仍然有待继续提升。

目前,我国约有小微企业3000万户、个体工商户7300万户,还有近80%的民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未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

事实上,持续面临融资难问题的民营经济已占GDP比重超过60%,撑起了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近年来,央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等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正是瞄定了金融服务的不充分、金融供给与需求错位等关键点。

我国有40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中小银行的数量占比在90%以上。它们是服务地方民营小微企业的生力军,但其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足。以有形资产作为抵押是民营小微企业能否获得银行贷款的关键。我国80%以上中小企业的贷款,都必须提供保证、担保、抵质押等担保措施,其中50%以上的贷款是以抵质押方式发放。这给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可供担保资产比例较低的民营企业,造成极大融资障碍。

银保监会目前正在起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监管评价办法,建立以信贷服务为主,覆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流程的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同时,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坚决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经济,从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强化内部绩效考核、创新产品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银行建立对民营企业的“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在加大针对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放贷过程中,风险管理是重点。原国家工商总局曾对企业不良贷款率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贷款不仅违约率高,而且存在较多恶意逃债行为。针对其征信少、评估难、担保弱、风险高等特点,如何把控风险,并稳妥化解风险,这对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也需要多方合力的作用进行同向推动:监管层面应该放宽不良贷款率要求,相关部门(比如税务、工商、海关等)应该共享有效信用信息,打破企业信用信息孤岛现状,助力银行准确了解企业需求和经营情况。银行应该深度调研企业需求,合理、有效创新提供个性化产品,降低项目风险,尤其是在金融科技的运用上,要加大赋能作用,在打破信息不对称、防范风险、简化流程等方面,提质增效,帮助企业渡过融资难关,真正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更为有效、充分的金融服务。

可喜的是,在助力民营小微首贷时,银保监会自2019年8月份开展的“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工作,在五个省市的试点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接下来,银保监会将引导银行在全国改进服务,尤其是增强“主动送服务”的意识,变“坐商”为“行商”,主动联系企业上门走访,提供融资解决方案。税务部门现已初步梳理了全国近800万户正常经营、正常纳税的小微企业,银保监会已将其纳入“百行进万企”范畴。在2020年,针对有纳税记录而没有银行贷款的企业,其所开立基本户的银行,将获取相关信息,在银企信息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双方可自愿对接,实现银企良性互动。一旦银行一对一上门与企业成功对接,并发放首贷,将大大助益企业的经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这一“精准滴灌”的模式,已在试点区域备受企业欢迎,其复制推广成效,未来可期。

(作者系金融从业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