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退保有风险,人言勿轻信

发布时间:2020-01-20 16:19:5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实习记者 王梦萦】

近日,一则退保引发的悲剧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四川雅安的某客户于2017年购买了一份百万医疗险,连续缴纳保费两年后,周围的亲戚说“保险是骗人的”,让他退掉。于是,在2019年第三次缴纳保费之际,他无视保险公司员工的多次劝说,依然选择了退保。没想到,仅1个月后就被确诊为骨癌。一家人赶赴保险公司下跪5次,恳求将保单恢复为生效状态,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

一直以来,盲目退保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听朋友鼓动退保后确诊患癌,谁来赔30万?》《退保后被诊断出重疾,赔偿金40万变20万》《谁来赔我18万?听听退保后的心声!》……一个个活生生、血淋淋的真实案例,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退保有风险,人言勿轻信!

亲戚朋友的劝说莫轻信!

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高速增长,行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浮出水面,民众的保障意识有待加强、对保险的认知明显不足就是其中之一。“保险是骗人的,出了事不赔”“买保险不吉利”“营销员只会忽悠,说的话不能信”“不出险不是白买了”“我还年轻/身体好,不用买保险”等等,有上述观念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殊不知,保险不是快消品,不讲求“即时消费,即时满足”;不是投资理财产品,并非追求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险是转移、规避未来可能风险的有效方式,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虽然概率不等,但每个人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一旦发生风险,保险可以尽量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少受甚至不受影响。买保险买的是什么?不是“保额”,而是“某段时期内的保障”,即使在此期间未发生风险,消费者同样享受了这段时间内的保障,并不算“吃亏”。

试想,消费者在购买家电时,需了解商品的型号、性能、尺寸、价格等;在购买保险时,同样有必要加强保险知识的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做出最明智、有利的选择,而非被周围人的片面说法误导,做出不理性的判断,独自承担后果。

“退保理财”的陷阱莫轻信!

近年来,屡屡有不法分子假借保险机构名义,以“高额收益”作诱饵,诱导消费者通过办理退保或保单贷款获取资金、购买非保险金融产品。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北京银保监局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末,行业已防止或挽回2843名投保人的退保损失5.63亿元,涉及保单5261张,涉嫌诈骗的包括第三方理财公司和个别保险营销员。

对此,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通过对举报事项逐案调查、严肃处理,指导机构协助消费者及时报案,向消费者发布风险提示等多项举措综合治理此类行为。

而作为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冷静判断,切勿被对方承诺的“高收益”蒙蔽双眼。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诱导退保或购买理财产品是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对此,可以要求对方出示职业资格证,或拨打保险公司官方电话来核实该人员身份。而对对方产生怀疑时,应及时与保险公司或监管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指导和帮助。不要因一时头脑发热而跌入陷阱,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保险,宁可千日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要知道,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办理退保,经济损失、保障的消失、再次投保时被拒保的风险等等后果都要自己承担。即使退保,也应该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应是勿信人言的苦果。


退保有风险,人言勿轻信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1-20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实习记者 王梦萦】

近日,一则退保引发的悲剧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四川雅安的某客户于2017年购买了一份百万医疗险,连续缴纳保费两年后,周围的亲戚说“保险是骗人的”,让他退掉。于是,在2019年第三次缴纳保费之际,他无视保险公司员工的多次劝说,依然选择了退保。没想到,仅1个月后就被确诊为骨癌。一家人赶赴保险公司下跪5次,恳求将保单恢复为生效状态,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

一直以来,盲目退保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听朋友鼓动退保后确诊患癌,谁来赔30万?》《退保后被诊断出重疾,赔偿金40万变20万》《谁来赔我18万?听听退保后的心声!》……一个个活生生、血淋淋的真实案例,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退保有风险,人言勿轻信!

亲戚朋友的劝说莫轻信!

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高速增长,行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浮出水面,民众的保障意识有待加强、对保险的认知明显不足就是其中之一。“保险是骗人的,出了事不赔”“买保险不吉利”“营销员只会忽悠,说的话不能信”“不出险不是白买了”“我还年轻/身体好,不用买保险”等等,有上述观念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殊不知,保险不是快消品,不讲求“即时消费,即时满足”;不是投资理财产品,并非追求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险是转移、规避未来可能风险的有效方式,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虽然概率不等,但每个人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一旦发生风险,保险可以尽量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少受甚至不受影响。买保险买的是什么?不是“保额”,而是“某段时期内的保障”,即使在此期间未发生风险,消费者同样享受了这段时间内的保障,并不算“吃亏”。

试想,消费者在购买家电时,需了解商品的型号、性能、尺寸、价格等;在购买保险时,同样有必要加强保险知识的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做出最明智、有利的选择,而非被周围人的片面说法误导,做出不理性的判断,独自承担后果。

“退保理财”的陷阱莫轻信!

近年来,屡屡有不法分子假借保险机构名义,以“高额收益”作诱饵,诱导消费者通过办理退保或保单贷款获取资金、购买非保险金融产品。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北京银保监局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末,行业已防止或挽回2843名投保人的退保损失5.63亿元,涉及保单5261张,涉嫌诈骗的包括第三方理财公司和个别保险营销员。

对此,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通过对举报事项逐案调查、严肃处理,指导机构协助消费者及时报案,向消费者发布风险提示等多项举措综合治理此类行为。

而作为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冷静判断,切勿被对方承诺的“高收益”蒙蔽双眼。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诱导退保或购买理财产品是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对此,可以要求对方出示职业资格证,或拨打保险公司官方电话来核实该人员身份。而对对方产生怀疑时,应及时与保险公司或监管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指导和帮助。不要因一时头脑发热而跌入陷阱,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保险,宁可千日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要知道,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办理退保,经济损失、保障的消失、再次投保时被拒保的风险等等后果都要自己承担。即使退保,也应该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应是勿信人言的苦果。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