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记者观察:特效药能救命么

发布时间:2020-01-21 09:22:15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王方琪

做健康新闻时间久了,耳闻目睹过许多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案例。

对于一名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来说,最大的愿望可能是两个,一个是有可以用的特效新药,一个是能支付得起医疗费。

最让我痛心的是一位罹患乳腺癌的朋友的离世。当时这位朋友只有36岁。那年,她的儿子只有13岁。

在她患病之前,我们有几个朋友经常一起健步。忽然有一天,她跟我们轻描淡写地说,她体检时发现乳腺有些问题,去医院检查是乳腺癌,有淋巴转移。以后她就要住院了,不能再和我们一起健步了。

她做完手术,我们去看她,她精神非常好,说恢复很快。之后,听她说她在一个捐助项目下使用一种特效靶向药,效果很好。手术一年之后,她就回单位工作了。

但是,三年之后,她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不到半年就去世了。据她家人说,她对那种特效药产生了抗药性,最后已经无药可用。

另外一个案例是我听说的。那时候,我正致力于采访精准医疗,于是对基因检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因检测又和靶向药的使用密切相关。

靶向治疗之所以称为靶向,就是因为这类分子靶向药物在研发设计时是针对肿瘤细胞某些突变的基因,对这个突变的基因进行“识别性的破坏”,理论上只有带这些突变基因的肿瘤细胞才能被杀死。

通过相关基因检测后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才能使得有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个体化救治,而对于没有靶向药物设计针对基因突变的患者则避免陪绑治疗或过度治疗。

这个案例是一家基因检测机构负责人告诉我的。患者也是一位乳腺癌患者。那时,能够买到的所有药物对这位患者都无效了。她的丈夫通过多方打探,得知有一种还没有到临床药物试验阶段的新药可能对他妻子有用。通过多方努力,这位丈夫还是没能要到这种新药,但是,他得到了新药的分子式。这位丈夫是一位大学化学老师,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合成了这种药物。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

有药可用,给了患者生存下去的希望。

除了有药可用,患者和患者家属最关心的就是是不是用得起药。许多靶向药的价格,不是一般家庭可用承受的。比如某种靶向药的价格是一瓶2万多元,而且一瓶大约只是患者一个月的用量。

靶向药进医保,无疑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希望,然而许多新药特药并不是一经上市就可用进入医保的。那么,怎么才能让患者用得起药呢?许多药企把目光投向商业保险公司,希望通过商业保险的方式解决支付难题。据悉,现在已经有机构在做尝试,并且做出了一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究竟能否起到相应的效果,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观察:特效药能救命么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1-21

□记者 王方琪

做健康新闻时间久了,耳闻目睹过许多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案例。

对于一名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来说,最大的愿望可能是两个,一个是有可以用的特效新药,一个是能支付得起医疗费。

最让我痛心的是一位罹患乳腺癌的朋友的离世。当时这位朋友只有36岁。那年,她的儿子只有13岁。

在她患病之前,我们有几个朋友经常一起健步。忽然有一天,她跟我们轻描淡写地说,她体检时发现乳腺有些问题,去医院检查是乳腺癌,有淋巴转移。以后她就要住院了,不能再和我们一起健步了。

她做完手术,我们去看她,她精神非常好,说恢复很快。之后,听她说她在一个捐助项目下使用一种特效靶向药,效果很好。手术一年之后,她就回单位工作了。

但是,三年之后,她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不到半年就去世了。据她家人说,她对那种特效药产生了抗药性,最后已经无药可用。

另外一个案例是我听说的。那时候,我正致力于采访精准医疗,于是对基因检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因检测又和靶向药的使用密切相关。

靶向治疗之所以称为靶向,就是因为这类分子靶向药物在研发设计时是针对肿瘤细胞某些突变的基因,对这个突变的基因进行“识别性的破坏”,理论上只有带这些突变基因的肿瘤细胞才能被杀死。

通过相关基因检测后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才能使得有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个体化救治,而对于没有靶向药物设计针对基因突变的患者则避免陪绑治疗或过度治疗。

这个案例是一家基因检测机构负责人告诉我的。患者也是一位乳腺癌患者。那时,能够买到的所有药物对这位患者都无效了。她的丈夫通过多方打探,得知有一种还没有到临床药物试验阶段的新药可能对他妻子有用。通过多方努力,这位丈夫还是没能要到这种新药,但是,他得到了新药的分子式。这位丈夫是一位大学化学老师,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合成了这种药物。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

有药可用,给了患者生存下去的希望。

除了有药可用,患者和患者家属最关心的就是是不是用得起药。许多靶向药的价格,不是一般家庭可用承受的。比如某种靶向药的价格是一瓶2万多元,而且一瓶大约只是患者一个月的用量。

靶向药进医保,无疑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希望,然而许多新药特药并不是一经上市就可用进入医保的。那么,怎么才能让患者用得起药呢?许多药企把目光投向商业保险公司,希望通过商业保险的方式解决支付难题。据悉,现在已经有机构在做尝试,并且做出了一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究竟能否起到相应的效果,我们拭目以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