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记者观察:金融科技改变法院

发布时间:2020-01-21 09:40:1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袁婉君

1月2日,广州互联网法院举行发布会,上线运行全国首个“点即达”智能短信送达系统,该系统短信通过工信部审批的专用短信通道号发送,短信界面顶部显示互联网法院名称和logo,解决了“送达难”,“送达长”“易误解”等问题。传统短信头部只显示长串数字,易被误认为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等。这已经不是广州互联网法院第一次领跑全国了,2019年广州互联网法院研发上线了首个在线纠纷“类案批量智审系统”,该系统能智能抓取基本信息,自动为案件“分门别类”,这就实现了同类别案例的智能化审判,从而大大提高审判效率。

互联网法院,顾名思义,即实行“网上案件网上审理”的新型法院。它是人民法院促进科技创新与司法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发挥人民法院司法审判职能的积极尝试。目前,互联网法院管辖的案件类型有:网络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网络侵权纠纷、网络著作权纠纷等11类互联网案件。

从2017年起我国陆续设立了三家互联网法院,分别是:2017年8月18日成立的杭州互联网法院;2018年9月9日成立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同年9月28日成立的广州互联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12月4日发布的《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三家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118764件,审结88401件,在线立案申请率为96.8%,全流程在线审结80819件,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约3/5和1/2。

2019年6月2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外发布全球首个“AI虚拟法官”,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服务中心,“AI虚拟法官”可以实时在线为用户提供“智能导诉”服务,就像一位“交通指挥官”,引导用户更流畅地使用网络诉讼平台,实现用户全程在线操作的自主化。2019年8月10日,广州互联网法院推出类案批量智审系统,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和小额借款合同纠纷案例实现分类批量化,职能化审判。数据显示,在广州互联网法院首年受理的3.7万件案件中,39.85%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小额借款合同纠纷,因而推进金融案件的分类智能化处理非常有必要。

打官司,打的是证据,区块链技术正好可以有效解决司法审判中的“取证难”,“质证难”等问题。2019年4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首个采用“天平链”证据的判决出炉,这就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区块链+司法”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防伪造、防篡改的优势,大幅提高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走出一条新路子。

杭州互联网法院运用金融科技极大地提高了审判效率。该院运用人工智能研发智能化审判系统,实现了互联网金融纠纷案件实现从立案到裁判全程“智能化”,通过对大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图谱识别和风控点的提取,智能生成包含判决主文的裁判文书。

互联网法院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产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造就了互联网法院这一新生事物,反过来,互联网法院以其所具有的“指尖诉讼 掌上办案”特色,极大地提升了司法效率和质量,又进一步对金融科技“赋能”,两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经过近3年多的成功实践,三家互联网法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网络司法经验,随着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呼唤更多的法院引入金融科技,因为高效、公正的司法体系历来都是优良金融生态环境的坚强保障。


记者观察:金融科技改变法院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1-21

□记者 袁婉君

1月2日,广州互联网法院举行发布会,上线运行全国首个“点即达”智能短信送达系统,该系统短信通过工信部审批的专用短信通道号发送,短信界面顶部显示互联网法院名称和logo,解决了“送达难”,“送达长”“易误解”等问题。传统短信头部只显示长串数字,易被误认为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等。这已经不是广州互联网法院第一次领跑全国了,2019年广州互联网法院研发上线了首个在线纠纷“类案批量智审系统”,该系统能智能抓取基本信息,自动为案件“分门别类”,这就实现了同类别案例的智能化审判,从而大大提高审判效率。

互联网法院,顾名思义,即实行“网上案件网上审理”的新型法院。它是人民法院促进科技创新与司法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发挥人民法院司法审判职能的积极尝试。目前,互联网法院管辖的案件类型有:网络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网络侵权纠纷、网络著作权纠纷等11类互联网案件。

从2017年起我国陆续设立了三家互联网法院,分别是:2017年8月18日成立的杭州互联网法院;2018年9月9日成立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同年9月28日成立的广州互联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12月4日发布的《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三家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118764件,审结88401件,在线立案申请率为96.8%,全流程在线审结80819件,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约3/5和1/2。

2019年6月2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外发布全球首个“AI虚拟法官”,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服务中心,“AI虚拟法官”可以实时在线为用户提供“智能导诉”服务,就像一位“交通指挥官”,引导用户更流畅地使用网络诉讼平台,实现用户全程在线操作的自主化。2019年8月10日,广州互联网法院推出类案批量智审系统,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和小额借款合同纠纷案例实现分类批量化,职能化审判。数据显示,在广州互联网法院首年受理的3.7万件案件中,39.85%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小额借款合同纠纷,因而推进金融案件的分类智能化处理非常有必要。

打官司,打的是证据,区块链技术正好可以有效解决司法审判中的“取证难”,“质证难”等问题。2019年4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首个采用“天平链”证据的判决出炉,这就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区块链+司法”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防伪造、防篡改的优势,大幅提高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走出一条新路子。

杭州互联网法院运用金融科技极大地提高了审判效率。该院运用人工智能研发智能化审判系统,实现了互联网金融纠纷案件实现从立案到裁判全程“智能化”,通过对大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图谱识别和风控点的提取,智能生成包含判决主文的裁判文书。

互联网法院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产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造就了互联网法院这一新生事物,反过来,互联网法院以其所具有的“指尖诉讼 掌上办案”特色,极大地提升了司法效率和质量,又进一步对金融科技“赋能”,两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经过近3年多的成功实践,三家互联网法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网络司法经验,随着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呼唤更多的法院引入金融科技,因为高效、公正的司法体系历来都是优良金融生态环境的坚强保障。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