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应对全球化休克,中国须提前布局

发布时间:2020-03-09 08:51:57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文

最近两个月,我被迫取消了三个重要国际论坛的参会行程,有的是源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导致当地整个论坛取消;有的则源于对方国家对中国人的暂时限制入境。对我这样研究全球宏观形势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震惊(shock)的经历;而对于全球化而言,也折射了某种休克(shock)现象。

随着疫情在中国得以控制、各地复工复产的推进、各国经济逆周期调节的效果逐渐呈现,疫情冲击而导致元气大伤的经济,迟早会复苏回来。但对不断演进的全球史而言,2020年春季,无疑可视为“全球化的休克季”。

在生命科学里,休克是指机体遭受强烈侵袭,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显著减少,导致全身循环功能不良的综合症候群。自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化尽管一直伴随着反全球化组织与个人的干扰,但如此重大的“休克”还是罕见的。此次“全球化休克季”对人员、物资、资金跨国流动的影响,远远超过史上任何反全球化的力量。

据我所知,原定2020年春季在中国、韩国、意大利、日本、伊朗与美国召开的不少国际研讨会都已取消。在其他国家的国际会议,多数中国嘉宾也不得不缺席。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国际活跃人士的当面交流大打折扣,也使得一些全球思想的聚合力一度中断。

根据世贸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贸易趋势实时测量读数为95.5,远低于基准点100,进出口跨境贸易同比负增长约10%。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连续多日创新低,全球海运业险遭“灭顶之灾”。全球恐慌指数陡增,全球制造业PMI剧烈回落至35.7%,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恐慌情绪在金融市场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美欧股市剧烈震荡,仅2月下旬,超过3万亿美元蒸发。

有机构已评估,2020年全球GDP增长将跌至2.5%。若到夏季疫情仍在各国蔓延,经济下挫可能更低。这将是过去40年除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2009年之外全球经济增长最低的年份。

3月第一周,疫情已导致90多个国家出现感染者,包括五大洲的所有主要经济体。中国的欧洲商会公布调查数据,90%成员都受到疫情中度或高度影响,企业营收将出现两位数的下滑。《财富》1000强企业中有94%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的遭遇。在美国,疫情并没有得强力遏制的迹象。美国前副国务卿坎贝尔已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可能继“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导致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第三次危机”。对于全球更多人而言,则担心经过数十年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是否会遭遇像生命休克般的停摆?

休克会导致重要器官的障碍或衰竭,抢救不及时,甚至会致命。现在看来,一些中小企业因此次全球化休克而破产是肯定的。按市场的一般规律,在缺乏流动资金时,30%的中小企业撑不过一个月,85%中小企业撑不过三个月。可以预见,休克复苏后的全球化,将出现更严重的马太效应,富则更富,强则更强。

在企业层面,旅游业、航空业、餐饮业等行业,抗风险性弱、对流动性高度依赖的企业,注定命运多舛。在东亚各国,半导体原材料、汽车制造行业的重新洗牌,也是大概率事件。抗风险性强的企业,则拥有大量扩张与并购的良机。在国家层面,部分产业链暂时中断,可能会导致多个国家经济陷入危机,社会失序、军事风险的火苗也可能燃起。

或许这正中了反全球化者的下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在其2002年著作《全球化的不满》中曾说,“全球化让世界上一些人很不满意”。2018年,他在修订版中补写了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不满,认为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斯蒂格里茨的阐述正是我所担心的。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化休克,但反全球化者无力让全球化永远休克下去。一些发达国家恐怕也没有让全球化进程重新恢复到疫情蔓延前状态的根本动力。全球化的轨迹与疫情的走势密切相关。

中国需要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重塑进行提前布局。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中国不妨召集以类似“疫情防控与人类命运”为主题的国际峰会,邀请几个主要疫区大国的领导人,尤其是东亚、中东与欧洲、美国的领导人,讨论公共卫生安全对各国经济与发展的冲击与未来合作之路,分析重大的医疗数据与探讨防控经验,重拾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与国际领导力。

对于大企业而言,借疫情防控之机,重新布局国际分工与内部治理已迫在眉捷。以“反脆弱性”的逻辑,认清公共卫生、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在未来将频繁出现的客观事实,在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上强化应急管理机制与内部治理调整。企业的全球发展战略上,须充分利用5G技术谋求数字转型升级,在投资、物流、财务、人事等各方面构建如同毛细血管般的全球数字化信息公路网中的精准治理。这样的企业才能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未来长期处在不败之地。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中国的未来发展与全球布局,肯定将对“后休克时代”全球化的重塑发挥着重要牵引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应对全球化休克,中国须提前布局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3-09

□王文

最近两个月,我被迫取消了三个重要国际论坛的参会行程,有的是源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导致当地整个论坛取消;有的则源于对方国家对中国人的暂时限制入境。对我这样研究全球宏观形势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震惊(shock)的经历;而对于全球化而言,也折射了某种休克(shock)现象。

随着疫情在中国得以控制、各地复工复产的推进、各国经济逆周期调节的效果逐渐呈现,疫情冲击而导致元气大伤的经济,迟早会复苏回来。但对不断演进的全球史而言,2020年春季,无疑可视为“全球化的休克季”。

在生命科学里,休克是指机体遭受强烈侵袭,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显著减少,导致全身循环功能不良的综合症候群。自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化尽管一直伴随着反全球化组织与个人的干扰,但如此重大的“休克”还是罕见的。此次“全球化休克季”对人员、物资、资金跨国流动的影响,远远超过史上任何反全球化的力量。

据我所知,原定2020年春季在中国、韩国、意大利、日本、伊朗与美国召开的不少国际研讨会都已取消。在其他国家的国际会议,多数中国嘉宾也不得不缺席。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国际活跃人士的当面交流大打折扣,也使得一些全球思想的聚合力一度中断。

根据世贸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贸易趋势实时测量读数为95.5,远低于基准点100,进出口跨境贸易同比负增长约10%。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连续多日创新低,全球海运业险遭“灭顶之灾”。全球恐慌指数陡增,全球制造业PMI剧烈回落至35.7%,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恐慌情绪在金融市场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美欧股市剧烈震荡,仅2月下旬,超过3万亿美元蒸发。

有机构已评估,2020年全球GDP增长将跌至2.5%。若到夏季疫情仍在各国蔓延,经济下挫可能更低。这将是过去40年除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2009年之外全球经济增长最低的年份。

3月第一周,疫情已导致90多个国家出现感染者,包括五大洲的所有主要经济体。中国的欧洲商会公布调查数据,90%成员都受到疫情中度或高度影响,企业营收将出现两位数的下滑。《财富》1000强企业中有94%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的遭遇。在美国,疫情并没有得强力遏制的迹象。美国前副国务卿坎贝尔已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可能继“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导致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第三次危机”。对于全球更多人而言,则担心经过数十年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是否会遭遇像生命休克般的停摆?

休克会导致重要器官的障碍或衰竭,抢救不及时,甚至会致命。现在看来,一些中小企业因此次全球化休克而破产是肯定的。按市场的一般规律,在缺乏流动资金时,30%的中小企业撑不过一个月,85%中小企业撑不过三个月。可以预见,休克复苏后的全球化,将出现更严重的马太效应,富则更富,强则更强。

在企业层面,旅游业、航空业、餐饮业等行业,抗风险性弱、对流动性高度依赖的企业,注定命运多舛。在东亚各国,半导体原材料、汽车制造行业的重新洗牌,也是大概率事件。抗风险性强的企业,则拥有大量扩张与并购的良机。在国家层面,部分产业链暂时中断,可能会导致多个国家经济陷入危机,社会失序、军事风险的火苗也可能燃起。

或许这正中了反全球化者的下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在其2002年著作《全球化的不满》中曾说,“全球化让世界上一些人很不满意”。2018年,他在修订版中补写了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不满,认为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斯蒂格里茨的阐述正是我所担心的。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化休克,但反全球化者无力让全球化永远休克下去。一些发达国家恐怕也没有让全球化进程重新恢复到疫情蔓延前状态的根本动力。全球化的轨迹与疫情的走势密切相关。

中国需要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重塑进行提前布局。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中国不妨召集以类似“疫情防控与人类命运”为主题的国际峰会,邀请几个主要疫区大国的领导人,尤其是东亚、中东与欧洲、美国的领导人,讨论公共卫生安全对各国经济与发展的冲击与未来合作之路,分析重大的医疗数据与探讨防控经验,重拾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与国际领导力。

对于大企业而言,借疫情防控之机,重新布局国际分工与内部治理已迫在眉捷。以“反脆弱性”的逻辑,认清公共卫生、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在未来将频繁出现的客观事实,在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上强化应急管理机制与内部治理调整。企业的全球发展战略上,须充分利用5G技术谋求数字转型升级,在投资、物流、财务、人事等各方面构建如同毛细血管般的全球数字化信息公路网中的精准治理。这样的企业才能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未来长期处在不败之地。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中国的未来发展与全球布局,肯定将对“后休克时代”全球化的重塑发挥着重要牵引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