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首席观点

疫情引发国际巨震,中国彰显相对韧性

发布时间:2020-03-12 08:51:34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程实 王宇哲

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愈发风声鹤唳,一系列堪称“史诗级”的金融巨震频繁出现,引发全球高度恐慌。

疾风知劲草。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巨震之下,中国经济金融彰显出难得的韧性。相较于其他经济体和主要金融市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截至3月9日,中国股市在春节如期开市后保持基本平稳,沪深300指数跑赢全球基准指数;而在美联储突击降息开启新一轮全球货币宽松浪潮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金融政策也呈现出应对相对更快、空间相对较大、弹性相对较足的比较优势。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以空间换时间,审慎应对疫情冲击,短期阵痛不改长期定力,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依旧向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压舱石的重要角色将更为凸显;中国金融市场并未受新冠疫情影响而出现非理性恐慌,这对于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信心至关重要,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也将在战“疫”过程中进一步夯实。归纳起来,以下几个方面可谓中国韧性的主要来源,也将在未来支撑中国经济和金融继续发挥好全球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第一,上下统一的战“疫”行动。尽管面临着短期不可避免的经济增速放缓压力,但中国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建立起广泛而重要的共识,通过相互配合及早控制住了疫情的加速蔓延趋势,也保证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在战“疫”过程中有序运行。在防控疫情过程中,社会各界体现出了高度的相互包容和理解,全民行动的“中国模式”,不仅为全球战“疫”赢得了时间、提供了经验,也有利于缓解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

第二,精准及时的政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发酵之后,相关部委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经济、社会、金融等领域的措施,为疫情防控提供主要保障:国家及时做出了有序复工及其他配套政策,并积极协调资源快速建设专科医院,从根源上抑制疫情传播和蔓延;财政部门积极减税降费,并有针对性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补助和补贴;央行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支持,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息引导货币政策边际宽松;金融监管部门对受疫情较大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定向信贷支持,对受灾地区股权质押、融资融券等作出特殊安排等。

第三,良性循环的经金互动。本次战“疫”过程中,中国经济生态和金融体系之间建立了良性而有效的双向互动。一方面,实体经济为金融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受疫情冲击影响明显的地区、行业、企业、个人获得了高效的结构性支持,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为实体经济持续“输血”,而金融市场预期的稳定也夯实了投资和消费信心。

第四,相机加速的产业转型。尽管本次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复工压力和产业链阻滞的冲击,但战“疫”进程也创造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崛起机遇,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的催化剂。疫情是一次洗牌,无法逆流而上快速转型的企业和生产模式将淹没于时代浪潮中,但疫情也是一场变革,当企业乃至个人开始接受新型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时,中国新兴产业有望化“疫”为“翼”,打开发展空间。

第五,重心下沉的金融支持。短期来看,在中国经济战“疫”过程中,金融服务的重心下沉大大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及时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关键支持。长期而言,产业转型升级、民生福祉改善、科学技术进步、融资结构优化也有赖于金融支持更加聚力于微观需要。尽管疫情会带来短期的经济和金融冲击,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趋势。展望未来,中国金融体系将进一步转型并适应于中国经济从“高杠杆、低效率”的粗放增长升级为“更平衡、更充分”的稳健增长,利率市场化和融资体系改革也会为各类微观主体提供有效支持。

第六,行稳致远的改革底蕴。疫情的暴发暴露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短板,也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凝聚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供给侧“挤水分”、硬核科技加速崛起等重要的社会共识。展望未来,在赢得战“疫”胜利之后,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改革再出发的主要脉络。我们相信,通过综合运用经济金融体系改革、监管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多重工具,全要素生产率的提振将支撑中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而齐头并进、相互支撑的“全体系改革”也会成为金融市场稳定的根本支撑。

(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王宇哲系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


首席观点

疫情引发国际巨震,中国彰显相对韧性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3-12

□程实 王宇哲

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愈发风声鹤唳,一系列堪称“史诗级”的金融巨震频繁出现,引发全球高度恐慌。

疾风知劲草。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巨震之下,中国经济金融彰显出难得的韧性。相较于其他经济体和主要金融市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截至3月9日,中国股市在春节如期开市后保持基本平稳,沪深300指数跑赢全球基准指数;而在美联储突击降息开启新一轮全球货币宽松浪潮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金融政策也呈现出应对相对更快、空间相对较大、弹性相对较足的比较优势。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以空间换时间,审慎应对疫情冲击,短期阵痛不改长期定力,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依旧向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压舱石的重要角色将更为凸显;中国金融市场并未受新冠疫情影响而出现非理性恐慌,这对于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信心至关重要,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也将在战“疫”过程中进一步夯实。归纳起来,以下几个方面可谓中国韧性的主要来源,也将在未来支撑中国经济和金融继续发挥好全球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第一,上下统一的战“疫”行动。尽管面临着短期不可避免的经济增速放缓压力,但中国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建立起广泛而重要的共识,通过相互配合及早控制住了疫情的加速蔓延趋势,也保证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在战“疫”过程中有序运行。在防控疫情过程中,社会各界体现出了高度的相互包容和理解,全民行动的“中国模式”,不仅为全球战“疫”赢得了时间、提供了经验,也有利于缓解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

第二,精准及时的政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发酵之后,相关部委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经济、社会、金融等领域的措施,为疫情防控提供主要保障:国家及时做出了有序复工及其他配套政策,并积极协调资源快速建设专科医院,从根源上抑制疫情传播和蔓延;财政部门积极减税降费,并有针对性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补助和补贴;央行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支持,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息引导货币政策边际宽松;金融监管部门对受疫情较大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定向信贷支持,对受灾地区股权质押、融资融券等作出特殊安排等。

第三,良性循环的经金互动。本次战“疫”过程中,中国经济生态和金融体系之间建立了良性而有效的双向互动。一方面,实体经济为金融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受疫情冲击影响明显的地区、行业、企业、个人获得了高效的结构性支持,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为实体经济持续“输血”,而金融市场预期的稳定也夯实了投资和消费信心。

第四,相机加速的产业转型。尽管本次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复工压力和产业链阻滞的冲击,但战“疫”进程也创造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崛起机遇,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的催化剂。疫情是一次洗牌,无法逆流而上快速转型的企业和生产模式将淹没于时代浪潮中,但疫情也是一场变革,当企业乃至个人开始接受新型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时,中国新兴产业有望化“疫”为“翼”,打开发展空间。

第五,重心下沉的金融支持。短期来看,在中国经济战“疫”过程中,金融服务的重心下沉大大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及时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关键支持。长期而言,产业转型升级、民生福祉改善、科学技术进步、融资结构优化也有赖于金融支持更加聚力于微观需要。尽管疫情会带来短期的经济和金融冲击,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趋势。展望未来,中国金融体系将进一步转型并适应于中国经济从“高杠杆、低效率”的粗放增长升级为“更平衡、更充分”的稳健增长,利率市场化和融资体系改革也会为各类微观主体提供有效支持。

第六,行稳致远的改革底蕴。疫情的暴发暴露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短板,也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凝聚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供给侧“挤水分”、硬核科技加速崛起等重要的社会共识。展望未来,在赢得战“疫”胜利之后,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改革再出发的主要脉络。我们相信,通过综合运用经济金融体系改革、监管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多重工具,全要素生产率的提振将支撑中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而齐头并进、相互支撑的“全体系改革”也会成为金融市场稳定的根本支撑。

(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王宇哲系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