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记者观察:疫情下金融消费习惯迁徙将催生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0-03-16 10:20:47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实习记者 仇兆燕】

小区物业变身主播超市带货、手机买菜几分钟秒空、在各大电商平台抢购消毒液、银行客户经理在银行理财APP里变成了“金融业的李佳琦”……,疫情之下,这样的情况每天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在疫情影响下,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被动的迁徙,这其中变化最大的应该是中老年金融消费者。在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莜芮看来,疫情促使老年人群开始尝试线上消费。家住北京亦庄的退休老人邱先生因为担心安全问题,曾经非常排斥线上支付等功能,但是疫情之下,他也向子女学起了微信和支付宝付款,开始了线上消费生活,“过去总担心钱被转没了,疫情期间也不敢去网点了,就在老伴和孩子的帮助下用起了新科技,用了才知道这么方便。”

而且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存在,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认为,疫情中和结束后,广大金融消费者“不聚众”的意识可能会延续较长一段时期,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固化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心理常态,并影响其金融消费习惯,“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会越来越受欢迎。“疫情期间,数字经济有关的商业模式已经展现出了独特优势。这不仅体现在市场微观主体的消费和生产领域,也体现在城市管理、交通物流、医疗服务等在内的社会治理体系方面。“商务部中商智库秘书长、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认为。

不过,在疫情这块试金石的测试下,金融业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李建军看来,疫情对金融业的金融科技和智能风控能力对业务支撑作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次疫情扩展了线上社会活动的边界和范围,对线下的社会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对数字经济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金融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提升处理能力,优化服务质量。

但是,危机也意味着转机!刘勇认为,随着人们金融消费习惯的改变与用户场景的日益丰富,原有的银行服务模式亟需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得以革新,一种开放式、敏捷式的银行新模式正在疫情中酝酿,并为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刘勇表示,首先银行服务将更注重场景化。疫情期间,线上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众多新业态涌现,而银行在此种消费场景下存在缺位的现象,这与银行传统的主要依靠线下获客、线下风控为主的模式有关。未来,银行应积极把金融服务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场景当中,通过自建平台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形式,以创新产品为目标,借助技术手段,积极拓展消费场景,不断下沉客户,增强客户粘性,致力于提供嵌入日常生活、可智能响应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打造银行金融服务的新生态。

其次,银行服务将更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此次疫情加剧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尤其是融资难问题成为现阶段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企业传统的信贷融资大多需要房产、车辆、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整个信贷审批流程耗时较长、效率较低。在疫情特殊期间,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及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资金,是对银行数字服务能力的极大考验,而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采用可以有效破除银行与中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中小微企业及时获得信贷支持。

最后,银行服务将强化风控力度。疫情期间,一方面银行应加强对困难企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银行也应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对于受疫情影响申请贷款优惠的企业,也需细致评估,完善风险应急预案,防范金融风险隐患。疫情对银行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金融科技在银行中的深入应用,银行服务将更多地呈现场景化、碎片化的特征,金融风险也将更加隐蔽和多变。未来,银行应加强风险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运用新技术建立智能化风控服务系统,提高自身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记者观察:疫情下金融消费习惯迁徙将催生新机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3-16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实习记者 仇兆燕】

小区物业变身主播超市带货、手机买菜几分钟秒空、在各大电商平台抢购消毒液、银行客户经理在银行理财APP里变成了“金融业的李佳琦”……,疫情之下,这样的情况每天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在疫情影响下,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被动的迁徙,这其中变化最大的应该是中老年金融消费者。在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莜芮看来,疫情促使老年人群开始尝试线上消费。家住北京亦庄的退休老人邱先生因为担心安全问题,曾经非常排斥线上支付等功能,但是疫情之下,他也向子女学起了微信和支付宝付款,开始了线上消费生活,“过去总担心钱被转没了,疫情期间也不敢去网点了,就在老伴和孩子的帮助下用起了新科技,用了才知道这么方便。”

而且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存在,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认为,疫情中和结束后,广大金融消费者“不聚众”的意识可能会延续较长一段时期,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固化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心理常态,并影响其金融消费习惯,“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会越来越受欢迎。“疫情期间,数字经济有关的商业模式已经展现出了独特优势。这不仅体现在市场微观主体的消费和生产领域,也体现在城市管理、交通物流、医疗服务等在内的社会治理体系方面。“商务部中商智库秘书长、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认为。

不过,在疫情这块试金石的测试下,金融业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李建军看来,疫情对金融业的金融科技和智能风控能力对业务支撑作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次疫情扩展了线上社会活动的边界和范围,对线下的社会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对数字经济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金融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提升处理能力,优化服务质量。

但是,危机也意味着转机!刘勇认为,随着人们金融消费习惯的改变与用户场景的日益丰富,原有的银行服务模式亟需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得以革新,一种开放式、敏捷式的银行新模式正在疫情中酝酿,并为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刘勇表示,首先银行服务将更注重场景化。疫情期间,线上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众多新业态涌现,而银行在此种消费场景下存在缺位的现象,这与银行传统的主要依靠线下获客、线下风控为主的模式有关。未来,银行应积极把金融服务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场景当中,通过自建平台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形式,以创新产品为目标,借助技术手段,积极拓展消费场景,不断下沉客户,增强客户粘性,致力于提供嵌入日常生活、可智能响应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打造银行金融服务的新生态。

其次,银行服务将更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此次疫情加剧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尤其是融资难问题成为现阶段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企业传统的信贷融资大多需要房产、车辆、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整个信贷审批流程耗时较长、效率较低。在疫情特殊期间,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及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资金,是对银行数字服务能力的极大考验,而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采用可以有效破除银行与中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中小微企业及时获得信贷支持。

最后,银行服务将强化风控力度。疫情期间,一方面银行应加强对困难企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银行也应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对于受疫情影响申请贷款优惠的企业,也需细致评估,完善风险应急预案,防范金融风险隐患。疫情对银行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金融科技在银行中的深入应用,银行服务将更多地呈现场景化、碎片化的特征,金融风险也将更加隐蔽和多变。未来,银行应加强风险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运用新技术建立智能化风控服务系统,提高自身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