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当好“领头雁” 做好“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0-03-24 08:56:49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卜振兴

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银行业保险业扶贫工作力度的通知》,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不断下沉经营重心,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人保集团要切实发挥“头雁作用”,在“三区三州”各深度贫困县都要设立分支机构。

我国自1986年就开始推行大规模扶贫开发计划,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成本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并在2017年将精准扶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作为深度贫困问题最严重的“三区三州”,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72万人,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骨头。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要将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增长中扮演者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金融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农村地区及广大边远贫困地区无法获得充足的金融资源,从而阻碍了其获得投资所产生的回报。

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物、缺失担保机构、信用环境差等问题,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金融力量薄弱,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地区金融发展所需要的金融资源。二是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和意愿还有待加强,贫困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周期较长、风险较大、对自然的依赖性较高,但是回报率较低,金融机构支持意愿相对较差。三是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很多贷款主体对于金融产品和政策尚不了解,缺少抵押物,金融机构贷款的门槛高、贷款手续复杂、贷款利率较高等难题依然困扰贫困地区金融发展。金融产品设计不合理,尤其是期限不匹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正规金融机构服务欠缺导致民间融资异常活跃,这些民间借贷游离于监管之外,一方面推高了资金成本;另一方面也引起信贷资金“脱媒”现象,对整个金融发展带来系统性风险。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金融供给的欠缺会导致金融抑制,金融业因发展滞后而难以提供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一方面会降低资本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金融中介服务供给不足会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营效率,增加经营成本。面对资金配置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一定的干预予以纠正,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监管机构提出要发挥邮储银行等机构的“头雁作用”,主要是这些机构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第一,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商业金融机构具有天然的逐利性,面对贫困地区投资风险的不对称性,金融机构总是会“嫌贫爱富”,但这只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而不能概括所有的金融活动。这几家“头雁”金融机构,都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有履行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的基本定位,并且一直坚持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具有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良好意愿。

第二,具有强大的经营实力。以邮储银行为例,凭借独特的“自营+代理”运营模式,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营业网点,覆盖中国99%的县(市),服务个人客户近6亿人。资产规模、不良率、存贷比、资产收益率等各项指标表现都非常稳定,并且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在面临经营风险时,具有较高的风险抵御能力。

第三,具有丰富的扶贫实践。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大量裁撤农村金融机构,目前除信用社、邮储银行和部分当地的农商行外,基本没有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大多数金融机构下沉幅度有限。而以邮储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扶贫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相较于其他全国性金融机构拥有更广泛、更深入的网络覆盖;相比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综合化、更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按照目标规划要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人保集团等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当好金融支持的领头雁,做好精准扶贫的排头兵。而监管也要做好政策配套和协调,一是增加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的专项资金支持;二是优化深度扶贫地区金融考核的指标,尤其是提高不良贷款的容忍度等方面;三是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的支持和帮助;四是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发挥政策调整和市场调节的合力,共同实现既定的减贫目标。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高级经济师)


当好“领头雁” 做好“排头兵”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3-24

□卜振兴

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银行业保险业扶贫工作力度的通知》,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不断下沉经营重心,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人保集团要切实发挥“头雁作用”,在“三区三州”各深度贫困县都要设立分支机构。

我国自1986年就开始推行大规模扶贫开发计划,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成本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并在2017年将精准扶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作为深度贫困问题最严重的“三区三州”,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72万人,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骨头。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要将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增长中扮演者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金融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农村地区及广大边远贫困地区无法获得充足的金融资源,从而阻碍了其获得投资所产生的回报。

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物、缺失担保机构、信用环境差等问题,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金融力量薄弱,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地区金融发展所需要的金融资源。二是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和意愿还有待加强,贫困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周期较长、风险较大、对自然的依赖性较高,但是回报率较低,金融机构支持意愿相对较差。三是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很多贷款主体对于金融产品和政策尚不了解,缺少抵押物,金融机构贷款的门槛高、贷款手续复杂、贷款利率较高等难题依然困扰贫困地区金融发展。金融产品设计不合理,尤其是期限不匹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正规金融机构服务欠缺导致民间融资异常活跃,这些民间借贷游离于监管之外,一方面推高了资金成本;另一方面也引起信贷资金“脱媒”现象,对整个金融发展带来系统性风险。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金融供给的欠缺会导致金融抑制,金融业因发展滞后而难以提供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一方面会降低资本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金融中介服务供给不足会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营效率,增加经营成本。面对资金配置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一定的干预予以纠正,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监管机构提出要发挥邮储银行等机构的“头雁作用”,主要是这些机构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第一,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商业金融机构具有天然的逐利性,面对贫困地区投资风险的不对称性,金融机构总是会“嫌贫爱富”,但这只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而不能概括所有的金融活动。这几家“头雁”金融机构,都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有履行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的基本定位,并且一直坚持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具有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良好意愿。

第二,具有强大的经营实力。以邮储银行为例,凭借独特的“自营+代理”运营模式,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营业网点,覆盖中国99%的县(市),服务个人客户近6亿人。资产规模、不良率、存贷比、资产收益率等各项指标表现都非常稳定,并且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在面临经营风险时,具有较高的风险抵御能力。

第三,具有丰富的扶贫实践。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大量裁撤农村金融机构,目前除信用社、邮储银行和部分当地的农商行外,基本没有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大多数金融机构下沉幅度有限。而以邮储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扶贫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相较于其他全国性金融机构拥有更广泛、更深入的网络覆盖;相比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综合化、更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按照目标规划要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人保集团等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当好金融支持的领头雁,做好精准扶贫的排头兵。而监管也要做好政策配套和协调,一是增加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的专项资金支持;二是优化深度扶贫地区金融考核的指标,尤其是提高不良贷款的容忍度等方面;三是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的支持和帮助;四是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发挥政策调整和市场调节的合力,共同实现既定的减贫目标。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高级经济师)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