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首席观点

中国“速战”做法是最有效的

发布时间:2020-03-24 08:57:4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顾雷

在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尽管“速战论”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比较大,国内经济瞬间处于阵痛状态,但从长期来看,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相反,目前西方国家对疫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防控方法。例如有的国家采取社会公众免疫方法,除了鼓励在家办公和建议取消不必要旅行、停课、减少大规模聚会等选项之外,并没有大规模增加医疗防控措施,也没有建立类似“方舱医院”应急方案,而是采取减缓传染速度并让公众逐渐获得“群体免疫力”方法。

在这里,我们无意对新冠肺炎治疗方法评头论足,这需要专业医生的临床判断。我们只想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抗疫方法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简单发表看法。

首先看国外,这种“时间换免疫”方法最后付出的经济代价也许更大,政府不采取疾风暴雨般的防控措施,诸如封城、限制行动和放假等,而是采取“延缓”策略,通过“轻推”方法延缓疫情的蔓延和传播,让大多数人在感染新冠肺炎出现轻微症状后居家治疗,以期获得痊愈后自然形成的所谓“群体免疫力”,这似乎更像是一场对疫情防控的豪赌。

再反观我国,由于要求广大居民在家中躲避疫情扩散传播,造成了可选消费和耐用消费品的断崖式下滑,需求层面出现了严重萎缩。但是,我国政府坚持采取强硬的封城、集中隔离手段,3月上旬以来,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三大经济学现象正在逐渐显现:

一是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坚决的防控手段,在较短时间内就基本控制住疫情蔓延,全国抗疫形势总体向好,导致2月份国民经济下滑的主要因素正在减弱或消失,复工复产复市进程大为缩短,较好地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除湖北以外,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90%以上,供应链的压力逐步缓解。

二是正因为我国政府控制疫情所用时间较短,国内主要生产指标规模和体量依然保持基础状态,没有发生长时间无法控制疫情而导致整体国民经济形态走坏变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至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仍然达到11.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2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3万亿元,规模体量还是相当可观的。特别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生产没有完全中断,疫情期间依然保持小幅生产经营,一些行业甚至保持着较好增长。从产品产量来看,1至2月的乙烯产量增长5.6%,粗钢和生铁产量均增长3.1%,10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2.2%,为疫情之后完全恢复生产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我国经济内生动力在疫情之后将大量释放,全国经济增长将更快恢复发展。目前我国仍具有较高的利率水平,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相对欧美和日韩来说还有比较大的调整余地,尤其是近期金融与财政优惠政策陆续出台,一定程度上保证我们处在相对有利的经济驱动位置,政策效应下半年将会不断显现,国内经济活力将进一步提升。以上海为例,一季度已经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招商引资指标,基本上都是1至2月积累的客户,成功实现抗疫和招商引资两不误,再一次显示出世界经济强国的风范,显示对全年经济平稳运行的信心。

不过,也有学者为此担心,认为当疫情在西方国家传开,很大一部分人获得免疫力后,中国却因绝大多数人从未被感染而对新冠肺炎缺乏免疫力。这会形成“免疫落差”(Immunity Gap),如同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容易再次形成大流行,使国家经济贸易再次遭受重创。

我们认为,此番担心可以理解,虽然不是杞人忧天,但绝不会成为现实。要知道,为了保持已经取得的抗疫成果,我国必将继续追加资源和人力投入,加速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度,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国内大部分人都能接种疫苗,有效控制疫情,努力将疫情全球流行对中国经济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这种策略不仅注重成本效益,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试想,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人口第一和经济体量第二的国家,如果也采取所谓“延缓”策略,必将导致大规模人口感染新冠肺炎,暴发和蔓延速度是空前的,对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害是巨大的,对世界经济带来的灾难也是难以估价的,对人民群众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从目前取得的实际效果看,中国“速战”做法是防控疫情最有效的,对市场造成的影响是最轻的,国民经济付出的代价也是最小的。

(作者系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普惠金融与法律监管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首席观点

中国“速战”做法是最有效的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3-24

□顾雷

在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尽管“速战论”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比较大,国内经济瞬间处于阵痛状态,但从长期来看,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相反,目前西方国家对疫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防控方法。例如有的国家采取社会公众免疫方法,除了鼓励在家办公和建议取消不必要旅行、停课、减少大规模聚会等选项之外,并没有大规模增加医疗防控措施,也没有建立类似“方舱医院”应急方案,而是采取减缓传染速度并让公众逐渐获得“群体免疫力”方法。

在这里,我们无意对新冠肺炎治疗方法评头论足,这需要专业医生的临床判断。我们只想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抗疫方法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简单发表看法。

首先看国外,这种“时间换免疫”方法最后付出的经济代价也许更大,政府不采取疾风暴雨般的防控措施,诸如封城、限制行动和放假等,而是采取“延缓”策略,通过“轻推”方法延缓疫情的蔓延和传播,让大多数人在感染新冠肺炎出现轻微症状后居家治疗,以期获得痊愈后自然形成的所谓“群体免疫力”,这似乎更像是一场对疫情防控的豪赌。

再反观我国,由于要求广大居民在家中躲避疫情扩散传播,造成了可选消费和耐用消费品的断崖式下滑,需求层面出现了严重萎缩。但是,我国政府坚持采取强硬的封城、集中隔离手段,3月上旬以来,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三大经济学现象正在逐渐显现:

一是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坚决的防控手段,在较短时间内就基本控制住疫情蔓延,全国抗疫形势总体向好,导致2月份国民经济下滑的主要因素正在减弱或消失,复工复产复市进程大为缩短,较好地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除湖北以外,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90%以上,供应链的压力逐步缓解。

二是正因为我国政府控制疫情所用时间较短,国内主要生产指标规模和体量依然保持基础状态,没有发生长时间无法控制疫情而导致整体国民经济形态走坏变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至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仍然达到11.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2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3万亿元,规模体量还是相当可观的。特别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生产没有完全中断,疫情期间依然保持小幅生产经营,一些行业甚至保持着较好增长。从产品产量来看,1至2月的乙烯产量增长5.6%,粗钢和生铁产量均增长3.1%,10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2.2%,为疫情之后完全恢复生产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我国经济内生动力在疫情之后将大量释放,全国经济增长将更快恢复发展。目前我国仍具有较高的利率水平,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相对欧美和日韩来说还有比较大的调整余地,尤其是近期金融与财政优惠政策陆续出台,一定程度上保证我们处在相对有利的经济驱动位置,政策效应下半年将会不断显现,国内经济活力将进一步提升。以上海为例,一季度已经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招商引资指标,基本上都是1至2月积累的客户,成功实现抗疫和招商引资两不误,再一次显示出世界经济强国的风范,显示对全年经济平稳运行的信心。

不过,也有学者为此担心,认为当疫情在西方国家传开,很大一部分人获得免疫力后,中国却因绝大多数人从未被感染而对新冠肺炎缺乏免疫力。这会形成“免疫落差”(Immunity Gap),如同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容易再次形成大流行,使国家经济贸易再次遭受重创。

我们认为,此番担心可以理解,虽然不是杞人忧天,但绝不会成为现实。要知道,为了保持已经取得的抗疫成果,我国必将继续追加资源和人力投入,加速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度,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国内大部分人都能接种疫苗,有效控制疫情,努力将疫情全球流行对中国经济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这种策略不仅注重成本效益,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试想,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人口第一和经济体量第二的国家,如果也采取所谓“延缓”策略,必将导致大规模人口感染新冠肺炎,暴发和蔓延速度是空前的,对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害是巨大的,对世界经济带来的灾难也是难以估价的,对人民群众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从目前取得的实际效果看,中国“速战”做法是防控疫情最有效的,对市场造成的影响是最轻的,国民经济付出的代价也是最小的。

(作者系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普惠金融与法律监管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