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名家•王和专栏

王和:全社会应对风险有全面和全新认识

发布时间:2020-04-02 08:42:42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和

新冠肺炎疫情给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一个重要启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面对自然,面对风险,仍显得“渺小”,常常是“捉襟见肘”和“手忙脚乱”。因此通过这次疫情,我们要充分和深刻意识到:心存敬畏,理解自然,认识风险的重要和必要。

就保险业而言,要认识到:这场疫情,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风险事件,同时由于缺乏事前的风险预案,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都蒙受了较大损失。作为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保险的作用却相对有限,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在后疫情时期,全行业需要一次认真的集体反思,对风险、保险和能力有一个再认识。

这次蔓延全国的疫情以及抗击疫情,如同给中国经济发展按下了“暂停键”,让全社会第一次感受到“停摆”意味着什么,更直观和深切感受到风险的现实存在和重大影响。

疫情过后,痛定思痛,人们的风险意识将全面提升,并成为保险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但要把可能转化为现实,需要保险行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其核心是对传统认识的再认识,完成思想和能力的迭代。

这次疫情,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保险业将产生重大影响。就保险业而言,有四点基本判断:一是将全面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趋势;二是将深刻改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消费观;三是将进一步加速我国保险业的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四是将重新定义保险营销团队和营销员的能力。因此,对中国保险业,以及所有从业人员而言,要重新和认真地思考三个问题,即风险、保险和能力。本文着重谈对风险的再认识。

作为保险从业人员,相信对风险都有认识,但通过这次疫情,给了我们重新认识风险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需要对风险有一个全面和全新的认识,这是保险存在和经营的基础。

这次疫情,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风险的无时和无处不在,更让人们体会到风险的许多特征,而这些特征却往往被人们忽视了。最典型的就是风险的“冰山特征”,即风险的存在如同海上的冰山,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水上部分”,如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疾病导致的财产损失、法律责任、医疗费用,甚至是死亡等,却忽视了其“水下部分”,殊不知“水下部分”往往要远大于“水上部分”。

这次疫情,给了人们认识“水下部分”一个现实机会,对于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行业而言,他们并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直接损失,却面临着巨大的间接损失,如停业导致的收入和利润损失,同时为了防止疫情带来的可能损失,还必须增加防疫费用,或为了维持生产,也需要增加一部分开支。此外,因为停业和停工,势必导致市场和客户的丢失,给未来的恢复和发展带来困难,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品牌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这种“水下部分”表现为收入减少、开支增加、健康水平下降、失业和生活品质降低等。

这次疫情,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风险的另一个特征:相关性。就现代社会而言,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均处于一种“生态圈”中,尤其是制造业。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无论是产业链还是供应链的概念下,全球分工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和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全球经济和产业的相关性不断加强。

风险的相关性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基本道理,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大家都属于“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同时,风险相关性呈现广泛和深度融合的态势,用现在的一句流行用语是“躺枪”,即看似与风险事件毫无表象上的相关性,结果还是“中招”了。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风险管理认知、理论和技术,因此需要用更大的视野,更系统的思维,更独立的技术,更强大的能力去管理风险。

这次疫情,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停摆”的风险,认识到稳定和持续比增长更重要。在这次疫情中,许多企业由于“始料未及”,就难免“手忙脚乱”,并为此付出了代价。在陷入困难时,一些企业体现出了很强的攻坚克难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的企业老板甚至提出即使卖房卖车,也要与员工共渡难关。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从现代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就值得商榷。

面向未来,企业应当推动“业务连续性管理”,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涉及两个说法,一是“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二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业务连续性管理”方面,一个优秀案例是华为,华为的风险管理,从一开始就不是寄希望于“天下太平”,而是建立在风险的无时和无处不在基础上,培育了很强的系统能力。因此,当他们面对这次疫情时,就有一种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状态,应而不急,应对起来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作者系人保财险原执行副总裁)


名家•王和专栏

王和:全社会应对风险有全面和全新认识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4-02

□王和

新冠肺炎疫情给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一个重要启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面对自然,面对风险,仍显得“渺小”,常常是“捉襟见肘”和“手忙脚乱”。因此通过这次疫情,我们要充分和深刻意识到:心存敬畏,理解自然,认识风险的重要和必要。

就保险业而言,要认识到:这场疫情,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风险事件,同时由于缺乏事前的风险预案,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都蒙受了较大损失。作为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保险的作用却相对有限,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在后疫情时期,全行业需要一次认真的集体反思,对风险、保险和能力有一个再认识。

这次蔓延全国的疫情以及抗击疫情,如同给中国经济发展按下了“暂停键”,让全社会第一次感受到“停摆”意味着什么,更直观和深切感受到风险的现实存在和重大影响。

疫情过后,痛定思痛,人们的风险意识将全面提升,并成为保险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但要把可能转化为现实,需要保险行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其核心是对传统认识的再认识,完成思想和能力的迭代。

这次疫情,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保险业将产生重大影响。就保险业而言,有四点基本判断:一是将全面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趋势;二是将深刻改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消费观;三是将进一步加速我国保险业的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四是将重新定义保险营销团队和营销员的能力。因此,对中国保险业,以及所有从业人员而言,要重新和认真地思考三个问题,即风险、保险和能力。本文着重谈对风险的再认识。

作为保险从业人员,相信对风险都有认识,但通过这次疫情,给了我们重新认识风险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需要对风险有一个全面和全新的认识,这是保险存在和经营的基础。

这次疫情,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风险的无时和无处不在,更让人们体会到风险的许多特征,而这些特征却往往被人们忽视了。最典型的就是风险的“冰山特征”,即风险的存在如同海上的冰山,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水上部分”,如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疾病导致的财产损失、法律责任、医疗费用,甚至是死亡等,却忽视了其“水下部分”,殊不知“水下部分”往往要远大于“水上部分”。

这次疫情,给了人们认识“水下部分”一个现实机会,对于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行业而言,他们并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直接损失,却面临着巨大的间接损失,如停业导致的收入和利润损失,同时为了防止疫情带来的可能损失,还必须增加防疫费用,或为了维持生产,也需要增加一部分开支。此外,因为停业和停工,势必导致市场和客户的丢失,给未来的恢复和发展带来困难,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品牌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这种“水下部分”表现为收入减少、开支增加、健康水平下降、失业和生活品质降低等。

这次疫情,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风险的另一个特征:相关性。就现代社会而言,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均处于一种“生态圈”中,尤其是制造业。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无论是产业链还是供应链的概念下,全球分工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和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全球经济和产业的相关性不断加强。

风险的相关性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基本道理,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大家都属于“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同时,风险相关性呈现广泛和深度融合的态势,用现在的一句流行用语是“躺枪”,即看似与风险事件毫无表象上的相关性,结果还是“中招”了。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风险管理认知、理论和技术,因此需要用更大的视野,更系统的思维,更独立的技术,更强大的能力去管理风险。

这次疫情,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停摆”的风险,认识到稳定和持续比增长更重要。在这次疫情中,许多企业由于“始料未及”,就难免“手忙脚乱”,并为此付出了代价。在陷入困难时,一些企业体现出了很强的攻坚克难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的企业老板甚至提出即使卖房卖车,也要与员工共渡难关。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从现代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就值得商榷。

面向未来,企业应当推动“业务连续性管理”,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涉及两个说法,一是“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二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业务连续性管理”方面,一个优秀案例是华为,华为的风险管理,从一开始就不是寄希望于“天下太平”,而是建立在风险的无时和无处不在基础上,培育了很强的系统能力。因此,当他们面对这次疫情时,就有一种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状态,应而不急,应对起来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作者系人保财险原执行副总裁)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