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构建人民币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0-06-11 08:58:04    作者:孙兆东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当前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的国际国内双循环和相互促进发展,是金融机构经营的一片新业务蓝海。

●中国的人民币一定会成为世界的人民币。

●海内外的中资金融机构,都要积极研究和参与构建人民币在国际国内的双循环和相互促进。

□孙兆东

尽管中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世界各国都将常态化防疫和恢复经济并重,我国也将在常态化防疫中加快经济恢复,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尤为重要。有的放矢积极发展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对于人民币而言,一定要坚持创新引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和国内双向合作,必须积极构建人民币在国际与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世界顶级货币和主导货币,无不是通过产业推动和货币推动相结合,实现货币在全球范围的国际化。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更需要按照国际货币的成长规律,当下应积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让中国制造、中国资本、中国建设以人民币计价的形式“走出去”,使人民币不断在国际和国内输出输入,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构建起人民币在国际与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现代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已经独具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国产能可更好地与境内境外投资对接消化,如通过境外需求升级带动国内的生产和产品升级,通过实体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人民币的货币信心,逐步实现人民币在境外境内的多重循环。进一步讲,中国的商业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要学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人民币的经营,相应地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对外企业合作的有力支持者。我国的货币政策和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推进放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限制,让市场发挥决定性配置作用。进一步推进境内外人民币与外币兑换价格同步,将境内外人民币汇率纳入做市商报价范畴,避免境内外人民币空转套利。引导更多的境内人民币走向境外的同时,应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回流渠道,让更多境外的人民币持有者通过人民币跨境投资到境内,获得更好的投资配置和收益,并且境外对中国的投资,应尽量使用人民币计价和支付等。

实际上,当前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的国际国内双循环和相互促进发展,是金融机构经营的一片新业务蓝海,也是境内外金融机构重新分配人民币国际宝贵资源的新契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国际化机遇。在新形势新机遇下,金融机构应抓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新机遇,形成政策、经营和机构联动的合力,进一步全面推动人民币服务境内外实体经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以在全球范围经营人民币业务作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策略,全面推进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转型发展。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和实践表明,人民币离岸市场业务和在岸业务都是国际业务,谁创新发展国际业务做得好,谁的国家化程度就高,谁的经营回旋能力就强。所以金融机构需要打破原有只有外币业务是国际业务的传统概念,建立大国际业务对外开放的新思维,立足人民币业务全球化经营,更好地将国内的人民币业务延伸到境外和全球。

中国的人民币一定会成为世界的人民币。从长远来讲,海内外商业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应围绕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的发展,做好人民币与外汇交易(即期和衍生产品,人民币债券交易等)的做市发展,即境外机构要进行人民币金融市场业务交易,积极争取成为人民币筹资业务(债券发行、银行贷款)的牵头中资银行,为境外银行同业提供相应结算、清算、融资等传统商业银行服务。同时,也要积极探索提供人民币资产托管、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新型业务、研究推动数字人民币在全球的发展。为海外市场提供人民币直接投资、发债、证券等协助及相应财务顾问、咨询等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如在低利率国家,可推动人民币波动预期下的人民币信贷业务和债券发行,重点推动人民币的产业融资。在高利率发展中国家,应大力推动内保外贷等融资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境外的中资商业银行应积极有效地推动海外并购的人民币融资方案,也要积极推动人民币“走出去”融资优惠上的创新,同时充分利用人民币利率、汇率掉期和衍生产品对冲和套保策略开展人民币的避险经营。

总之,海内外的中资金融机构,都要积极研究和参与构建人民币在国际国内的双循环和相互促进。尤其要更好地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开展联动合作,共同推动基于人民币的股权和债券投贷互动性全球融资。需要强调的是,中资金融机构要强化与境内外监管部门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好人民币融资、人民币全球债券发行等合作,积极做好各类筹资融资的人民币清算工作,通过不断强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定价能力以及避险能力,强化中资境外金融机构的人民币“中转站”能力,为跨境人民币发展提供有力的互联互通性技术保障。

(作者系经济学者、《世界的人民币》作者)


构建人民币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格局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6-11

●当前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的国际国内双循环和相互促进发展,是金融机构经营的一片新业务蓝海。

●中国的人民币一定会成为世界的人民币。

●海内外的中资金融机构,都要积极研究和参与构建人民币在国际国内的双循环和相互促进。

□孙兆东

尽管中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世界各国都将常态化防疫和恢复经济并重,我国也将在常态化防疫中加快经济恢复,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尤为重要。有的放矢积极发展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对于人民币而言,一定要坚持创新引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和国内双向合作,必须积极构建人民币在国际与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世界顶级货币和主导货币,无不是通过产业推动和货币推动相结合,实现货币在全球范围的国际化。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更需要按照国际货币的成长规律,当下应积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让中国制造、中国资本、中国建设以人民币计价的形式“走出去”,使人民币不断在国际和国内输出输入,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构建起人民币在国际与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现代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已经独具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国产能可更好地与境内境外投资对接消化,如通过境外需求升级带动国内的生产和产品升级,通过实体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人民币的货币信心,逐步实现人民币在境外境内的多重循环。进一步讲,中国的商业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要学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人民币的经营,相应地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对外企业合作的有力支持者。我国的货币政策和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推进放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限制,让市场发挥决定性配置作用。进一步推进境内外人民币与外币兑换价格同步,将境内外人民币汇率纳入做市商报价范畴,避免境内外人民币空转套利。引导更多的境内人民币走向境外的同时,应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回流渠道,让更多境外的人民币持有者通过人民币跨境投资到境内,获得更好的投资配置和收益,并且境外对中国的投资,应尽量使用人民币计价和支付等。

实际上,当前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的国际国内双循环和相互促进发展,是金融机构经营的一片新业务蓝海,也是境内外金融机构重新分配人民币国际宝贵资源的新契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国际化机遇。在新形势新机遇下,金融机构应抓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新机遇,形成政策、经营和机构联动的合力,进一步全面推动人民币服务境内外实体经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以在全球范围经营人民币业务作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策略,全面推进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转型发展。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和实践表明,人民币离岸市场业务和在岸业务都是国际业务,谁创新发展国际业务做得好,谁的国家化程度就高,谁的经营回旋能力就强。所以金融机构需要打破原有只有外币业务是国际业务的传统概念,建立大国际业务对外开放的新思维,立足人民币业务全球化经营,更好地将国内的人民币业务延伸到境外和全球。

中国的人民币一定会成为世界的人民币。从长远来讲,海内外商业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应围绕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的发展,做好人民币与外汇交易(即期和衍生产品,人民币债券交易等)的做市发展,即境外机构要进行人民币金融市场业务交易,积极争取成为人民币筹资业务(债券发行、银行贷款)的牵头中资银行,为境外银行同业提供相应结算、清算、融资等传统商业银行服务。同时,也要积极探索提供人民币资产托管、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新型业务、研究推动数字人民币在全球的发展。为海外市场提供人民币直接投资、发债、证券等协助及相应财务顾问、咨询等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如在低利率国家,可推动人民币波动预期下的人民币信贷业务和债券发行,重点推动人民币的产业融资。在高利率发展中国家,应大力推动内保外贷等融资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境外的中资商业银行应积极有效地推动海外并购的人民币融资方案,也要积极推动人民币“走出去”融资优惠上的创新,同时充分利用人民币利率、汇率掉期和衍生产品对冲和套保策略开展人民币的避险经营。

总之,海内外的中资金融机构,都要积极研究和参与构建人民币在国际国内的双循环和相互促进。尤其要更好地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开展联动合作,共同推动基于人民币的股权和债券投贷互动性全球融资。需要强调的是,中资金融机构要强化与境内外监管部门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好人民币融资、人民币全球债券发行等合作,积极做好各类筹资融资的人民币清算工作,通过不断强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定价能力以及避险能力,强化中资境外金融机构的人民币“中转站”能力,为跨境人民币发展提供有力的互联互通性技术保障。

(作者系经济学者、《世界的人民币》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