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继续推动金融向企业合理让利

发布时间:2020-06-22 08:49:00    作者:顾雷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顾雷

为了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今年上半年,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块: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通过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步。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将在今年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通过合理让利,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保住了市场主体,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在复工复产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各类经济指标已经出现边际改善。从央行统计数据看,国内经济形势总体向好,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制造业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环比提高5.87%,一些消费零售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车市和楼市均在回暖。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和社会融资新增规模均超过去年。这再一次显示,我国政府降准、再贷款等货币工具运用得当,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有力举措得到了有效验证。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当然,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真正消失,在一定环境下偶有反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不确定条件依然存在。为此,我国政府依然保持高度警惕,妥善处理和及时应对新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按照“有保有控”要求,通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提高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治理有效性,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降,继续推动金融部门向企业合理让利,确保新增金融资金主要流向制造业、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发挥救急纾困、“雪中送炭”效用,在未来几年后续向企业合理让利。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继续服务好实体经济,促进货币传导升级。

下半年,我们必须坚持“改革促发展,金融谋稳定”原则,继续用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采用更加灵活适度的方式,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适应各类市场主体需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二是提升资本市场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资本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枢纽,是企业实现直接融资的平台,也是支持实体经济运转的重要渠道。在金融行业加强对小微企业服务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提升市场活力,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力度,提高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首先要进一步加快债券市场发展,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增加公司信用类债券的净融资额,扩大债市对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强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创新丰富债券品种,优化适合小微企业的债券产品序列,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工具支持作用,发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推广可转换公司债非公开发行,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

其次要以注册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多层次股权市场改革,夯实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增强资本市场活力,引导更多长期资金进入股市,加快深化新三板改革,优化其发行融资制度,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提升中小微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

再次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各项制度,取消限制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的一些规章制度,修改包括交易、融资、投资者等相关规定,落实地方政府对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各项支持举措,推动开展制度和业务试点创新,发挥政策综合运用平台作用,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对小微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

三是继续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共生共荣。

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服务实体经济,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优化金融结构,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增强预判性,提高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激发商业银行机构下沉动力,对贫困地区的个体工商机构、小微企业、“三农”机构、“双创组织”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督促商业银行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合理补充中小银行、农商银行以及村镇银行资本金,提升普惠金融考核权重,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切实做到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进一步降低长期被传统金融机构排斥的弱势群体贷款难度,继续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让利,巩固“六稳”“六保”取得的成绩。

当然,疫情期间的金融政策支持具有阶段性特征。任何一个金融政策出台,都应当为今后预留一定的政策空间。我们珍惜常规状态下的货币财政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强调政策与市场契合;不搞赤字货币化,提倡激励与规范包容。我们重视金融政策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妥善处理实体经济供需和金融协调问题。因为实体经济的结构失衡,一直是长期存在的国内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顽疾问题,仅靠金融发力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处理不好,反而容易引发金融市场混乱,给金融行业发展带来风险。如果金融市场出现了问题,最后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

因此,我们未来在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同时,更要采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做到总量控制,运作适度,提前考虑金融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机制,做到有备无患。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继续推动金融向企业合理让利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6-22

□顾雷

为了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今年上半年,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块: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通过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步。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将在今年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通过合理让利,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保住了市场主体,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在复工复产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各类经济指标已经出现边际改善。从央行统计数据看,国内经济形势总体向好,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制造业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环比提高5.87%,一些消费零售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车市和楼市均在回暖。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和社会融资新增规模均超过去年。这再一次显示,我国政府降准、再贷款等货币工具运用得当,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有力举措得到了有效验证。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当然,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真正消失,在一定环境下偶有反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不确定条件依然存在。为此,我国政府依然保持高度警惕,妥善处理和及时应对新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按照“有保有控”要求,通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提高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治理有效性,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降,继续推动金融部门向企业合理让利,确保新增金融资金主要流向制造业、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发挥救急纾困、“雪中送炭”效用,在未来几年后续向企业合理让利。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继续服务好实体经济,促进货币传导升级。

下半年,我们必须坚持“改革促发展,金融谋稳定”原则,继续用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采用更加灵活适度的方式,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适应各类市场主体需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二是提升资本市场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资本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枢纽,是企业实现直接融资的平台,也是支持实体经济运转的重要渠道。在金融行业加强对小微企业服务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提升市场活力,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力度,提高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首先要进一步加快债券市场发展,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增加公司信用类债券的净融资额,扩大债市对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强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创新丰富债券品种,优化适合小微企业的债券产品序列,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工具支持作用,发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推广可转换公司债非公开发行,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

其次要以注册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多层次股权市场改革,夯实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增强资本市场活力,引导更多长期资金进入股市,加快深化新三板改革,优化其发行融资制度,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提升中小微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

再次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各项制度,取消限制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的一些规章制度,修改包括交易、融资、投资者等相关规定,落实地方政府对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各项支持举措,推动开展制度和业务试点创新,发挥政策综合运用平台作用,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对小微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

三是继续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共生共荣。

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服务实体经济,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优化金融结构,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增强预判性,提高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激发商业银行机构下沉动力,对贫困地区的个体工商机构、小微企业、“三农”机构、“双创组织”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督促商业银行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合理补充中小银行、农商银行以及村镇银行资本金,提升普惠金融考核权重,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切实做到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进一步降低长期被传统金融机构排斥的弱势群体贷款难度,继续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让利,巩固“六稳”“六保”取得的成绩。

当然,疫情期间的金融政策支持具有阶段性特征。任何一个金融政策出台,都应当为今后预留一定的政策空间。我们珍惜常规状态下的货币财政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强调政策与市场契合;不搞赤字货币化,提倡激励与规范包容。我们重视金融政策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妥善处理实体经济供需和金融协调问题。因为实体经济的结构失衡,一直是长期存在的国内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顽疾问题,仅靠金融发力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处理不好,反而容易引发金融市场混乱,给金融行业发展带来风险。如果金融市场出现了问题,最后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

因此,我们未来在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同时,更要采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做到总量控制,运作适度,提前考虑金融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机制,做到有备无患。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