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打造疫情后投资的“战略支点”

发布时间:2020-06-29 09:02:25    作者:王权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权

2020年,一场疫情与世界的大碰撞并没有击垮中国人,复工复产重新激活了社会经济细胞。在“六稳”和“六保”的总体要求下,财政和货币政策并驾齐驱,为中小企业托底纾困,持续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可以预见原先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也将迎来井喷式增长。与此同时,作为拉动就业并提高国民收入的利器——投资,从经济金融领域的“弹药库”中跃然而出。

批设更多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的消息从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传来,为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融资需求注入了一股新活力,也引发笔者对大资管时代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投资的“战略支点”进行理性审慎思考。

寻找优质资产的“战略支点”

所谓企业“战略支点”,应当是撬动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它起到的作用是基石性的、支撑性的、奠定性的,通过这个支点既可以向内剖析企业发展症结,也可以向外实现企业战略突破。在这个意义上,打造疫情后资产管理机构投资的“战略支点”应当找寻资产管理机构在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战略安排以及这种战略安排面临的最核心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转型期,培育经济新动能、引领创新经济发展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新使命的一部分,这迫切呼唤资产管理机构有效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支持资本市场“长治久安”。

作为宽泛意义上资产管理机构的重要代表,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拥有庞大的资金体量,怎样在具体的资产配置中寻求收益,满足委托方需求?这其中面临的困境又是什么呢?揆诸疫情之后的形势,市场利率下行、优质资产难觅、投资收益走低、“钱多可投项目少”成为投资机构需要逾越的“阿喀琉斯之踵”。

与此同时,债券成为“资产荒”压力下的一个暂时避风港。大量资金为了寻求低风险偏好,接踵涌入债券市场,推低了债券收益率,特别是在利率债收益趋低的情况下,许多资金又开始流向地产债、城投债、可转债等债券品种,收益率进一步滑落。

资产端的供给稀缺铺开了各资产管理机构用过剩资金追逐安全性、收益率更高资产的“群雄逐鹿”版图。藉此,如何获取满足资管产品收益率和风险偏好要求的优质资产,特别是挖掘隐没在“冰山”之下的优质资产,成为考验投资机构发现力与甄别力的重要课题。

投资收益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入增长。如何把投资融入到林林总总的企业各层面经济活动中,将目光投向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既能考虑到宏观经济背景,又能锁定高景气度的新兴行业,从而在经济增长结构性变化形势下,抽丝剥茧,披沙拣金,开掘具有高附加值的项目。

优质资产获取能力的锻造并非一日之功。一家企业寻找优质资产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与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能力相关。比如固定收益能力提升需要深入研究信用周期、创新品类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另类投资能力提升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标的资产、投资期限、投资方法寻找共性与差异,形成细分市场下的专业化认知。

“战略支点”的多维视角

在价值投资理念指引下,评估具体投资项目的综合效益不仅是资产管理机构投研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资产管理机构深化资产配置结构,提高投资收益的“战略支点”。我们应该看到疫情之后,横亘在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及其他基金类公司面前的根本任务就是找寻投研能力的提升之道,这是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

优质资产获取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在投资业绩的优劣上。如果说优秀的投资业绩是说服投资者最有力的依据,那么投研能力就是优秀投资业绩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资产管理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投研能力锻造,争取在为委托方创造收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虽然目前资产管理机构出身各不相同,甚至各擅所长,百花齐放。但总体而言,资产管理机构的整体投资能力优势还是集中表现在固定收益及非标投资上,相较之下,权益投资能力及代销、投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能力缺口。如果将其具备的渠道优势、专业管理能力以及产品创设优势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分层分类、相互协作的生态圈,一定程度上会在合作共赢中实现综合投资能力的提升。

面对银行、基金、券商、信托、保险资管、私募基金共同营造的大资管环境,笔者以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想要获取超额收益,都必须从提升投研能力入手,重新认知投资逻辑、思考投资理念、需要具备深入细分行业的研究经验和优秀的选股能力,构建数量多、经验广和稳定性强的投研人才队伍,不断探寻研究成果与市场运行的关系与规律,打造面对危机时的弹性和韧性。

同时,资产管理机构应当融通金融科技力量,以智能投资撬动数据的力量和人的智慧,实现投研、运营、风控、销售的数字化转型,全方位提升投资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形成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支点”。特别是随着科创板、注册制等重大改革举措有序推进,资产管理机构的身影将会越来越频繁地闪现在为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等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建构起自身的“战略支点”。

(作者单位: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打造疫情后投资的“战略支点”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6-29

□王权

2020年,一场疫情与世界的大碰撞并没有击垮中国人,复工复产重新激活了社会经济细胞。在“六稳”和“六保”的总体要求下,财政和货币政策并驾齐驱,为中小企业托底纾困,持续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可以预见原先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也将迎来井喷式增长。与此同时,作为拉动就业并提高国民收入的利器——投资,从经济金融领域的“弹药库”中跃然而出。

批设更多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的消息从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传来,为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融资需求注入了一股新活力,也引发笔者对大资管时代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投资的“战略支点”进行理性审慎思考。

寻找优质资产的“战略支点”

所谓企业“战略支点”,应当是撬动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它起到的作用是基石性的、支撑性的、奠定性的,通过这个支点既可以向内剖析企业发展症结,也可以向外实现企业战略突破。在这个意义上,打造疫情后资产管理机构投资的“战略支点”应当找寻资产管理机构在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战略安排以及这种战略安排面临的最核心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转型期,培育经济新动能、引领创新经济发展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新使命的一部分,这迫切呼唤资产管理机构有效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支持资本市场“长治久安”。

作为宽泛意义上资产管理机构的重要代表,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拥有庞大的资金体量,怎样在具体的资产配置中寻求收益,满足委托方需求?这其中面临的困境又是什么呢?揆诸疫情之后的形势,市场利率下行、优质资产难觅、投资收益走低、“钱多可投项目少”成为投资机构需要逾越的“阿喀琉斯之踵”。

与此同时,债券成为“资产荒”压力下的一个暂时避风港。大量资金为了寻求低风险偏好,接踵涌入债券市场,推低了债券收益率,特别是在利率债收益趋低的情况下,许多资金又开始流向地产债、城投债、可转债等债券品种,收益率进一步滑落。

资产端的供给稀缺铺开了各资产管理机构用过剩资金追逐安全性、收益率更高资产的“群雄逐鹿”版图。藉此,如何获取满足资管产品收益率和风险偏好要求的优质资产,特别是挖掘隐没在“冰山”之下的优质资产,成为考验投资机构发现力与甄别力的重要课题。

投资收益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入增长。如何把投资融入到林林总总的企业各层面经济活动中,将目光投向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既能考虑到宏观经济背景,又能锁定高景气度的新兴行业,从而在经济增长结构性变化形势下,抽丝剥茧,披沙拣金,开掘具有高附加值的项目。

优质资产获取能力的锻造并非一日之功。一家企业寻找优质资产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与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能力相关。比如固定收益能力提升需要深入研究信用周期、创新品类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另类投资能力提升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标的资产、投资期限、投资方法寻找共性与差异,形成细分市场下的专业化认知。

“战略支点”的多维视角

在价值投资理念指引下,评估具体投资项目的综合效益不仅是资产管理机构投研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资产管理机构深化资产配置结构,提高投资收益的“战略支点”。我们应该看到疫情之后,横亘在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及其他基金类公司面前的根本任务就是找寻投研能力的提升之道,这是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

优质资产获取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在投资业绩的优劣上。如果说优秀的投资业绩是说服投资者最有力的依据,那么投研能力就是优秀投资业绩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资产管理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投研能力锻造,争取在为委托方创造收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虽然目前资产管理机构出身各不相同,甚至各擅所长,百花齐放。但总体而言,资产管理机构的整体投资能力优势还是集中表现在固定收益及非标投资上,相较之下,权益投资能力及代销、投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能力缺口。如果将其具备的渠道优势、专业管理能力以及产品创设优势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分层分类、相互协作的生态圈,一定程度上会在合作共赢中实现综合投资能力的提升。

面对银行、基金、券商、信托、保险资管、私募基金共同营造的大资管环境,笔者以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想要获取超额收益,都必须从提升投研能力入手,重新认知投资逻辑、思考投资理念、需要具备深入细分行业的研究经验和优秀的选股能力,构建数量多、经验广和稳定性强的投研人才队伍,不断探寻研究成果与市场运行的关系与规律,打造面对危机时的弹性和韧性。

同时,资产管理机构应当融通金融科技力量,以智能投资撬动数据的力量和人的智慧,实现投研、运营、风控、销售的数字化转型,全方位提升投资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形成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支点”。特别是随着科创板、注册制等重大改革举措有序推进,资产管理机构的身影将会越来越频繁地闪现在为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等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建构起自身的“战略支点”。

(作者单位: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