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如何理解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

发布时间:2020-08-03 08:20:28    作者:王静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要逐渐改变之前着眼于短期和年内的宏观调控方式,转为从跨周期的角度进行设计和调节,避免政策过快转向可能引发的风险。

□王静文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如期召开。二季度以来,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经济反弹创造了良好环境,二季度GDP增速从一季度的-6.8%快速反弹至3.2%,在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短期而言,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当期无忧。

不过,对当前形势总体持肯定态度之外,中央也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而且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此次会议来看,这一新格局将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因此中央要求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就当下而言,则应从抓好宏观调控和重点工作的角度予以配合,以加快形成这一格局。

宏观调控方面,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也就是说要逐渐改变之前着眼于短期和年内的宏观调控方式,转为从跨周期的角度进行设计和调节,避免政策过快转向可能引发的风险。这一思路体现在当下,就是要在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的同时,更多向结构角度倾斜。

首先是财政政策。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注重实效”为此次会议新加。上半年财政政策是一个逐渐加码的过程。截至7月末,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已发行完毕,但还有4171亿元一般地方债和将近1.5万亿元专项债有待发行,财政政策力度足够,关键在于落实。财政部7月29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专项债10月底前发行完毕,并对其资金用途设立了负面清单,同样是着眼落实,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到位。

其次是货币政策。会议要求,“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精准导向”亦为此次会议新加。此外,对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要求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明显高于去年”改为“合理增长”。此前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也相应改为“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基调边际上略有收紧,一些疫情期间出台的政策已经或正在退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注重引导资金投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而不是全面宽松。

再次是政策协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最需要协调配合的,应该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半年债券发行压力仍然比较大,需要货币政策提供流动性来予以配合,避免对资金价格形成扰动。从这一角度来看,下半年降准的可能性要大于降息。

重点工作方面,则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此次会议部署了十五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以下五方面的工作最值得关注:

一是稳消费。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数量超过4亿人,拥有世界上最具深度和广度的国内市场,这是我们发展国内大循环的底气所在。当前应着力克服疫情影响,推动线下接触型、服务型消费反弹,长期应着眼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保证居民消费升级。

二是稳投资。中央对于稳投资给予高度重视,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围绕“两新一重”展开,这不仅是为了当期稳投资、稳增长,更是为了提升增长潜力,助力经济转型。具体包括:“要着眼长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三是健全和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一方面,要找准高端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快关键技术攻关,通过补齐短板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原有的技术特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更好地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合作。

四是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畅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推动企业发展和改善居民收入提供助力。

五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泡沫化除了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戕害企业家精神、恶化资源配置之外,还会加重家庭部门负担并对消费形成挤出,不利于国内市场扩大。因此,必须要长期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避免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这是应对外部变化的务实选择,也是展现责任担当的大国做派。

(作者单位:民生银行研究院)


如何理解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8-03

要逐渐改变之前着眼于短期和年内的宏观调控方式,转为从跨周期的角度进行设计和调节,避免政策过快转向可能引发的风险。

□王静文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如期召开。二季度以来,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经济反弹创造了良好环境,二季度GDP增速从一季度的-6.8%快速反弹至3.2%,在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短期而言,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当期无忧。

不过,对当前形势总体持肯定态度之外,中央也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而且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此次会议来看,这一新格局将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因此中央要求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就当下而言,则应从抓好宏观调控和重点工作的角度予以配合,以加快形成这一格局。

宏观调控方面,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也就是说要逐渐改变之前着眼于短期和年内的宏观调控方式,转为从跨周期的角度进行设计和调节,避免政策过快转向可能引发的风险。这一思路体现在当下,就是要在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的同时,更多向结构角度倾斜。

首先是财政政策。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注重实效”为此次会议新加。上半年财政政策是一个逐渐加码的过程。截至7月末,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已发行完毕,但还有4171亿元一般地方债和将近1.5万亿元专项债有待发行,财政政策力度足够,关键在于落实。财政部7月29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专项债10月底前发行完毕,并对其资金用途设立了负面清单,同样是着眼落实,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到位。

其次是货币政策。会议要求,“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精准导向”亦为此次会议新加。此外,对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要求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明显高于去年”改为“合理增长”。此前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也相应改为“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基调边际上略有收紧,一些疫情期间出台的政策已经或正在退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注重引导资金投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而不是全面宽松。

再次是政策协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最需要协调配合的,应该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半年债券发行压力仍然比较大,需要货币政策提供流动性来予以配合,避免对资金价格形成扰动。从这一角度来看,下半年降准的可能性要大于降息。

重点工作方面,则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此次会议部署了十五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以下五方面的工作最值得关注:

一是稳消费。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数量超过4亿人,拥有世界上最具深度和广度的国内市场,这是我们发展国内大循环的底气所在。当前应着力克服疫情影响,推动线下接触型、服务型消费反弹,长期应着眼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保证居民消费升级。

二是稳投资。中央对于稳投资给予高度重视,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围绕“两新一重”展开,这不仅是为了当期稳投资、稳增长,更是为了提升增长潜力,助力经济转型。具体包括:“要着眼长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三是健全和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一方面,要找准高端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快关键技术攻关,通过补齐短板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原有的技术特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更好地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合作。

四是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畅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推动企业发展和改善居民收入提供助力。

五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泡沫化除了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戕害企业家精神、恶化资源配置之外,还会加重家庭部门负担并对消费形成挤出,不利于国内市场扩大。因此,必须要长期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避免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这是应对外部变化的务实选择,也是展现责任担当的大国做派。

(作者单位:民生银行研究院)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