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LPR需深化

发布时间:2020-08-31 08:16:18    作者:王静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静文

截至今年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已满一年。近一年来,LPR新机制运行良好,基本达到了政策目标,但仍存在改进空间。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谈及了LPR的下一步改革方向。

去年8月之前,虽然我国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市场利率与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并行的问题依然存在。银行存贷款业务按照基准利率定价,而金融同业市场则基于市场利率定价。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传导影响到贷款利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阻滞的问题愈发凸显,其结果就是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LPR形成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LPR与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挂钩、增加5年期报价、将报价行的范围由10家扩大至18家、报价频率由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新的LPR由报价行在MLF利率上加点报出,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新机制推出之后,央行进行一系列部署,以“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增强利率传导效率”。去年8月,央行设定了“358”目标,即:2019年9月末,新发放贷款中以LPR作为定价基准的比例不低于30%;2019年12月末,不低于50%;2020年3月末,不低于80%。这一考核目标与MPA挂钩。今年以来,央行又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推动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为LPR。截至今年8月31日,存量转换将全部结束。

近一年来,央行引导LPR随MLF利率下行,有效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今年8月,1年期MLF利率为2.95%,较去年8月下降了35bp,而同期1年期LPR、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5%、4.65%,分别较去年8月下降了40bp、20bp。同时,以LPR作为新基准的贷款利率下行幅度更大。央行数据显示,今年7月,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8%,同比下降了64bp。在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意外冲击时,贷款利率下行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经营压力,为企业渡过难关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来看,LPR形成机制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首先,新机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增强,贷款利率实现“两轨合一轨”。LPR改革之前,银行贷款以基准利率作为参考,基准利率的9折为隐形下限,目前这一下限已经被完全打破;今年7月,低于“地板价”的银行贷款占比已经达到了40.2%,是改革之前的4.4倍。新的LPR报价可以较好地反映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已成为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随着贷款定价基准转换接近完成,LPR已内化至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中,“MLF利率→LPR→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LPR改革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改革以来贷款利率明显下行,为了与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会适当降低其负债成本,高息揽储的动力随之下降,从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2020年7月,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68%和3.72%,分别较上年末下降40个和34个基点。2020年7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49%和2.72%,较上年末下降了45个和33个基点。代表性的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已经降到1.5%以下,低于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这充分体现出货币政策向存款利率的传导效率也得到提高,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再次,以此为基础,金融业务结构也得到了优化。LPR改革打破了贷款利率下限,增强了贷款市场的竞争性,那些谈判能力强的大企业就会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傍大款”“垒大户”的意愿下降,从而转向服务中小微企业,使小微企业融资实现了“量增、面扩、价降”。据央行数据,今年7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5%,远高于整体增速,6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5.08%,较上年末下降了80个基点。

当然,LPR新机制虽然运转良好,但仍有改进空间。8月17日召开的国常会要求“深化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在日前的吹风会上,央行主要强调了LPR的应用,即督促金融机构更好地将LPR内嵌入贷款FTP,增强贷款内外部定价与LPR的联动性。就LPR形成机制而言,也需结合实际运行中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是增加LPR期限点。目前的LPR报价只有1年期和5年期,LPR期限点较少且跨度较大,无法形成完整的LPR曲线,导致商业银行对两个标准期限以外其他期限的贷款业务定价和授权缺乏统一指导和市场基准,贷款定价的精准度不足。未来可考虑增加1-5年期限的报价,以形成完整的LPR曲线,准确反映多个期限的最优惠客户贷款利率水平,进一步提高LPR的参考性和基准地位。

二是提升MLF利率传导作用。目前央行MLF操作的交易对手主要是国有大行及股份行,诸多中小银行并不能从央行获得MLF,从而出现信用分层现象。未来可考虑将部分资质较好的中小银行纳入MLF覆盖范围,并扩大报价行范围,以增强中小银行的LPR报价精准度。

三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LPR衍生品市场。目前国内挂钩LPR衍生品市场规模仍然有限,交易品种仍不够丰富,建议鼓励扩大交易规模,激发市场活跃度,加快创设交易品种,丰富产品期限,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管理工具。同时,建议鼓励并推动挂钩LPR资产证券化业务,进一步拓展LPR运用场景,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

四是深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银行贷款以更具市场化的LPR为定价基准,而存款仍以较为钝化的存款基准利率为定价基准,两者的变动并不同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应在于存款端,如考虑逐步取消存款基准利率等。

(作者单位:民生银行研究院)


LPR需深化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8-31

□王静文

截至今年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已满一年。近一年来,LPR新机制运行良好,基本达到了政策目标,但仍存在改进空间。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谈及了LPR的下一步改革方向。

去年8月之前,虽然我国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市场利率与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并行的问题依然存在。银行存贷款业务按照基准利率定价,而金融同业市场则基于市场利率定价。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传导影响到贷款利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阻滞的问题愈发凸显,其结果就是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LPR形成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LPR与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挂钩、增加5年期报价、将报价行的范围由10家扩大至18家、报价频率由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新的LPR由报价行在MLF利率上加点报出,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新机制推出之后,央行进行一系列部署,以“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增强利率传导效率”。去年8月,央行设定了“358”目标,即:2019年9月末,新发放贷款中以LPR作为定价基准的比例不低于30%;2019年12月末,不低于50%;2020年3月末,不低于80%。这一考核目标与MPA挂钩。今年以来,央行又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推动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为LPR。截至今年8月31日,存量转换将全部结束。

近一年来,央行引导LPR随MLF利率下行,有效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今年8月,1年期MLF利率为2.95%,较去年8月下降了35bp,而同期1年期LPR、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5%、4.65%,分别较去年8月下降了40bp、20bp。同时,以LPR作为新基准的贷款利率下行幅度更大。央行数据显示,今年7月,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8%,同比下降了64bp。在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意外冲击时,贷款利率下行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经营压力,为企业渡过难关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来看,LPR形成机制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首先,新机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增强,贷款利率实现“两轨合一轨”。LPR改革之前,银行贷款以基准利率作为参考,基准利率的9折为隐形下限,目前这一下限已经被完全打破;今年7月,低于“地板价”的银行贷款占比已经达到了40.2%,是改革之前的4.4倍。新的LPR报价可以较好地反映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已成为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随着贷款定价基准转换接近完成,LPR已内化至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中,“MLF利率→LPR→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LPR改革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改革以来贷款利率明显下行,为了与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会适当降低其负债成本,高息揽储的动力随之下降,从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2020年7月,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68%和3.72%,分别较上年末下降40个和34个基点。2020年7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49%和2.72%,较上年末下降了45个和33个基点。代表性的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已经降到1.5%以下,低于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这充分体现出货币政策向存款利率的传导效率也得到提高,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再次,以此为基础,金融业务结构也得到了优化。LPR改革打破了贷款利率下限,增强了贷款市场的竞争性,那些谈判能力强的大企业就会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傍大款”“垒大户”的意愿下降,从而转向服务中小微企业,使小微企业融资实现了“量增、面扩、价降”。据央行数据,今年7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5%,远高于整体增速,6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5.08%,较上年末下降了80个基点。

当然,LPR新机制虽然运转良好,但仍有改进空间。8月17日召开的国常会要求“深化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在日前的吹风会上,央行主要强调了LPR的应用,即督促金融机构更好地将LPR内嵌入贷款FTP,增强贷款内外部定价与LPR的联动性。就LPR形成机制而言,也需结合实际运行中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是增加LPR期限点。目前的LPR报价只有1年期和5年期,LPR期限点较少且跨度较大,无法形成完整的LPR曲线,导致商业银行对两个标准期限以外其他期限的贷款业务定价和授权缺乏统一指导和市场基准,贷款定价的精准度不足。未来可考虑增加1-5年期限的报价,以形成完整的LPR曲线,准确反映多个期限的最优惠客户贷款利率水平,进一步提高LPR的参考性和基准地位。

二是提升MLF利率传导作用。目前央行MLF操作的交易对手主要是国有大行及股份行,诸多中小银行并不能从央行获得MLF,从而出现信用分层现象。未来可考虑将部分资质较好的中小银行纳入MLF覆盖范围,并扩大报价行范围,以增强中小银行的LPR报价精准度。

三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LPR衍生品市场。目前国内挂钩LPR衍生品市场规模仍然有限,交易品种仍不够丰富,建议鼓励扩大交易规模,激发市场活跃度,加快创设交易品种,丰富产品期限,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管理工具。同时,建议鼓励并推动挂钩LPR资产证券化业务,进一步拓展LPR运用场景,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

四是深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银行贷款以更具市场化的LPR为定价基准,而存款仍以较为钝化的存款基准利率为定价基准,两者的变动并不同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应在于存款端,如考虑逐步取消存款基准利率等。

(作者单位:民生银行研究院)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