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经济强势复苏的四大动力

发布时间:2020-09-17 08:09:4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李奇霖 张德礼

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经济恢复在7月有所放缓后,8月重新回到复苏的轨道上来。8月官方PMI显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内需和外需都在好转,在此次公布的经济数据中也得到了确认。

经济这样强势复苏的动力来自哪里?笔者认为,以下四个因素共同支撑着经济复苏的时间和力度超预期。

首先,洪涝天气扰动下,一部分需求和生产被延后了。6月和7月长江流域大范围降雨,对需求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有压制,这一点在水泥价格上体现得很明显。水泥储存时间短、运输半径小,它的价格可以作为衡量需求变化的指标。整个6月和7月,长江流域水泥价格指数都在下滑,8月初开始快速回升,目前已基本回到和前两年差不多的水平,这意味着一部分积压的投资需求在8月得到释放。

洪涝天气对生产同样有影响。8月官方PMI公布后,国家统计局有关领导在解释制造业生产指数为什么从54.0下降到53.5时提到,“重庆、四川等地部分企业反映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原材料采购周期拉长,市场订单减少,企业生产有所回落”。

从受灾面积和持续时间来看,6月和7月的长江流域洪涝比国家统计局提到的这一次要严重,因此可以推算它对生产的影响也更大。这两个月被压制的生产需求在8月开始释放,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从4.8%反弹到5.6%。

其次,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开始加速恢复。三大终端需求中,消费是恢复得最慢的。如果进一步把消费拆分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商品零售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了,但服务消费的恢复要慢得多。这个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消费尤其是必选消费,疫情期间是可以从线下转到线上的,但服务就很难,这些被压制的服务需求可能就消失了。

8月开始,服务消费很可能进入加速恢复期。一方面,国内疫情得到了控制,截至9月14日,国内已连续28天无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居民在外活动和消费时对疫情的担忧逐步消退,电影院开放、学校开学都显示生活在恢复正常,推动服务消费释放。

另一方面,8月官方非制造业PMI中,受关注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都反弹到60以上了。这些行业都是和人口跨地区流动相关的,比如上学、出差和旅行等,其快速恢复也能表明居民在外活动频率有了很大好转,利好服务消费。

再次,海外疫情扩散对中国的出口、生产和制造业投资都有一定推动。目前海外疫情的拐点还没有出现,疫情中心也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累计确诊病例数前十的国家除美国和西班牙外,均为发展中国家。

海外疫情的分布格局,至少会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一是带动出口。中国生产恢复得最早,在防疫物资和线上办公产品上有充足的产能,今年这两类商品的出口一直很亮眼。

二是带动相关产品的生产。从出口交货值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以及医药制造业这两个和防疫、线上办公相关的行业,今年都维持了较高增速。

三是带动相关行业的制造业投资。今年制造业投资恢复缓慢,1-8月累计增速只有-8.1%,主要子行业中同期只有医药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累计增速为正,分别为18.3%和11.7%,它们投资的恢复受益于出口高增速。

最后是前期政策的滞后效应。疫情发生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市场主体和托底经济,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在逐步见效。以今年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就业为例,城镇调查失业率从4月的高点6.0%逐步回落到8月的5.6%。

总的来说,8月经济强势复苏,有洪涝消退后的生产、需求释放,也有国内外疫情分化下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回升,以及前期政策的滞后。往后看,这些因素短期发生变化的概率很小,经济复苏的趋势还会延续。

(李奇霖系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张德礼系粤开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


经济强势复苏的四大动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9-17

□李奇霖 张德礼

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经济恢复在7月有所放缓后,8月重新回到复苏的轨道上来。8月官方PMI显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内需和外需都在好转,在此次公布的经济数据中也得到了确认。

经济这样强势复苏的动力来自哪里?笔者认为,以下四个因素共同支撑着经济复苏的时间和力度超预期。

首先,洪涝天气扰动下,一部分需求和生产被延后了。6月和7月长江流域大范围降雨,对需求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有压制,这一点在水泥价格上体现得很明显。水泥储存时间短、运输半径小,它的价格可以作为衡量需求变化的指标。整个6月和7月,长江流域水泥价格指数都在下滑,8月初开始快速回升,目前已基本回到和前两年差不多的水平,这意味着一部分积压的投资需求在8月得到释放。

洪涝天气对生产同样有影响。8月官方PMI公布后,国家统计局有关领导在解释制造业生产指数为什么从54.0下降到53.5时提到,“重庆、四川等地部分企业反映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原材料采购周期拉长,市场订单减少,企业生产有所回落”。

从受灾面积和持续时间来看,6月和7月的长江流域洪涝比国家统计局提到的这一次要严重,因此可以推算它对生产的影响也更大。这两个月被压制的生产需求在8月开始释放,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从4.8%反弹到5.6%。

其次,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开始加速恢复。三大终端需求中,消费是恢复得最慢的。如果进一步把消费拆分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商品零售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了,但服务消费的恢复要慢得多。这个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消费尤其是必选消费,疫情期间是可以从线下转到线上的,但服务就很难,这些被压制的服务需求可能就消失了。

8月开始,服务消费很可能进入加速恢复期。一方面,国内疫情得到了控制,截至9月14日,国内已连续28天无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居民在外活动和消费时对疫情的担忧逐步消退,电影院开放、学校开学都显示生活在恢复正常,推动服务消费释放。

另一方面,8月官方非制造业PMI中,受关注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都反弹到60以上了。这些行业都是和人口跨地区流动相关的,比如上学、出差和旅行等,其快速恢复也能表明居民在外活动频率有了很大好转,利好服务消费。

再次,海外疫情扩散对中国的出口、生产和制造业投资都有一定推动。目前海外疫情的拐点还没有出现,疫情中心也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累计确诊病例数前十的国家除美国和西班牙外,均为发展中国家。

海外疫情的分布格局,至少会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一是带动出口。中国生产恢复得最早,在防疫物资和线上办公产品上有充足的产能,今年这两类商品的出口一直很亮眼。

二是带动相关产品的生产。从出口交货值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以及医药制造业这两个和防疫、线上办公相关的行业,今年都维持了较高增速。

三是带动相关行业的制造业投资。今年制造业投资恢复缓慢,1-8月累计增速只有-8.1%,主要子行业中同期只有医药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累计增速为正,分别为18.3%和11.7%,它们投资的恢复受益于出口高增速。

最后是前期政策的滞后效应。疫情发生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市场主体和托底经济,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在逐步见效。以今年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就业为例,城镇调查失业率从4月的高点6.0%逐步回落到8月的5.6%。

总的来说,8月经济强势复苏,有洪涝消退后的生产、需求释放,也有国内外疫情分化下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回升,以及前期政策的滞后。往后看,这些因素短期发生变化的概率很小,经济复苏的趋势还会延续。

(李奇霖系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张德礼系粤开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