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李迅雷: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

发布时间:2020-09-24 08:49:49    作者:李迅雷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李迅雷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模式的提法,与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受疫情影响,整个全球的总需求偏弱,同时结构出现分化。中国经济的复苏情况较好,从7-8月来看,经济确实继续沿着复苏的轨道推进,当然经济要完全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还有一定的难度。中国经济正步入一个存量经济时代。

存量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分化,这种分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存量经济有三大特征:第一个叫此消彼长,就是你这儿起来了那儿就少了;第二个叫优胜劣汰,就是强者胜出,落后的就被淘汰掉了;第三个叫强者恒强,越强的企业、越强的城市会不断强化。

第一个是人口的分化。2019年,东部省份的人口净流入超过150万,南方省份人口净流入量较大, 东部地区人口流入量也相对较大,浙江第一,广东第二。再看北方地区,除宁夏外基本都是负增长,西部地区的新疆和西藏有所增长,但增加比例不多。所以,人口有净增加的,也有净减少的,这就是此消彼长。这也是强者恒强,比如流到浙江的人口当中,有90%的人流到两个城市——杭州和宁波;流向广东的人口,大部分是流到了深圳、广州、佛山、珠海这几个大城市。为什么强调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呢?这地方人口净流入量较大、经济最发达。广东虽然是一个经济体量大的省份,但同时也是经济分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粤北粤东相对来讲挺落后的。其他省跟浙江、江苏比差距就更大。我们现在讲的分化,不仅是中西部跟东部的分化,更多是一个省份城市出现的分化。

第二个是居民收入的分化。中国现在有6.1亿的人口人均家庭月收入不到1000元。这部分人收入低,那必然有人就很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来看,2016-2019年,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达到了29%,而中等收入组的收入增长只有19%,所以收入差距不管是相对差还是绝对差都在扩大。这样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因为中国的消费主体是中低收入阶层,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放缓,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加速,显然对于消费拉动经济是不利的。但是投资的机会在哪里?在于消费升级和高端消费。2019年,全球奢侈品消费增长了2.2万亿,其中90%是靠中国来拉动的,中国人口占全球的18.5%,中国GDP占全球的16%,但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的35%。从消费品结构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的第一大国,奢侈品消费要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这个势头还在上行。包括豪华车的销量也出现了一个大幅攀升,7月的豪华车销量增长了28%,可见高端消费不缺钱。要看到名牌、奢侈品高端消费依然非常繁荣。讲到白酒板块,市值最大的白酒总市值要超过工商银行。这也体现出这种分化还是非常明显的,当然这也带来了相应的投资机会。

第三个是产业的分化。产业分化体现的机会就更充分了,9月份,买的股票行业赛道好的,涨幅就比较好,行业赛道差的那就比较差。现在最好的行业就是信息技术产业,近两年增长都在20%左右。像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从7月份数据来看,同比增长13%和9.8%。电气机械器材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也在10%以上。其他产业的像钢铁、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增长放缓,这也体现出中国经济的新旧动能在发生转化。

中国目前的财政政策积极偏稳健,虽然财政赤字率上升了,但今年的财政支出同比下降了5%。今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在扩大,支出比去年同期还是下降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叫相对积极,不像美国是绝对积极,美国现在的财政赤字率已经达到了16%,这是中国跟美国的不同。美国政策刺激力度过大导致动作变形,后患无穷。中国的财政政策细水长流,长期来看,后劲会更大。

从目前长期数据来看,央行的货币利率水平2018年以来一直处于一种下行趋势当中,所以不用过度担心货币政策收紧,关键还是要通过改革来解决现有的结构性问题。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际上更多是在供给端发力,而不是在需求端发力。需求端的发展还是走老路,就是搞大水漫灌,现在跟以往比显然不一样了。今年为什么经济没有搞大刺激?是因为要保持经济的平稳,避免整个社会再继续加杠杆。比如过去碰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就是刺激房地产,但是这样简单重复拉动房地产的模式,最终会导致房价越来越高,导致我们经济的潜在风险会越来越大,所以现在更多的还是立足于完善结构补短板,促进对国外的依赖度下降,这是我们的政策导向。

那么带来的机会有哪些?首先是进口方面。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芯片的对外依赖度。今年外贸进出口增速全部下降,集成电路技术规模却逆势增长了13%。随着美国对中国在高新技术上的封锁,中国只能走进口替代的路,这方面就变成了新的发展机遇,供给会大量增加,投入也会增加。今后这几年创业板、科创版的融资规模会比较大,因为这些企业都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来增强对研发上面的投入。

其次,对外依赖度比较大的粮食、能源等各类资源,要扩大自主可控的能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同时,加大对农业的研发,提高单产效率。所以农业方面的服务也会增加,主要是要确保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资源安全。尤其是目前像新能源汽车、高分子新材料会对比较稀缺的金属有需求,对于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密切相关。

总之,从供给端来讲,主要是通过加强对技术的投入,对资源开发的投入,科技的融资、粮食的供应,尤其是农业以及育种细分,还有矿产能源这方面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基建投资。另外,从需求端出发,我们提倡新国货,树立民族品牌,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如此一来,能够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

(作者系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9-24

□李迅雷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模式的提法,与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受疫情影响,整个全球的总需求偏弱,同时结构出现分化。中国经济的复苏情况较好,从7-8月来看,经济确实继续沿着复苏的轨道推进,当然经济要完全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还有一定的难度。中国经济正步入一个存量经济时代。

存量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分化,这种分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存量经济有三大特征:第一个叫此消彼长,就是你这儿起来了那儿就少了;第二个叫优胜劣汰,就是强者胜出,落后的就被淘汰掉了;第三个叫强者恒强,越强的企业、越强的城市会不断强化。

第一个是人口的分化。2019年,东部省份的人口净流入超过150万,南方省份人口净流入量较大, 东部地区人口流入量也相对较大,浙江第一,广东第二。再看北方地区,除宁夏外基本都是负增长,西部地区的新疆和西藏有所增长,但增加比例不多。所以,人口有净增加的,也有净减少的,这就是此消彼长。这也是强者恒强,比如流到浙江的人口当中,有90%的人流到两个城市——杭州和宁波;流向广东的人口,大部分是流到了深圳、广州、佛山、珠海这几个大城市。为什么强调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呢?这地方人口净流入量较大、经济最发达。广东虽然是一个经济体量大的省份,但同时也是经济分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粤北粤东相对来讲挺落后的。其他省跟浙江、江苏比差距就更大。我们现在讲的分化,不仅是中西部跟东部的分化,更多是一个省份城市出现的分化。

第二个是居民收入的分化。中国现在有6.1亿的人口人均家庭月收入不到1000元。这部分人收入低,那必然有人就很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来看,2016-2019年,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达到了29%,而中等收入组的收入增长只有19%,所以收入差距不管是相对差还是绝对差都在扩大。这样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因为中国的消费主体是中低收入阶层,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放缓,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加速,显然对于消费拉动经济是不利的。但是投资的机会在哪里?在于消费升级和高端消费。2019年,全球奢侈品消费增长了2.2万亿,其中90%是靠中国来拉动的,中国人口占全球的18.5%,中国GDP占全球的16%,但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的35%。从消费品结构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的第一大国,奢侈品消费要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这个势头还在上行。包括豪华车的销量也出现了一个大幅攀升,7月的豪华车销量增长了28%,可见高端消费不缺钱。要看到名牌、奢侈品高端消费依然非常繁荣。讲到白酒板块,市值最大的白酒总市值要超过工商银行。这也体现出这种分化还是非常明显的,当然这也带来了相应的投资机会。

第三个是产业的分化。产业分化体现的机会就更充分了,9月份,买的股票行业赛道好的,涨幅就比较好,行业赛道差的那就比较差。现在最好的行业就是信息技术产业,近两年增长都在20%左右。像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从7月份数据来看,同比增长13%和9.8%。电气机械器材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也在10%以上。其他产业的像钢铁、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增长放缓,这也体现出中国经济的新旧动能在发生转化。

中国目前的财政政策积极偏稳健,虽然财政赤字率上升了,但今年的财政支出同比下降了5%。今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在扩大,支出比去年同期还是下降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叫相对积极,不像美国是绝对积极,美国现在的财政赤字率已经达到了16%,这是中国跟美国的不同。美国政策刺激力度过大导致动作变形,后患无穷。中国的财政政策细水长流,长期来看,后劲会更大。

从目前长期数据来看,央行的货币利率水平2018年以来一直处于一种下行趋势当中,所以不用过度担心货币政策收紧,关键还是要通过改革来解决现有的结构性问题。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际上更多是在供给端发力,而不是在需求端发力。需求端的发展还是走老路,就是搞大水漫灌,现在跟以往比显然不一样了。今年为什么经济没有搞大刺激?是因为要保持经济的平稳,避免整个社会再继续加杠杆。比如过去碰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就是刺激房地产,但是这样简单重复拉动房地产的模式,最终会导致房价越来越高,导致我们经济的潜在风险会越来越大,所以现在更多的还是立足于完善结构补短板,促进对国外的依赖度下降,这是我们的政策导向。

那么带来的机会有哪些?首先是进口方面。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芯片的对外依赖度。今年外贸进出口增速全部下降,集成电路技术规模却逆势增长了13%。随着美国对中国在高新技术上的封锁,中国只能走进口替代的路,这方面就变成了新的发展机遇,供给会大量增加,投入也会增加。今后这几年创业板、科创版的融资规模会比较大,因为这些企业都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来增强对研发上面的投入。

其次,对外依赖度比较大的粮食、能源等各类资源,要扩大自主可控的能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同时,加大对农业的研发,提高单产效率。所以农业方面的服务也会增加,主要是要确保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资源安全。尤其是目前像新能源汽车、高分子新材料会对比较稀缺的金属有需求,对于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密切相关。

总之,从供给端来讲,主要是通过加强对技术的投入,对资源开发的投入,科技的融资、粮食的供应,尤其是农业以及育种细分,还有矿产能源这方面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基建投资。另外,从需求端出发,我们提倡新国货,树立民族品牌,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如此一来,能够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

(作者系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