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银行如何服务双循环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0-09-28 11:52:31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静文

从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5月底全国两会期间细化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到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将“逐步形成”改为“加快形成”,双循环战略在宏观政策框架中地位迅速提升,已经成为“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原则之一。

作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既是我国着眼解决中长期问题、做好打持久战准备的重大决策,也是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重塑我国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的发展路径、要素禀赋和环境约束等,预计双循环新格局下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十方面的趋势:

一是出口部门或将受到较大冲击。由于全球经济放缓,各国对于出口市场的竞争已逐渐加剧,从而导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回潮,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水”。而在外需出现明显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顺差规模将会进一步缩小,预计出口部门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出口转内销或进行产能转移将成为部分出口企业的现实选择。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将面临重组。疫情冲击之下,现有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过长、过细以及对个别国家过于依赖的弱点暴露无遗。主要国家已经开始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行重构,经济和效率因素一定程度上会让位于政治和安全考量。在中国生产的企业可能会将产能分散配置于中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但考虑到中国本土的生产效率与市场容量,预计难以形成持续化浪潮。

三是中国将会加强区域化布局。双循环并非走向闭关自守,而是选择通过向内发力,为高水平开放打开向外空间。预计中国将会继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加强同东亚经济体的合作和继续布局“一带一路”,为融入全球体系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从而优化外循环的国际分工路径。

四是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主力。消费是内循环能够形成闭环的关键所在,在内循环格局下,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会愈发凸显。预计未来政策将会加大收入分配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居民收入持续稳定提高,进一步激活居民消费活力。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消费担纲主力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将会趋缓,而经济增速也会相应下行。

五是中央政府将成为加杠杆主体。按BIS统计,截至2020年一季度,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57.2%,已接近世界平均的60.5%;企业部门杠杆率接近160%,已远高于世界平均的不到100%;政府部门杠杆率为58.2%,低于全球平均的81.9%。目前来看,只有政府部门还有加杠杆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继续加码的空间将会不断收窄,利率中枢将会保持在较低水平,而财政政策将会通过中央加杠杆的方式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六是都市圈将成为新的增长极。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必须充分挖掘战略纵深,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这意味着要素自由流动程度的上升和区域整合与发展速度的加快。由于基建投资效率不断下降,原有以基建带动的区域平均发展战略将会相应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求是》撰文,要求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预计都市圈与城市群将会成为新的增长极。

七是技术创新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双循环新格局下,核心技术是关键。疫情发生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竞争力将成为发展重心。预计国家将会持续加大对技术创新、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但在短期之内,预计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会出现下滑,从而拖累经济增速。

八是数字经济将获得更大动能。在统筹兼顾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利用数字经济促进消费、拉动投资,将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共识。在数字经济时代和双循环新格局的交汇点上,新基建有助于在内循环中加快供需双升级的步伐,巩固和拓展内外循环的多元纽带,有望成为畅通中国双循环的关键。

九是房住不炒定位将长期坚持。目前我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连创历史新高,虽然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其过快增长也蕴含着巨大风险。央行在2019年的《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已经做过测算,居民杠杆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会导致消费下滑0.3个百分点。双循环新格局下,预计房地产业将继续向民生产业回归,以降低其对消费的挤出和对金融资源的挤占。

十是监管将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容错率将会出现下降,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必须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预计决策层将会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作为重要导向,以宏观审慎管理为抓手,继续加强资金流向监管、金融乱象治理,避免金融风险积聚。

可以看出,经济双循环之下,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必然会受到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商业银行而言,必须主动适应战略调整,积极拓展新的发展机遇,谨慎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从而有针对性的呼应双循环、促进双循环、服务双循环,在这一过程中找准新的定位、新的发展重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紧跟城市群发展战略,抢抓重点区域机会。商业银行可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加快研判重大区域内部重点地区的发展前景,深入挖掘区域内的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发展机遇,充分把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互联互通机遇,以及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机遇。

二是顺应消费提质扩容,做强消费金融。双循环新格局下,消费将会成为经济增长主力。银行可以消费金融业务为突破口,不断加快零售转型步伐,充分挖掘客户需求,提升业务收入,增强客户黏性。

三是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优化信贷结构。双循环新格局下,国家将会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支点,加大“两新一重”领域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可在这些领域提前布局、深挖客户,避免竞争加剧带来的风险下沉和收益降低。

四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金融+科技”模式。双循环新格局下,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可引入科技、人工智能等人才,全力打造“金融+科技”业务模式,以金融科技驱动服务智能化,实现核心业务及服务全面线上化。

五是做好风险防范,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应重点关注房地产调控下房企面临的风险、出口受限后对外依赖较强企业的风险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后弱质型企业的风险,同时要做好资金监控,防止脱实向虚和金融乱象卷土重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效能。

(作者单位:民生银行研究院)

 


银行如何服务双循环新格局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9-28

□王静文

从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5月底全国两会期间细化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到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将“逐步形成”改为“加快形成”,双循环战略在宏观政策框架中地位迅速提升,已经成为“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原则之一。

作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既是我国着眼解决中长期问题、做好打持久战准备的重大决策,也是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重塑我国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的发展路径、要素禀赋和环境约束等,预计双循环新格局下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十方面的趋势:

一是出口部门或将受到较大冲击。由于全球经济放缓,各国对于出口市场的竞争已逐渐加剧,从而导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回潮,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水”。而在外需出现明显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顺差规模将会进一步缩小,预计出口部门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出口转内销或进行产能转移将成为部分出口企业的现实选择。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将面临重组。疫情冲击之下,现有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过长、过细以及对个别国家过于依赖的弱点暴露无遗。主要国家已经开始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行重构,经济和效率因素一定程度上会让位于政治和安全考量。在中国生产的企业可能会将产能分散配置于中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但考虑到中国本土的生产效率与市场容量,预计难以形成持续化浪潮。

三是中国将会加强区域化布局。双循环并非走向闭关自守,而是选择通过向内发力,为高水平开放打开向外空间。预计中国将会继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加强同东亚经济体的合作和继续布局“一带一路”,为融入全球体系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从而优化外循环的国际分工路径。

四是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主力。消费是内循环能够形成闭环的关键所在,在内循环格局下,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会愈发凸显。预计未来政策将会加大收入分配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居民收入持续稳定提高,进一步激活居民消费活力。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消费担纲主力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将会趋缓,而经济增速也会相应下行。

五是中央政府将成为加杠杆主体。按BIS统计,截至2020年一季度,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57.2%,已接近世界平均的60.5%;企业部门杠杆率接近160%,已远高于世界平均的不到100%;政府部门杠杆率为58.2%,低于全球平均的81.9%。目前来看,只有政府部门还有加杠杆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继续加码的空间将会不断收窄,利率中枢将会保持在较低水平,而财政政策将会通过中央加杠杆的方式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六是都市圈将成为新的增长极。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必须充分挖掘战略纵深,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这意味着要素自由流动程度的上升和区域整合与发展速度的加快。由于基建投资效率不断下降,原有以基建带动的区域平均发展战略将会相应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求是》撰文,要求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预计都市圈与城市群将会成为新的增长极。

七是技术创新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双循环新格局下,核心技术是关键。疫情发生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竞争力将成为发展重心。预计国家将会持续加大对技术创新、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但在短期之内,预计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会出现下滑,从而拖累经济增速。

八是数字经济将获得更大动能。在统筹兼顾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利用数字经济促进消费、拉动投资,将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共识。在数字经济时代和双循环新格局的交汇点上,新基建有助于在内循环中加快供需双升级的步伐,巩固和拓展内外循环的多元纽带,有望成为畅通中国双循环的关键。

九是房住不炒定位将长期坚持。目前我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连创历史新高,虽然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其过快增长也蕴含着巨大风险。央行在2019年的《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已经做过测算,居民杠杆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会导致消费下滑0.3个百分点。双循环新格局下,预计房地产业将继续向民生产业回归,以降低其对消费的挤出和对金融资源的挤占。

十是监管将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容错率将会出现下降,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必须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预计决策层将会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作为重要导向,以宏观审慎管理为抓手,继续加强资金流向监管、金融乱象治理,避免金融风险积聚。

可以看出,经济双循环之下,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必然会受到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商业银行而言,必须主动适应战略调整,积极拓展新的发展机遇,谨慎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从而有针对性的呼应双循环、促进双循环、服务双循环,在这一过程中找准新的定位、新的发展重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紧跟城市群发展战略,抢抓重点区域机会。商业银行可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加快研判重大区域内部重点地区的发展前景,深入挖掘区域内的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发展机遇,充分把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互联互通机遇,以及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机遇。

二是顺应消费提质扩容,做强消费金融。双循环新格局下,消费将会成为经济增长主力。银行可以消费金融业务为突破口,不断加快零售转型步伐,充分挖掘客户需求,提升业务收入,增强客户黏性。

三是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优化信贷结构。双循环新格局下,国家将会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支点,加大“两新一重”领域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可在这些领域提前布局、深挖客户,避免竞争加剧带来的风险下沉和收益降低。

四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金融+科技”模式。双循环新格局下,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可引入科技、人工智能等人才,全力打造“金融+科技”业务模式,以金融科技驱动服务智能化,实现核心业务及服务全面线上化。

五是做好风险防范,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应重点关注房地产调控下房企面临的风险、出口受限后对外依赖较强企业的风险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后弱质型企业的风险,同时要做好资金监控,防止脱实向虚和金融乱象卷土重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效能。

(作者单位:民生银行研究院)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