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开放银行革命势不可挡

发布时间:2020-10-19 09:16:35    作者:赵辉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赵辉

手机金融服务商,Movenbank创始人Brett King在《Bank 4.0》书中预告,银行将被重新定义,未来的金融服务势必无所不在,但不一定会在银行里。

开放银行成为世界潮流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一个入口,多种服务”的需求开始成为主流趋势。银行业已经与各个产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银行的服务也开始跳出银行本身,通过与出行、购物、旅游、阅读等各个行业生态的合作,进入到人们的消费、行为等生活场景,以及企业的贸易、结算等商业场景。

在此趋势下,开放银行应运而生。开放银行代表了一种平台化的商业模式。在此模式下,银行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中掌握用户资源的合作伙伴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或其他业务功能,触及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各类终端用户,为其提供无所不在、体验一流的金融服务。

波士顿咨询指出,开放银行具备以下核心特点: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生态场景为触点、以API/SDK为手段,以服务碎片化、数据商业化为特征,以体系化转型为方法。

随着互联网生态兴起,银行竞争的加剧,银行开始将开放银行作为嵌入客户互联网生态圈,进一步触达和服务海量客户的途径。开放式银行正成为一股世界潮流。

自2016年以来,在监管助力、科技赋能的双重驱动下,英美涌现出多家银行积极拓展开放银行业务。包括欧洲的西班牙对外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美国运通等金融机构,均上线开放平台,对外开放上百个API。传统银行业正通过开放银行和数字化转型实现其现代化改造,以实现其吸引和留住客户并保持竞争力的目的。

例如2016年11月,花旗银行在全球推出Citi开发者中心,开放出包括用户账户、授权、转账、信用卡、花旗点数等7大类API。开发者既能方便快捷,搭积木般用花旗银行的API模块“拼凑”出想要的金融应用程序,还能使用花旗银行海量的数据。

开放银行的中国实践

在中国过也是如此。浦发银行行长潘卫东指出,在数字化变革时代,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经营逻辑和增长模式已经触及“玻璃天花板”,国内银行业积极探索创新转型发展之路,寻找“第二曲线”,而开放银行恰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拥抱开放银行成为银行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中国银行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开放平台的概念,并在2013年上线了相关产品,开放了1600多个接口,涉及跨国金融、代收代付、移动支付,以及地图服务、网点查询、汇率牌价等服务。中银开放平台整合了银行各类金融业务接口,打造一个金融服务的应用接入平台,为广大开发者打开了开发各类金融服务应用的大门。通过中银开放平台面向广大公众开发者的各类应用,将银行、开发者、用户汇聚在一起,建立互利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圈”。

2018年7月12日,浦发银行在北京正式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据浦发银行一位高管介绍,通过这个API平台,浦发银行将突破传统物理网点、手机APP的局限,开放产品和服务,嵌入到各个合作伙伴的平台上。银行与生态圈伙伴,结合双方的优势资源,进行产品和服务快速创新,形成金融+教育、金融+医疗、金融+制造业、金融+社交等各种跨界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和个人各类金融需求。目前,浦发银行已与中国银联、京东金融等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对于这种趋势,潘卫东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API里可以有青菜、萝卜、西红柿等等,客户按照自己需要,可以单点,也可以搭配,而浦发银行就像一个大厨,创造无限组合,匹配无穷需求。

自2015年光大阳光银行APP正式上线以来,光大银行打造开放银行服务架构。目前,该行对外提供API接口已超过700个,同时提供SDK、H5、小程序等多种接入模式及“渠道客户端+公司管理台”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已向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交通运输、地产、电力、教育等10余个行业超过1700家合作公司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生活+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针对开放银行的建设,波士顿咨询认为应秉持以下原则和思路:坚持协作、共享、共建的理念,寻求多方共赢,产生聚合效应;重点从需求端(合作方场景)而非供给端(银行既有产品和服务)入手,充分洞悉行业和客户;审慎开放,严控风险,平衡效率和安全;打造适配创新的敏捷型组织,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

在开放式银行的潮流下,未来银行的服务形态,会“无处不在、无微不至”。一位业内资深观察者指出。

来源:波士顿咨询


开放银行革命势不可挡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0-19

□记者 赵辉

手机金融服务商,Movenbank创始人Brett King在《Bank 4.0》书中预告,银行将被重新定义,未来的金融服务势必无所不在,但不一定会在银行里。

开放银行成为世界潮流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一个入口,多种服务”的需求开始成为主流趋势。银行业已经与各个产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银行的服务也开始跳出银行本身,通过与出行、购物、旅游、阅读等各个行业生态的合作,进入到人们的消费、行为等生活场景,以及企业的贸易、结算等商业场景。

在此趋势下,开放银行应运而生。开放银行代表了一种平台化的商业模式。在此模式下,银行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中掌握用户资源的合作伙伴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或其他业务功能,触及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各类终端用户,为其提供无所不在、体验一流的金融服务。

波士顿咨询指出,开放银行具备以下核心特点: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生态场景为触点、以API/SDK为手段,以服务碎片化、数据商业化为特征,以体系化转型为方法。

随着互联网生态兴起,银行竞争的加剧,银行开始将开放银行作为嵌入客户互联网生态圈,进一步触达和服务海量客户的途径。开放式银行正成为一股世界潮流。

自2016年以来,在监管助力、科技赋能的双重驱动下,英美涌现出多家银行积极拓展开放银行业务。包括欧洲的西班牙对外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美国运通等金融机构,均上线开放平台,对外开放上百个API。传统银行业正通过开放银行和数字化转型实现其现代化改造,以实现其吸引和留住客户并保持竞争力的目的。

例如2016年11月,花旗银行在全球推出Citi开发者中心,开放出包括用户账户、授权、转账、信用卡、花旗点数等7大类API。开发者既能方便快捷,搭积木般用花旗银行的API模块“拼凑”出想要的金融应用程序,还能使用花旗银行海量的数据。

开放银行的中国实践

在中国过也是如此。浦发银行行长潘卫东指出,在数字化变革时代,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经营逻辑和增长模式已经触及“玻璃天花板”,国内银行业积极探索创新转型发展之路,寻找“第二曲线”,而开放银行恰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拥抱开放银行成为银行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中国银行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开放平台的概念,并在2013年上线了相关产品,开放了1600多个接口,涉及跨国金融、代收代付、移动支付,以及地图服务、网点查询、汇率牌价等服务。中银开放平台整合了银行各类金融业务接口,打造一个金融服务的应用接入平台,为广大开发者打开了开发各类金融服务应用的大门。通过中银开放平台面向广大公众开发者的各类应用,将银行、开发者、用户汇聚在一起,建立互利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圈”。

2018年7月12日,浦发银行在北京正式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据浦发银行一位高管介绍,通过这个API平台,浦发银行将突破传统物理网点、手机APP的局限,开放产品和服务,嵌入到各个合作伙伴的平台上。银行与生态圈伙伴,结合双方的优势资源,进行产品和服务快速创新,形成金融+教育、金融+医疗、金融+制造业、金融+社交等各种跨界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和个人各类金融需求。目前,浦发银行已与中国银联、京东金融等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对于这种趋势,潘卫东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API里可以有青菜、萝卜、西红柿等等,客户按照自己需要,可以单点,也可以搭配,而浦发银行就像一个大厨,创造无限组合,匹配无穷需求。

自2015年光大阳光银行APP正式上线以来,光大银行打造开放银行服务架构。目前,该行对外提供API接口已超过700个,同时提供SDK、H5、小程序等多种接入模式及“渠道客户端+公司管理台”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已向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交通运输、地产、电力、教育等10余个行业超过1700家合作公司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生活+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针对开放银行的建设,波士顿咨询认为应秉持以下原则和思路:坚持协作、共享、共建的理念,寻求多方共赢,产生聚合效应;重点从需求端(合作方场景)而非供给端(银行既有产品和服务)入手,充分洞悉行业和客户;审慎开放,严控风险,平衡效率和安全;打造适配创新的敏捷型组织,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

在开放式银行的潮流下,未来银行的服务形态,会“无处不在、无微不至”。一位业内资深观察者指出。

来源:波士顿咨询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