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袁临江:重塑保险发展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0-10-26 09:35:27    作者:袁临江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编者按: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10月21日举行的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重塑金融发展新优势,要全面增强金融的普惠性,更好地发挥金融在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收入分配和增进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讲话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对此,《中国银行保险报》特约多名金融行业高管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袁临江

近日,郭树清主席发表讲话,笔者结合保险和再保险改革创新发展实际,谈三点思考。

一、加快产品创新,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保险大国和全球保费增长贡献最大国家,但保险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保险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必须以产品创新为抓手,加快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进一步发挥保险在健康养老领域的保障功能。近年来保障型产品的典型代表——健康险高速增长,保费收入在保险业原保费收入占比从2011年的4.8%提升至2019年的16.6%,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健康险赔付支出增速更是超过保费增速,切实发挥了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功能。反映保障型产品创新发展的寿险再保险保障类业务保费,近几年更是保持年均40%以上增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新增投保人数、保险咨询数量都大幅提升,表明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和对保险的信赖程度进一步上升。目前养老、护理领域的保险产品开发正在加快推进,需要借鉴国际市场经验,加快形成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保险产品体系。

二是进一步发挥保险在防灾救灾、绿色能源领域的保障功能。近年来保险业全面参与国家灾害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在十余个省地市开展针对自然灾害的巨灾保险试点项目。截至2020年3月底,已经累计为1079.07万户次居民提供4422.28亿元的地震巨灾风险保障。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集团”)开发的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地震巨灾模型已经在十余家保险企业投入使用,针对洪水、台风等多灾因的巨灾模型也正在加紧开发。中国核保险共同体今年9月4日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提供全面保险保障,有力推动核能这一“国家名片”的发展。保险业需要加快相关领域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抓准需求痛点,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全面提高相关领域的保险保障覆盖面和渗透率。

三是逐步扩大保险在社会新兴风险领域的保障范围。当前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网络安全、国际政治等领域的潜在风险和损失广受瞩目。国内保险业在营业中断风险、政治风险、网络安全等众多产品领域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产品覆盖范围较窄,承保规模非常有限,对相关风险的保障效能还未得到发挥。保险业需要进一步通过借鉴海外经验、再保直保联合开发产品、组成保险共同体等多种方式,加快推出各类细分性、特殊风险保险产品,加大风险保障范围。

二、强化内外联动,推进保险业双向开放

我国保险业总体仍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加强内外联动、加快双向开放,善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全球竞争力。

一是“引进来”取得成效。截至2019年10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已设立59家外资保险机构。今年前5个月,外资寿险公司保费增速为7.67%,高出中资寿险公司2.8个百分点;外资财险公司保费增速为35.68%,大幅领先于中资财险公司的6.29%。外资保险公司无论是在创新机制、数据经验还是产品服务方面,都对中国保险业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走出去”步伐稳健。据统计,12家中资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了38家保险类营业机构。到今年,这一数据还在增长。开展境外投资的保险机构更是多达50多家。尽管如此,保险业“走出去”步伐不仅落后于实体经济需求,还明显落后于银行业;未来必须紧跟国家战略,在监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下,进一步推进海外布局,加强与国外同业建立合作网络,扩大海外本地服务能力,为中国海外利益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

三是再保险是双向开放的先行军。再保险是目前我国金融业唯一全面开放的领域,根据中国再保险登记系统的信息,在国内开展业务的境外再保险公司已经超过500家。作为行业风向标的财产再保险领域,外资再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通过双向开放,丰富了国内市场供给,实现了中国风险的全球分散,保障了保险行业的创新转型。中再集团作为国内再保险行业的国家队、主力军,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保险公司之一;2018年成功收购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国桥社保险集团全部股权;目前在1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再保险业务机构,境外业务占比超过13%,境外再保险人才已占集团再保险人才的一半。在新发展格局下,再保险需要进一步发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连通器作用,全面助力国内保险市场创新转型、更好保障中国海外利益,推动实现风险全球分散。

三、加强科技驱动,全面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业核心发展驱动力,正在全面重构金融生态。保险作为金融重要组成部分,底层逻辑是大数法则,业务场景更为复杂多样,科技的作用和影响更为深远,保险企业必须加快布局、有效应对。

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根据凯捷管理咨询公司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30%的人更愿意从运营效率更高的大型科技公司购买保险产品,而不是从保险公司。保险企业必须坚定拥抱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打造数据智能和风控智能两大核心能力,管理加快在线化、业务全面数字化、运营逐步智能化,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提供更加简便、高效、优质的产品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

二是加快商业模式升级。从全球资本市场看,互联网科技公司与金融企业的估值差距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商业模式的开放性程度不同。保险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必须学习互联网科技公司经验,经营理念从以产品为中心的规模导向加快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解决社会痛点的生态导向,商业模式从低频单向交易模式加快转变为高频互动平台模式;围绕主业和核心用户逐步构建平台生态圈,整合协同上下游及关联产业资源,尽可能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多种需求。

三是加强再保险科技创新。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是保险业数据枢纽,在保险行业创新产品设计、产品定价、条款设计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当前全球再保险行业都在全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服务效率和效能。中再集团将“科技化”作为战略支点,开发推出全球首个保险区块链核心业务系统——中国核共体“核星”业务管理平台,正在持续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综上,我国保险业正处在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升级的发展阶段,普惠性有待提升、双向开放的质效有待加强、业态还需优化,更应将产品创新、内外联动和科技驱动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切实解决社会痛点,全面提升全球竞争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袁临江:重塑保险发展新优势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0-26

编者按: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10月21日举行的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重塑金融发展新优势,要全面增强金融的普惠性,更好地发挥金融在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收入分配和增进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讲话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对此,《中国银行保险报》特约多名金融行业高管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袁临江

近日,郭树清主席发表讲话,笔者结合保险和再保险改革创新发展实际,谈三点思考。

一、加快产品创新,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保险大国和全球保费增长贡献最大国家,但保险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保险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必须以产品创新为抓手,加快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进一步发挥保险在健康养老领域的保障功能。近年来保障型产品的典型代表——健康险高速增长,保费收入在保险业原保费收入占比从2011年的4.8%提升至2019年的16.6%,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健康险赔付支出增速更是超过保费增速,切实发挥了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功能。反映保障型产品创新发展的寿险再保险保障类业务保费,近几年更是保持年均40%以上增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新增投保人数、保险咨询数量都大幅提升,表明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和对保险的信赖程度进一步上升。目前养老、护理领域的保险产品开发正在加快推进,需要借鉴国际市场经验,加快形成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保险产品体系。

二是进一步发挥保险在防灾救灾、绿色能源领域的保障功能。近年来保险业全面参与国家灾害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在十余个省地市开展针对自然灾害的巨灾保险试点项目。截至2020年3月底,已经累计为1079.07万户次居民提供4422.28亿元的地震巨灾风险保障。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集团”)开发的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地震巨灾模型已经在十余家保险企业投入使用,针对洪水、台风等多灾因的巨灾模型也正在加紧开发。中国核保险共同体今年9月4日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提供全面保险保障,有力推动核能这一“国家名片”的发展。保险业需要加快相关领域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抓准需求痛点,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全面提高相关领域的保险保障覆盖面和渗透率。

三是逐步扩大保险在社会新兴风险领域的保障范围。当前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网络安全、国际政治等领域的潜在风险和损失广受瞩目。国内保险业在营业中断风险、政治风险、网络安全等众多产品领域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产品覆盖范围较窄,承保规模非常有限,对相关风险的保障效能还未得到发挥。保险业需要进一步通过借鉴海外经验、再保直保联合开发产品、组成保险共同体等多种方式,加快推出各类细分性、特殊风险保险产品,加大风险保障范围。

二、强化内外联动,推进保险业双向开放

我国保险业总体仍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加强内外联动、加快双向开放,善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全球竞争力。

一是“引进来”取得成效。截至2019年10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已设立59家外资保险机构。今年前5个月,外资寿险公司保费增速为7.67%,高出中资寿险公司2.8个百分点;外资财险公司保费增速为35.68%,大幅领先于中资财险公司的6.29%。外资保险公司无论是在创新机制、数据经验还是产品服务方面,都对中国保险业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走出去”步伐稳健。据统计,12家中资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了38家保险类营业机构。到今年,这一数据还在增长。开展境外投资的保险机构更是多达50多家。尽管如此,保险业“走出去”步伐不仅落后于实体经济需求,还明显落后于银行业;未来必须紧跟国家战略,在监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下,进一步推进海外布局,加强与国外同业建立合作网络,扩大海外本地服务能力,为中国海外利益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

三是再保险是双向开放的先行军。再保险是目前我国金融业唯一全面开放的领域,根据中国再保险登记系统的信息,在国内开展业务的境外再保险公司已经超过500家。作为行业风向标的财产再保险领域,外资再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通过双向开放,丰富了国内市场供给,实现了中国风险的全球分散,保障了保险行业的创新转型。中再集团作为国内再保险行业的国家队、主力军,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保险公司之一;2018年成功收购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国桥社保险集团全部股权;目前在1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再保险业务机构,境外业务占比超过13%,境外再保险人才已占集团再保险人才的一半。在新发展格局下,再保险需要进一步发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连通器作用,全面助力国内保险市场创新转型、更好保障中国海外利益,推动实现风险全球分散。

三、加强科技驱动,全面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业核心发展驱动力,正在全面重构金融生态。保险作为金融重要组成部分,底层逻辑是大数法则,业务场景更为复杂多样,科技的作用和影响更为深远,保险企业必须加快布局、有效应对。

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根据凯捷管理咨询公司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30%的人更愿意从运营效率更高的大型科技公司购买保险产品,而不是从保险公司。保险企业必须坚定拥抱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打造数据智能和风控智能两大核心能力,管理加快在线化、业务全面数字化、运营逐步智能化,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提供更加简便、高效、优质的产品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

二是加快商业模式升级。从全球资本市场看,互联网科技公司与金融企业的估值差距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商业模式的开放性程度不同。保险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必须学习互联网科技公司经验,经营理念从以产品为中心的规模导向加快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解决社会痛点的生态导向,商业模式从低频单向交易模式加快转变为高频互动平台模式;围绕主业和核心用户逐步构建平台生态圈,整合协同上下游及关联产业资源,尽可能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多种需求。

三是加强再保险科技创新。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是保险业数据枢纽,在保险行业创新产品设计、产品定价、条款设计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当前全球再保险行业都在全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服务效率和效能。中再集团将“科技化”作为战略支点,开发推出全球首个保险区块链核心业务系统——中国核共体“核星”业务管理平台,正在持续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综上,我国保险业正处在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升级的发展阶段,普惠性有待提升、双向开放的质效有待加强、业态还需优化,更应将产品创新、内外联动和科技驱动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切实解决社会痛点,全面提升全球竞争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