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谷伟:走向“保险+科技”的生态共荣

发布时间:2020-11-04 09:11:01    作者:谷伟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随着保险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日益深入,保险科技的快速发展,保险业正进入到科技驱动转型时代。那么险企如何把握这个时代,用科技和生态的力量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

□谷伟

审势:保险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变得更加迫切

(一)寿险: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负债经营难度增加及两端合理匹配成为寿险竞争力的关键

资产端的收益率持续走低,对到期资产再配置和新资产配置产生压力,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对负债端经营能力产生挤压。

在负债端,寿险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将变得更加迫切,如何实现利差、费差、死差的平衡,通过科技手段强化核保和风险选择、控制渠道费用,将成为寿险竞争力强弱的关键。

为降低负债端销售运营成本,产品创新和销售体制改革将成为寿险公司的主要矛盾。

(二)健康险将从“短险+中险”向“长险+健康管理服务”方向加速转变

当前,商业健康险对人们健康医疗支出的覆盖不足2%。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缺口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带来了商业健康险国民意识的提高和一些重疾险、健康险产品的快速发展。以百万医疗、惠民保为主的互联网保险产品,适应了客户决策快、价格低的特性。这一阶段,短险的发展明显快于中长险产品。

随着监管政策的调整、国民健康险意识的不断成熟,健康险产品将从短险向中长期保险产品过渡,从单一险种产品向多险种产品过渡,从依托互联网完成产品销售的模式向线上产品销售与线下健康管理服务并重的模式转变,从无数据的普惠保险向有数据的精准产品匹配转化,“保险支付+健康服务”的商业模式最有希望在健康险领域首先落地。现在,有流量入口和有创新产品的公司会实现保费规模的快速发展。未来,有数据、有服务、有风控能力的产品创新公司,会实现有效益的高质量发展。

(三)财险:车险综合改革驱动的财产险行业综合变革将成为一段时间财产险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车险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专业化、差异化和服务化的保险企业将更有可能在车险综合改革中取得竞争优势。

车险市场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不确定性,将会驱动非车险的快速增长,“保险+科技+服务”的商业模式不断走向深入。

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车险和非车险、政策性业务和非政策性业务融合发展将成为财产险公司竞争的关键。

明势:保险科技是解决问题工具箱中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一)保险科技是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取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根据知名咨询机构的报告,后疫情时代,保险业将会面临客户行为加速线上化、产品形态更具创新性、运营模式全面数字化三大挑战。保险企业将从简单的保险产品销售向为家庭提供财富管理、风险管理服务与保险产品销售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服务延伸创造价值,作风险减量管理者和高品质服务提供者。商业模式的变革驱动了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方式的深刻变革,未来更多的保险销售和服务将在线上完成,而率先树立科技壁垒,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公司将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

(二)从金融科技发展机会看,保险科技是最多的、最有活力的赛道之一

根据韦莱韬悦的统计,在疫情导致2020年头几个月投融资节奏放缓之后,保险科技融资在第二季度实现反弹。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全球保险科技公司筹集了15.6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增长了71%。

在投资轮次上,受一级市场投资环境影响,种子轮和A轮融资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仅占交易量的42%,但C轮融资占比从上一季度的6%上升至11%,保险科技赛道活跃度和成熟企业数量不断提升。

(三)从销售、投保、精算、理赔、服务、投资各领域,保险公司还有很多难点、痛点,保险科技公司大有可为

我们可以看到,在保险价值链上,应用保险科技解决痛点和难点的节点和场景有很多,保险企业、科技企业都不可能一家独大,包揽所有应用场景,“保险+科技”的融合大有可为。

(四)从客户价值创造看,保险业产品和服务及运营方式还有许多不足,保险科技会从两端进行创新

一端是前述保险价值链全链条科技赋能,即To B。

一端是以客户为中心方向演进。以家庭财富管理账户下的保险账户为方向,从 To C 向 To F 的综合解决方案过渡,即走向一个家庭账户下、科技支撑下的产、寿、健及综合保险服务提供。

取势:“保险+科技”的生态共荣

(一)保险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逻辑决定了保险产业链上的公司是朋友不是对手

生态各参与方不应该再想要做生态的控制者和价值的终点,而应该做客户价值的创造者。唯有秉承利他的理念,将自身的价值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生态延伸、向数据、科技和场景延伸,才能实现自身和生态的共荣。未来由选择而塑造,“我们守护什么就成为什么”。

(二)自主创新+融合创新的开放式创新应该成为保险公司创新的关键路径选择

“内部自主创新+外部融合创新”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应该成为保险公司创新的关键路径选择。一方面,在数据壁垒高、涉及保险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和科技能力建设的领域,采取自主创新的模式,夯实“第一曲线”;另一方面,打造外部协同创新的孵化加速平台和POC验证平台,发挥投资和孵化加速对于新技术、新模式的雷达和探测器的作用,挖掘内外部创新项目,打造价值增长的第二曲线。

(三)创新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以保险供给侧改革为核心,走“保险+科技+服务”的商业模式之路

保险科技带来了保险产品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的巨大变革。如何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最好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风险解决和保障方案,依然是传统保险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保险科技价值创造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数据和科技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普惠保险,使客户受益,使保险产品易获得的同时,实现对客户的公平定价(高风险客户价格相对高,低风险客户价格相对低)。

同时,“以客户为中心”是从产品端到服务端的综合变革,需要经营理念、产品设计、营销策略、服务策略和组织文化的综合施策。目前,行业中有产品没客户或是有客户无产品、无服务的情况依然存在,过度供给、盲目供给和供给不足依然是保险业供给侧改革和保险科技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通过建立保险企业和科创企业间的开放平台,提高保险行业数商,各得其所,才能和谐共荣

近年来,很多权威咨询机构都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数商”(DigitalIQ),用来衡量企业迎接数字化能力和数字化变革的准备程度。

在影响企业数商的十大关键要素中,管理层对数字化的接受程度、创新战略与业务的协同程度以及与外部合作吸收借鉴外部经验的程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要素。因此,在保险企业和科技企业之间,构建一个开放、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业务对接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平台通过业务合作、孵化加速和投资链接等方式,为保险企业和科创企业搭建供给与需求匹配的桥梁,构建保险与科技的连接器、翻译器和验证器。通过既与传统企业文化相适应、同时又符合互联网企业特点的独特运营管理模式,使科技创新更好地在保险企业内部链接、落地、验证,为保险企业和科技企业打造创新的沃土,提高保险行业数商,各得其所,生态共荣。

“风会熄灭蜡烛,却也能使火越烧越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我们共享的生态的未来。作为中国人保的综合创新基地,人保金服和旗下公司将继续奉行开放式创新理念,全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做所有保险科技创业者的朋友,为生态共荣做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系人保金服总裁)


谷伟:走向“保险+科技”的生态共荣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1-04

随着保险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日益深入,保险科技的快速发展,保险业正进入到科技驱动转型时代。那么险企如何把握这个时代,用科技和生态的力量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

□谷伟

审势:保险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变得更加迫切

(一)寿险: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负债经营难度增加及两端合理匹配成为寿险竞争力的关键

资产端的收益率持续走低,对到期资产再配置和新资产配置产生压力,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对负债端经营能力产生挤压。

在负债端,寿险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将变得更加迫切,如何实现利差、费差、死差的平衡,通过科技手段强化核保和风险选择、控制渠道费用,将成为寿险竞争力强弱的关键。

为降低负债端销售运营成本,产品创新和销售体制改革将成为寿险公司的主要矛盾。

(二)健康险将从“短险+中险”向“长险+健康管理服务”方向加速转变

当前,商业健康险对人们健康医疗支出的覆盖不足2%。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缺口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带来了商业健康险国民意识的提高和一些重疾险、健康险产品的快速发展。以百万医疗、惠民保为主的互联网保险产品,适应了客户决策快、价格低的特性。这一阶段,短险的发展明显快于中长险产品。

随着监管政策的调整、国民健康险意识的不断成熟,健康险产品将从短险向中长期保险产品过渡,从单一险种产品向多险种产品过渡,从依托互联网完成产品销售的模式向线上产品销售与线下健康管理服务并重的模式转变,从无数据的普惠保险向有数据的精准产品匹配转化,“保险支付+健康服务”的商业模式最有希望在健康险领域首先落地。现在,有流量入口和有创新产品的公司会实现保费规模的快速发展。未来,有数据、有服务、有风控能力的产品创新公司,会实现有效益的高质量发展。

(三)财险:车险综合改革驱动的财产险行业综合变革将成为一段时间财产险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车险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专业化、差异化和服务化的保险企业将更有可能在车险综合改革中取得竞争优势。

车险市场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不确定性,将会驱动非车险的快速增长,“保险+科技+服务”的商业模式不断走向深入。

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车险和非车险、政策性业务和非政策性业务融合发展将成为财产险公司竞争的关键。

明势:保险科技是解决问题工具箱中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一)保险科技是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取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根据知名咨询机构的报告,后疫情时代,保险业将会面临客户行为加速线上化、产品形态更具创新性、运营模式全面数字化三大挑战。保险企业将从简单的保险产品销售向为家庭提供财富管理、风险管理服务与保险产品销售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服务延伸创造价值,作风险减量管理者和高品质服务提供者。商业模式的变革驱动了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方式的深刻变革,未来更多的保险销售和服务将在线上完成,而率先树立科技壁垒,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公司将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

(二)从金融科技发展机会看,保险科技是最多的、最有活力的赛道之一

根据韦莱韬悦的统计,在疫情导致2020年头几个月投融资节奏放缓之后,保险科技融资在第二季度实现反弹。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全球保险科技公司筹集了15.6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增长了71%。

在投资轮次上,受一级市场投资环境影响,种子轮和A轮融资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仅占交易量的42%,但C轮融资占比从上一季度的6%上升至11%,保险科技赛道活跃度和成熟企业数量不断提升。

(三)从销售、投保、精算、理赔、服务、投资各领域,保险公司还有很多难点、痛点,保险科技公司大有可为

我们可以看到,在保险价值链上,应用保险科技解决痛点和难点的节点和场景有很多,保险企业、科技企业都不可能一家独大,包揽所有应用场景,“保险+科技”的融合大有可为。

(四)从客户价值创造看,保险业产品和服务及运营方式还有许多不足,保险科技会从两端进行创新

一端是前述保险价值链全链条科技赋能,即To B。

一端是以客户为中心方向演进。以家庭财富管理账户下的保险账户为方向,从 To C 向 To F 的综合解决方案过渡,即走向一个家庭账户下、科技支撑下的产、寿、健及综合保险服务提供。

取势:“保险+科技”的生态共荣

(一)保险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逻辑决定了保险产业链上的公司是朋友不是对手

生态各参与方不应该再想要做生态的控制者和价值的终点,而应该做客户价值的创造者。唯有秉承利他的理念,将自身的价值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生态延伸、向数据、科技和场景延伸,才能实现自身和生态的共荣。未来由选择而塑造,“我们守护什么就成为什么”。

(二)自主创新+融合创新的开放式创新应该成为保险公司创新的关键路径选择

“内部自主创新+外部融合创新”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应该成为保险公司创新的关键路径选择。一方面,在数据壁垒高、涉及保险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和科技能力建设的领域,采取自主创新的模式,夯实“第一曲线”;另一方面,打造外部协同创新的孵化加速平台和POC验证平台,发挥投资和孵化加速对于新技术、新模式的雷达和探测器的作用,挖掘内外部创新项目,打造价值增长的第二曲线。

(三)创新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以保险供给侧改革为核心,走“保险+科技+服务”的商业模式之路

保险科技带来了保险产品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的巨大变革。如何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最好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风险解决和保障方案,依然是传统保险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保险科技价值创造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数据和科技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普惠保险,使客户受益,使保险产品易获得的同时,实现对客户的公平定价(高风险客户价格相对高,低风险客户价格相对低)。

同时,“以客户为中心”是从产品端到服务端的综合变革,需要经营理念、产品设计、营销策略、服务策略和组织文化的综合施策。目前,行业中有产品没客户或是有客户无产品、无服务的情况依然存在,过度供给、盲目供给和供给不足依然是保险业供给侧改革和保险科技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通过建立保险企业和科创企业间的开放平台,提高保险行业数商,各得其所,才能和谐共荣

近年来,很多权威咨询机构都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数商”(DigitalIQ),用来衡量企业迎接数字化能力和数字化变革的准备程度。

在影响企业数商的十大关键要素中,管理层对数字化的接受程度、创新战略与业务的协同程度以及与外部合作吸收借鉴外部经验的程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要素。因此,在保险企业和科技企业之间,构建一个开放、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业务对接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平台通过业务合作、孵化加速和投资链接等方式,为保险企业和科创企业搭建供给与需求匹配的桥梁,构建保险与科技的连接器、翻译器和验证器。通过既与传统企业文化相适应、同时又符合互联网企业特点的独特运营管理模式,使科技创新更好地在保险企业内部链接、落地、验证,为保险企业和科技企业打造创新的沃土,提高保险行业数商,各得其所,生态共荣。

“风会熄灭蜡烛,却也能使火越烧越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我们共享的生态的未来。作为中国人保的综合创新基地,人保金服和旗下公司将继续奉行开放式创新理念,全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做所有保险科技创业者的朋友,为生态共荣做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系人保金服总裁)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