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陈秉正:退休前需具备一种素养

发布时间:2020-11-16 08:47:19    作者:陈秉正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陈秉正

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是指个体能够高效合理管理和处理其拥有的金融资产及金融事务的知识和能力,体现了个体在相关金融领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国际上通常根据一个人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来衡量其金融素养:

问题1.假如您的储蓄账户中存有100元,储蓄利率为每年2%,若您将这笔钱放在账户中不做变动,您认为5年后您的账户中将有多少钱?回答:A.多于102元;B.正好102元;C.少于102元;D.不知道;E.拒绝回答。

问题2.假如您的储蓄账户年利率为1%,年通货膨胀率为2%。1年后您在账户中将拥有多少储蓄可用于消费?回答:A.比今天的储蓄多;B.与今天的储蓄相等;C.比今天的储蓄少;D.不知道;E.拒绝回答。

问题3.您认为以下的表述是否正确?“购买一个单一公司的股票往往比购买一个股票共同基金提供更加安全的回报”。回答:A.这个表述是正确的;B.这个表述是错误的;C.不知道;D.拒绝回答。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的积极推进,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及其对个人退休财务准备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自2018年以来连续3年对2000个中国居民家庭的退休准备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问卷中植入了上述三个问题,结果发现: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整体水平并不如人意,而且存在较明显的过度自信现象。

居民金融素养有待提高,主观上存在过度自信

从2020年的调查结果看,我国居民在存款利率(问题1)和通货膨胀(问题2)认知方面的金融素养相对较高,回答正确率分别为73%和55%,而关于风险分散问题(问题3)的正确率只有36%,且三个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的受访者只有20%,在同期参加调查的15个国家中排名第14位,说明我国居民的整体金融素养水平仍有待提高。

在客观金融素养水平不高的同时,却存在主观上过度自信的现象。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询问了受访者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的估计,在给出了估计的1310位受访者中,仅有3人认为自己回答的都不正确,而实际是143人;估计自己只回答正确一个问题的有275人,实际是357人;认为自己回答正确两个问题的有671人,而实际只有457人;认为回答全部正确的有361人,实际是353人。整体而言,受访者对正确回答题目数量的估计要高于实际情况,近80%的人认为自己至少回答正确了两个问题,而实际上只有61.8%的人,说明我国居民总体上存在对自身金融素养水平过于自信的现象。

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大的人比年轻人更容易过度自信;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过度自信;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过度自信;已退休的人比未退休的人更容易过度自信;客观金融素养水平越高的人,对自身金融素养水平的主观估计更准确,过度自信程度也更低。

金融素养的提升有利于退休准备的完善

构成居民退休准备充分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受到个人金融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的“财务规划认知水平”和“财务问题理解能力”,以及受个人金融素养水平间接影响的“退休计划完善度”“退休储蓄充分度”等。笔者研究发现,金融素养越高的人在退休准备方面也更加充分,主观金融素养水平对退休准备充分度的各构成要素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客观金融素养仅在财务规划认知水平和财务问题理解能力等与金融素养直接相关要素上具有正向影响,但对于退休计划完善度和退休储蓄充分度等间接相关要素上则具有负向影响,这就说明人们更多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退休计划的制订和退休储蓄投资的实施。因此,金融素养的客观水平和主观认知均会反映在个人的退休准备过程中。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居民在为养老进行财务准备时,主要还是采取银行储蓄的方式。高储蓄率无疑保证了资产的安全和稳定,但也面临着财富缩水的风险,应当将储蓄率维持在合理水平上。在笔者的另一项调研中发现,个人金融素养与储蓄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储蓄率在10%-24%之间的个人金融素养水平最高(2018年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为44.9%),说明金融素养水平高的个人在储蓄决策上更加理性,会将储蓄率控制在一个充分但不过度的水平上。此外,笔者发现金融素养高的人投资分散化程度也比较高,从而在相同收益率水平下,资产的安全性更高。

金融素养上的过度自信会对退休准备产生不利影响

个人在金融素养方面的过度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自身金融素养水平作出过高估计,反映在退休准备方面,就是金融素养较低的个人由于高估了自己的投资能力,导致他们并未在退休前达到较理想的储蓄水平;而金融素养较高的人由于对通货膨胀、复利增值和分散投资等方面有深刻全面的理解,会及早开始为养老进行投资,并坚持长期稳健和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在退休前就可达到理想的储蓄水平。第二,对自己预测的精确度作出过高估计,反映在退休准备方面就是一些人容易认为自己可以准确预估养老投资可能带来的收益,并据此来规划未来的退休生活,实则不然;有些人会采用过于激进的投资策略,将大部分投资置于高风险资产上,一旦发生黑天鹅事件,可能血本无归;还有些人会因缺乏足够警惕性,在不良机构和金融诈骗者的引诱下上当受骗。

提升个人金融素养,完善退休准备

提升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需要个人、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从个人来看,应努力学习一些金融投资方面的基本知识,在退休储蓄方面进行更为理性的投资。首先,尽量争取获得来自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在制定退休规划和养老投资方面的建议;其次,在选择投资产品时,尽量选择相对比较好理解、风险和收益较为平衡的产品,如保险产品、养老目标基金等,并保持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坚持长期稳健的投资策略,尽量不去直接参与风险较高和复杂金融产品的投资。从政府方面看,应鼓励社会各界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向国民普及基本金融知识,针对我国居民金融素养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加强对个人金融投资和消费正确引导的同时,注意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从金融机构方面看,应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帮助个人进行理性的金融投资和消费,同时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陈秉正:退休前需具备一种素养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1-16

□陈秉正

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是指个体能够高效合理管理和处理其拥有的金融资产及金融事务的知识和能力,体现了个体在相关金融领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国际上通常根据一个人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来衡量其金融素养:

问题1.假如您的储蓄账户中存有100元,储蓄利率为每年2%,若您将这笔钱放在账户中不做变动,您认为5年后您的账户中将有多少钱?回答:A.多于102元;B.正好102元;C.少于102元;D.不知道;E.拒绝回答。

问题2.假如您的储蓄账户年利率为1%,年通货膨胀率为2%。1年后您在账户中将拥有多少储蓄可用于消费?回答:A.比今天的储蓄多;B.与今天的储蓄相等;C.比今天的储蓄少;D.不知道;E.拒绝回答。

问题3.您认为以下的表述是否正确?“购买一个单一公司的股票往往比购买一个股票共同基金提供更加安全的回报”。回答:A.这个表述是正确的;B.这个表述是错误的;C.不知道;D.拒绝回答。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的积极推进,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及其对个人退休财务准备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自2018年以来连续3年对2000个中国居民家庭的退休准备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问卷中植入了上述三个问题,结果发现: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整体水平并不如人意,而且存在较明显的过度自信现象。

居民金融素养有待提高,主观上存在过度自信

从2020年的调查结果看,我国居民在存款利率(问题1)和通货膨胀(问题2)认知方面的金融素养相对较高,回答正确率分别为73%和55%,而关于风险分散问题(问题3)的正确率只有36%,且三个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的受访者只有20%,在同期参加调查的15个国家中排名第14位,说明我国居民的整体金融素养水平仍有待提高。

在客观金融素养水平不高的同时,却存在主观上过度自信的现象。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询问了受访者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的估计,在给出了估计的1310位受访者中,仅有3人认为自己回答的都不正确,而实际是143人;估计自己只回答正确一个问题的有275人,实际是357人;认为自己回答正确两个问题的有671人,而实际只有457人;认为回答全部正确的有361人,实际是353人。整体而言,受访者对正确回答题目数量的估计要高于实际情况,近80%的人认为自己至少回答正确了两个问题,而实际上只有61.8%的人,说明我国居民总体上存在对自身金融素养水平过于自信的现象。

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大的人比年轻人更容易过度自信;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过度自信;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过度自信;已退休的人比未退休的人更容易过度自信;客观金融素养水平越高的人,对自身金融素养水平的主观估计更准确,过度自信程度也更低。

金融素养的提升有利于退休准备的完善

构成居民退休准备充分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受到个人金融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的“财务规划认知水平”和“财务问题理解能力”,以及受个人金融素养水平间接影响的“退休计划完善度”“退休储蓄充分度”等。笔者研究发现,金融素养越高的人在退休准备方面也更加充分,主观金融素养水平对退休准备充分度的各构成要素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客观金融素养仅在财务规划认知水平和财务问题理解能力等与金融素养直接相关要素上具有正向影响,但对于退休计划完善度和退休储蓄充分度等间接相关要素上则具有负向影响,这就说明人们更多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退休计划的制订和退休储蓄投资的实施。因此,金融素养的客观水平和主观认知均会反映在个人的退休准备过程中。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居民在为养老进行财务准备时,主要还是采取银行储蓄的方式。高储蓄率无疑保证了资产的安全和稳定,但也面临着财富缩水的风险,应当将储蓄率维持在合理水平上。在笔者的另一项调研中发现,个人金融素养与储蓄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储蓄率在10%-24%之间的个人金融素养水平最高(2018年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为44.9%),说明金融素养水平高的个人在储蓄决策上更加理性,会将储蓄率控制在一个充分但不过度的水平上。此外,笔者发现金融素养高的人投资分散化程度也比较高,从而在相同收益率水平下,资产的安全性更高。

金融素养上的过度自信会对退休准备产生不利影响

个人在金融素养方面的过度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自身金融素养水平作出过高估计,反映在退休准备方面,就是金融素养较低的个人由于高估了自己的投资能力,导致他们并未在退休前达到较理想的储蓄水平;而金融素养较高的人由于对通货膨胀、复利增值和分散投资等方面有深刻全面的理解,会及早开始为养老进行投资,并坚持长期稳健和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在退休前就可达到理想的储蓄水平。第二,对自己预测的精确度作出过高估计,反映在退休准备方面就是一些人容易认为自己可以准确预估养老投资可能带来的收益,并据此来规划未来的退休生活,实则不然;有些人会采用过于激进的投资策略,将大部分投资置于高风险资产上,一旦发生黑天鹅事件,可能血本无归;还有些人会因缺乏足够警惕性,在不良机构和金融诈骗者的引诱下上当受骗。

提升个人金融素养,完善退休准备

提升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需要个人、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从个人来看,应努力学习一些金融投资方面的基本知识,在退休储蓄方面进行更为理性的投资。首先,尽量争取获得来自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在制定退休规划和养老投资方面的建议;其次,在选择投资产品时,尽量选择相对比较好理解、风险和收益较为平衡的产品,如保险产品、养老目标基金等,并保持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坚持长期稳健的投资策略,尽量不去直接参与风险较高和复杂金融产品的投资。从政府方面看,应鼓励社会各界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向国民普及基本金融知识,针对我国居民金融素养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加强对个人金融投资和消费正确引导的同时,注意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从金融机构方面看,应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帮助个人进行理性的金融投资和消费,同时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