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十四五”时期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0-11-20 09:43:03    作者:张建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张建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当前,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找准“十四五”时期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是保险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着力提升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和管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保险业最基本的功能和属性就是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作为专业化的市场主体,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主动管理其经营管理的各类风险,尤其是对风险的事前防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这些要求与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功能紧密相关。保险业应不断加强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建设,通过保险机制与投保客户、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主动实现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实施风险减量管理,并利用覆盖广泛的服务网络,实现“险后”补偿、“险中”响应、“险前”预警的全生命周期保障,落实防灾防损、缓释风险的目标。

着力在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议》指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当前,我国老龄化演变速度加快,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养老保障不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问题,保险机制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均能发挥重要作用。健康医疗服务保障方面,保险公司一方面利用自身的专业管理能力,承办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新农合、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健康管理服务等,不但能够有效解决因大病致贫、返贫的现实问题,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养老方面,保险公司一方面能够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提供丰富的商业养老产品,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商业养老保障计划;另一方面可以参与社会养老保障基金、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的运营,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此外,保险公司还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养老保障服务内容,包括医养社区建设、护理服务提供等等。

着力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有效节约社会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长期实践中,我国政府承担的责任过多过大,政府“无限责任”与“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受到了约束。《建议》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实践表明,通过保险机制,由保险公司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提供服务,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不但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还能够放大财政资金效用,提升治理效能。比如,全国财政每年都要提取巨额的救助资金预备费,这一款项完全可以运用保险机制,把不确定的事后应急救助转化为相对固定的事前保险保费支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增强我国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小灾害救助造成的财政支出剧烈变化,还能够极大地放大财政资金的风险保障效益。

着力通过保险资金的稳健运用,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保增长才能保稳定、保就业。在我国金融行业中,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等特点,是未来中长期资金的主要提供方。《建议》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近年来,保险业主动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在建立完善科技保险体系、提高小微企业融资能力、促进居民消费、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绿色金融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同样是市场机制,能够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力服务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体质增效,为国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着力通过法治化和市场化方式,有效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保险机制天然地具有社会治理功能,巨灾保险、责任保险、治安保险、农房保险、社区综合保险等多个业务领域,均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法治化、市场化的有效治理。以责任保险为例,这种保险机制能够利用经济杠杆把复杂关系转换为经济关系,提高矛盾处理速度,特别是在医疗、教育、交通、食品安全、旅游、安全生产、建筑工程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领域,是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保险业作为一种多元化、全过程的融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工具,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通过采取有力举措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功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为满足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力量。

(作者系人保集团党校副校长)


“十四五”时期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1-20

□张建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当前,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找准“十四五”时期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是保险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着力提升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和管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保险业最基本的功能和属性就是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作为专业化的市场主体,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主动管理其经营管理的各类风险,尤其是对风险的事前防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这些要求与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功能紧密相关。保险业应不断加强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建设,通过保险机制与投保客户、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主动实现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实施风险减量管理,并利用覆盖广泛的服务网络,实现“险后”补偿、“险中”响应、“险前”预警的全生命周期保障,落实防灾防损、缓释风险的目标。

着力在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议》指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当前,我国老龄化演变速度加快,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养老保障不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问题,保险机制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均能发挥重要作用。健康医疗服务保障方面,保险公司一方面利用自身的专业管理能力,承办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新农合、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健康管理服务等,不但能够有效解决因大病致贫、返贫的现实问题,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养老方面,保险公司一方面能够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提供丰富的商业养老产品,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商业养老保障计划;另一方面可以参与社会养老保障基金、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的运营,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此外,保险公司还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养老保障服务内容,包括医养社区建设、护理服务提供等等。

着力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有效节约社会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长期实践中,我国政府承担的责任过多过大,政府“无限责任”与“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受到了约束。《建议》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实践表明,通过保险机制,由保险公司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提供服务,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不但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还能够放大财政资金效用,提升治理效能。比如,全国财政每年都要提取巨额的救助资金预备费,这一款项完全可以运用保险机制,把不确定的事后应急救助转化为相对固定的事前保险保费支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增强我国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小灾害救助造成的财政支出剧烈变化,还能够极大地放大财政资金的风险保障效益。

着力通过保险资金的稳健运用,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保增长才能保稳定、保就业。在我国金融行业中,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等特点,是未来中长期资金的主要提供方。《建议》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近年来,保险业主动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在建立完善科技保险体系、提高小微企业融资能力、促进居民消费、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绿色金融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同样是市场机制,能够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力服务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体质增效,为国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着力通过法治化和市场化方式,有效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保险机制天然地具有社会治理功能,巨灾保险、责任保险、治安保险、农房保险、社区综合保险等多个业务领域,均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法治化、市场化的有效治理。以责任保险为例,这种保险机制能够利用经济杠杆把复杂关系转换为经济关系,提高矛盾处理速度,特别是在医疗、教育、交通、食品安全、旅游、安全生产、建筑工程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领域,是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保险业作为一种多元化、全过程的融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工具,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通过采取有力举措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功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为满足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力量。

(作者系人保集团党校副校长)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