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记者观察:填平“数字鸿沟”

发布时间:2020-12-14 09:50:21    作者:苏洁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苏洁

近日,某地94岁高龄老人在银行柜机前被抱着办理业务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老人被抱起后勉强完成人脸识别。这一幕不免让人心酸,背后折射出的是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尴尬处境。

近年来,关于老年人在生活中遭遇“数字困难”的新闻频频引发社会关注。比如,老年人去银行办理业务,有些业务必须老年人亲自去,有些老年人因腿脚不便,或者卧病在床,不得不在家人帮助下亲自去银行办理,或谋求法律帮助,通过委托书让家人代为办理。还有些老年人习惯了线下办理,尽管电子支付已经成熟,但老年人依然习惯于去银行办理业务。

针对以上问题,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做出了部署。

《实施方案》提出,要在政策引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其中提到要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费,包括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提升网络消费便利化水平;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包括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电信服务、加强应用培训和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

关爱现在的老人,就是帮助未来的自己。从金融场景来看,目前很多银行网点已经撤掉了柜台,改成智能一体机。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智能金融发展?科技的发展是否也应照顾到这一弱势群体?

从全球来看,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已成为全球数字化社会进程中的共性问题。提前步入老龄社会的部分发达国家应对该问题的理念和举措,或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999年,互联网发展初具规模的美国就发布了《填平数字鸿沟》报告,并在《通信法案》中要求电信企业为老年群体提供普遍平等的电信服务。同时,设立老年人技术服务中心,开设免费的计算机和数字扫盲课程。此外,美国非营利组织老年人网络中心还专门为50岁及以上人群提供互联网教育。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纷纷推动电子无障碍立法。西班牙出台《计算机无障碍法规》、荷兰出台《网络无障碍法规》,以保障老年人等数字弱势群体的利益。

国内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老年人如何迈过“数字鸿沟”这一难题。如国庆期间,江苏无锡火车站的一张图片被不少网友转发并点赞:候车大厅内一个“无健康码由此进入”的提示牌,为使用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不会操作、无手机等提供了温馨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暖心举措,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面对数字时代的“恐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大多数人可以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智慧生活便利之时,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面对的却是数字鸿沟的尴尬。他们为“码”所困,不会甚至不敢“触网”,努力追随时代的脚步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全社会的智能教育,而这不仅仅是对老年人这一群体;另一方面,还要加快推出适合这一群体的简易技术或者便利技术,比如通过智能设备(手环)来实现定位、身份识别,通过远程智能语音对话了解需求,甚至更进一步猜测到心理需求,最后用区块链技术加密,提高整个过程的安全度。

总之,技术是为了方便于人,而不是成为人们的负担,让更多人因技术受益,而这就是“科技向善”的最好诠释。


记者观察:填平“数字鸿沟”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2-14

□记者 苏洁

近日,某地94岁高龄老人在银行柜机前被抱着办理业务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老人被抱起后勉强完成人脸识别。这一幕不免让人心酸,背后折射出的是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尴尬处境。

近年来,关于老年人在生活中遭遇“数字困难”的新闻频频引发社会关注。比如,老年人去银行办理业务,有些业务必须老年人亲自去,有些老年人因腿脚不便,或者卧病在床,不得不在家人帮助下亲自去银行办理,或谋求法律帮助,通过委托书让家人代为办理。还有些老年人习惯了线下办理,尽管电子支付已经成熟,但老年人依然习惯于去银行办理业务。

针对以上问题,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做出了部署。

《实施方案》提出,要在政策引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其中提到要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费,包括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提升网络消费便利化水平;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包括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电信服务、加强应用培训和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

关爱现在的老人,就是帮助未来的自己。从金融场景来看,目前很多银行网点已经撤掉了柜台,改成智能一体机。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智能金融发展?科技的发展是否也应照顾到这一弱势群体?

从全球来看,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已成为全球数字化社会进程中的共性问题。提前步入老龄社会的部分发达国家应对该问题的理念和举措,或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999年,互联网发展初具规模的美国就发布了《填平数字鸿沟》报告,并在《通信法案》中要求电信企业为老年群体提供普遍平等的电信服务。同时,设立老年人技术服务中心,开设免费的计算机和数字扫盲课程。此外,美国非营利组织老年人网络中心还专门为50岁及以上人群提供互联网教育。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纷纷推动电子无障碍立法。西班牙出台《计算机无障碍法规》、荷兰出台《网络无障碍法规》,以保障老年人等数字弱势群体的利益。

国内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老年人如何迈过“数字鸿沟”这一难题。如国庆期间,江苏无锡火车站的一张图片被不少网友转发并点赞:候车大厅内一个“无健康码由此进入”的提示牌,为使用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不会操作、无手机等提供了温馨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暖心举措,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面对数字时代的“恐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大多数人可以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智慧生活便利之时,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面对的却是数字鸿沟的尴尬。他们为“码”所困,不会甚至不敢“触网”,努力追随时代的脚步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全社会的智能教育,而这不仅仅是对老年人这一群体;另一方面,还要加快推出适合这一群体的简易技术或者便利技术,比如通过智能设备(手环)来实现定位、身份识别,通过远程智能语音对话了解需求,甚至更进一步猜测到心理需求,最后用区块链技术加密,提高整个过程的安全度。

总之,技术是为了方便于人,而不是成为人们的负担,让更多人因技术受益,而这就是“科技向善”的最好诠释。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