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提升县域金融机构“需求侧管理”能力

发布时间:2021-01-22 09:56:39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高笑寒

2020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12月1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其中还提出要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保障粮食安全、牢守耕地红线等。结合中央“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的,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目标,金融机构在下一步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注重自身在供给端的改革和发力,同时要注重需求侧管理,激发“三农”发展内生动力,用新逻辑和新打法积极作为,在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同时,振兴乡村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历史窗口期:功能加强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也是调整我国城乡关系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窗口期。在历史窗口期的判断下,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乡村的价值和功能;另一方面我们要准确把握乡村的未来和方向。

对于乡村,在社会飞速发展和变革的大背景下,其价值不应削弱反而应该加强,其独有的农产品供给、生态守护、文化传承等功能更显重要和宝贵。

就短板和差距来说,农业农村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弱项,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除此之外农村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也都显著落后于城镇。

因此,在这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显得更为重要。金融作为经济发展血脉,服务乡村振兴是职责和使命的体现,同时也是金融机构开辟新蓝海、开启新曲线的内在要求。

行业变革期:赛道切换

长期以来,金融行业特别是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农村普惠金融这一领域,承担了诸多社会责任和重大历史使命。

随着城市化率提高、产业变革提速、互联网社会进程加深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服务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所处的赛道已经变化。城市化带来了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我们服务的零售客群有所不同;产业变革带来了涉农经营主体变化,我们服务的存贷主体相应改变;互联网社会带来了农村生活方式更新、生产效率的提升,我们与客户连接的方式需要替换。

此外,赛道转换后,赛场上的选手也有所不同。大行依靠总行全方位支撑,不断下沉服务中心;互联网企业发挥技术优势,主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必然是行业重新洗牌、分化。

因此,金融行业要正视自身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特别是在数据、理念、产品短板上下工夫,确保金融供给在“有”的基础上向“好”转变。对于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更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而生,才能真正激发“三农”内需潜力,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

发展战略期:未来已来

不可否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有充分的地缘、人缘优势。但未来已来,“转换赛道”时,应该在保持优势长项的基础上,主动找准短板和弱项。

一是理念上从“单点突破”向“培育生态”转变。其实各金融机构在当下县域转型的档口期都倍感压力,也在加紧应对和突破。但相对来说,理念仍显短视,抓手仍显不足。以农村金融服务最大的障碍“信用短板”来说,无论是小农户还是小微企业,信用不足是基层银行机构在提供有效金融服务中的最大障碍,但数据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简单填报完成的,真实可靠的数据一定是在生态场景中搜集和积累的。从这点上来说,金融机构需要在乡村振兴中主动对接政府部门、镇街村委和农户的产销需求、公共服务需求、技能培训需求等,做好金融生态环境营造,从单纯比拼业绩到占领战略高地,不仅能打通数据壁垒,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完成数据积累,而且才能真正实现在县域的深耕厚植、长久发展。

二是目标上从“短期帮扶”向“长期助跑”转变。县域金融机构能否有更多发展空间和业务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的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程度和辖内农户平均收入水平。除了短期的存贷款业务外,县域金融机构要着眼于服务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资源整合和农户增收,通过产业项目有效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特别是除了单个项目贷款外,要注重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核心企业提高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

三是方法上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创新”转变。金融机构在服务支持乡村振兴大战略上要改变以往被动姿态,要深刻洞察国情和行业发展变化,窗口期不是无限的。特别是要从完善产品体系、组织体系、管理模式上整体向乡村振兴、服务“三农”靠拢、对接。根据不同地域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顺应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趋势,打造差异化涉农金融产品体系;建立涉农客户分层体系,实现涉农金融服务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紧密围绕涉农政策,积极跟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产品等。

未来已来,对于县域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要准确判断形势,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在保持服务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加强创新性、适配性,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实现自身的提档升级。

(作者单位:陕西银保监局)


提升县域金融机构“需求侧管理”能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1-22

□高笑寒

2020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12月1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其中还提出要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保障粮食安全、牢守耕地红线等。结合中央“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的,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目标,金融机构在下一步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注重自身在供给端的改革和发力,同时要注重需求侧管理,激发“三农”发展内生动力,用新逻辑和新打法积极作为,在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同时,振兴乡村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历史窗口期:功能加强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也是调整我国城乡关系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窗口期。在历史窗口期的判断下,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乡村的价值和功能;另一方面我们要准确把握乡村的未来和方向。

对于乡村,在社会飞速发展和变革的大背景下,其价值不应削弱反而应该加强,其独有的农产品供给、生态守护、文化传承等功能更显重要和宝贵。

就短板和差距来说,农业农村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弱项,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除此之外农村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也都显著落后于城镇。

因此,在这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显得更为重要。金融作为经济发展血脉,服务乡村振兴是职责和使命的体现,同时也是金融机构开辟新蓝海、开启新曲线的内在要求。

行业变革期:赛道切换

长期以来,金融行业特别是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农村普惠金融这一领域,承担了诸多社会责任和重大历史使命。

随着城市化率提高、产业变革提速、互联网社会进程加深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服务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所处的赛道已经变化。城市化带来了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我们服务的零售客群有所不同;产业变革带来了涉农经营主体变化,我们服务的存贷主体相应改变;互联网社会带来了农村生活方式更新、生产效率的提升,我们与客户连接的方式需要替换。

此外,赛道转换后,赛场上的选手也有所不同。大行依靠总行全方位支撑,不断下沉服务中心;互联网企业发挥技术优势,主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必然是行业重新洗牌、分化。

因此,金融行业要正视自身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特别是在数据、理念、产品短板上下工夫,确保金融供给在“有”的基础上向“好”转变。对于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更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而生,才能真正激发“三农”内需潜力,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

发展战略期:未来已来

不可否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有充分的地缘、人缘优势。但未来已来,“转换赛道”时,应该在保持优势长项的基础上,主动找准短板和弱项。

一是理念上从“单点突破”向“培育生态”转变。其实各金融机构在当下县域转型的档口期都倍感压力,也在加紧应对和突破。但相对来说,理念仍显短视,抓手仍显不足。以农村金融服务最大的障碍“信用短板”来说,无论是小农户还是小微企业,信用不足是基层银行机构在提供有效金融服务中的最大障碍,但数据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简单填报完成的,真实可靠的数据一定是在生态场景中搜集和积累的。从这点上来说,金融机构需要在乡村振兴中主动对接政府部门、镇街村委和农户的产销需求、公共服务需求、技能培训需求等,做好金融生态环境营造,从单纯比拼业绩到占领战略高地,不仅能打通数据壁垒,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完成数据积累,而且才能真正实现在县域的深耕厚植、长久发展。

二是目标上从“短期帮扶”向“长期助跑”转变。县域金融机构能否有更多发展空间和业务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的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程度和辖内农户平均收入水平。除了短期的存贷款业务外,县域金融机构要着眼于服务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资源整合和农户增收,通过产业项目有效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特别是除了单个项目贷款外,要注重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核心企业提高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

三是方法上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创新”转变。金融机构在服务支持乡村振兴大战略上要改变以往被动姿态,要深刻洞察国情和行业发展变化,窗口期不是无限的。特别是要从完善产品体系、组织体系、管理模式上整体向乡村振兴、服务“三农”靠拢、对接。根据不同地域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顺应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趋势,打造差异化涉农金融产品体系;建立涉农客户分层体系,实现涉农金融服务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紧密围绕涉农政策,积极跟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产品等。

未来已来,对于县域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要准确判断形势,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在保持服务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加强创新性、适配性,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实现自身的提档升级。

(作者单位:陕西银保监局)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