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助老年人躲避金融陷阱

发布时间:2021-04-19 08:30:54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防止老年人因为反应欠“灵敏”而掉入各种金融陷阱,显然比解决一些技术障碍(实际上老年人可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下通过这些障碍)更急迫、更重要。在技术障碍面前,老年人承受的或只是尴尬、无奈和愤懑;而在金融骗局面前,老年人付出的将是眼泪、钱财甚至生命。

□李庚南

人口老龄化加剧已然是一个全球性趋势,于我国尤甚。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我国老龄人口在养老、医疗保障等消费方面的供需矛盾将逐渐尖锐;叠加“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中国特色,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更加严峻。

毋庸置疑,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及医疗需求,是社会保障的底线;但这与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尚存在较大距离。如何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为老年人及家属提供高效便捷的供需对接,让老龄人享受到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享受到基于智能技术的各种服务与体验,包括银行保险方面的需求,是一个亟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伴随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在享受银行保险服务方面面临的技术困难或障碍问题日渐突出。当人脸识别之类的新科技遇上老年人“蹒跚”步伐时候,如何破解老年人面对新科技的不适与困惑?这一问题正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为此,银保监会日前及时出台了《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金融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存在的现实障碍。

那么,当前银行业保险业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将给老年人带来怎样的障碍,或者说在哪些方面忽略了老年人的需求与体验,不利于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通知》对此已多有明示。《通知》从银行卡、智能设备、移动支付等方面就银行业保险业软硬件设施适老化改造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和要求。并明确指出,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尊重老年人习惯,保留仍在使用中的纸质存折、存单等老年人熟悉的服务方式,不得强迫老年人使用银行卡,不得强制老年人通过自助式智能设备办理业务,不得违规代替老年人操作,不得对老年人使用柜面人工服务设置分流率等考核指标。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打造适老手机银行APP,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这对于正高歌猛进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模式的银行业保险业无疑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将是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

如何把握先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对银行业保险业都将是一道抢答题。其实,无论是信用卡业务,还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金融业务,按照《通知》要求进行适老化改造优化,在技术上显然并不存在任何障碍。而且,无论是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还是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角度出发,各金融机构的服务实际上也正在主动向老年人靠近。

或许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对于老年人的困扰随着“新一代”老年人的出现,都将不再是问题。但是,总会有一些服务、一些行为天然被烙上了老年人不适的标志,很难随时间的变迁自然消失。

那么,横在老年人与现代银行保险业之间的,除了技术障碍外,还有什么?是金融陷阱——来自存款、理财、保险及养老等领域的陷阱!既包括来自正规金融的各种不规范、诱导式营销,更有种种瞄准老年人的金融骗局。一些打着理财、投资、保险甚至养老旗号的不法分子纷纷盯上了老年群体,老年人稍不留神就可能掉进“陷阱”,蒙受财产损失。

特别是在互联网等技术加持下,金融服务的渠道不断拓展、产品不断丰富;但由于内部监督制衡机制的缺失、金融机构员工存在疏忽或道德风险,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比较常见的陷阱如:在存款领域的大额定期存单被“借”用于质押、协议存款被挪用转走、存单变保单;在保险领域的“退旧买新”“虚假承诺”;在投资方面,非法投资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电子盘交易骗局,包括一些APP上的电影投资骗局等。

当前比较典型的金融诈骗,莫过于针对老年人的以房养老骗局。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模式的“以房养老”试点。这无疑为解决老龄社会养老问题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但同时也打开了不法分子诈骗的“思路”。一些不法机构打着以房养老旗号,推出各种名目的理财产品,吸引老年人将房产进行抵押,并许以每年房产价值一定水平的收益;实则是将老人的房产抵押给一些贷款公司去套取资金,一旦这类机构因投资失败“跑路”,贷款公司将变卖房屋,让老年人无家可归。同时,以养老服务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案件也频频出现,一些公司打着“以房养老”旗号、行非法集资之实,将老年人的房产和钱财席卷一空。

因此,防止老年人因为反应欠“灵敏”而掉入各种金融陷阱,显然比解决一些技术障碍(实际上老年人可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下通过这些障碍)更急迫、更重要。在技术障碍面前,老年人承受的或只是尴尬、无奈和愤懑;而在金融骗局面前,老年人付出的将是眼泪、钱财甚至生命。

因此,无论从保护老年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角度,还是维护整个社会稳定的角度,根治各种金融骗局都是当务之急。如何帮助老年人防范、避开各种金融诈骗,不仅需要从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构筑起防护网,更需要从制度、机制上打造遏制各种金融诈骗的利剑,铲除金融诈骗滋生的土壤。关键是在相关监管领域不能留死角和空白。

对于正规金融,除了认真落实《通知》要求,实施服务、机具设备、流程等方面的适老性改造外,关键是要在适当性管理方面做出对老年人的细化安排。强化金融监管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加大违规成本,建立高效、便捷的老年人消费者响应与保护机制是关键。同时,也应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帮助老年人规避风险、维护财产安全,如大力推行数字货币,或将为老年人增添一重追偿保障。

对于非正规金融,需验明正身,真正按照“凡是金融均需持牌、纳入监管”的导向,厘清监管边界,强化监管管理;对于各种金融诈骗行为,要按照行为监管的理念,强化监管部门、公安司法部门、市场管理等部门的协同,构建疏而不漏、全天候的监管网络。

对于老年人群体,亟须加强防金融诈骗方面的金融知识普及。当然,这些或许远远不够。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特别是子女的关爱,甚至更为关键。试想,为什么许多老年人会掉入骗子构筑的“温情陷阱”?恰是因为缺乏家庭子女的关爱,缺乏社会的关爱。可见,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事业。不仅需要从经济健康层面关怀,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关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中华民族的古训,也是对现代金融企业的诫勉。对于现代金融企业而言,唯有深谙这一古训,才能真正履行好社会责任,才能把握迅速扩容的老年人群体及老龄社会背后蕴育的巨大商机与“红利”。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家、浙江钱塘江金融研修院特邀研究员、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助老年人躲避金融陷阱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4-19

防止老年人因为反应欠“灵敏”而掉入各种金融陷阱,显然比解决一些技术障碍(实际上老年人可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下通过这些障碍)更急迫、更重要。在技术障碍面前,老年人承受的或只是尴尬、无奈和愤懑;而在金融骗局面前,老年人付出的将是眼泪、钱财甚至生命。

□李庚南

人口老龄化加剧已然是一个全球性趋势,于我国尤甚。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我国老龄人口在养老、医疗保障等消费方面的供需矛盾将逐渐尖锐;叠加“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中国特色,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更加严峻。

毋庸置疑,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及医疗需求,是社会保障的底线;但这与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尚存在较大距离。如何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为老年人及家属提供高效便捷的供需对接,让老龄人享受到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享受到基于智能技术的各种服务与体验,包括银行保险方面的需求,是一个亟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伴随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在享受银行保险服务方面面临的技术困难或障碍问题日渐突出。当人脸识别之类的新科技遇上老年人“蹒跚”步伐时候,如何破解老年人面对新科技的不适与困惑?这一问题正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为此,银保监会日前及时出台了《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金融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存在的现实障碍。

那么,当前银行业保险业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将给老年人带来怎样的障碍,或者说在哪些方面忽略了老年人的需求与体验,不利于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通知》对此已多有明示。《通知》从银行卡、智能设备、移动支付等方面就银行业保险业软硬件设施适老化改造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和要求。并明确指出,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尊重老年人习惯,保留仍在使用中的纸质存折、存单等老年人熟悉的服务方式,不得强迫老年人使用银行卡,不得强制老年人通过自助式智能设备办理业务,不得违规代替老年人操作,不得对老年人使用柜面人工服务设置分流率等考核指标。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打造适老手机银行APP,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这对于正高歌猛进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模式的银行业保险业无疑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将是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

如何把握先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对银行业保险业都将是一道抢答题。其实,无论是信用卡业务,还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金融业务,按照《通知》要求进行适老化改造优化,在技术上显然并不存在任何障碍。而且,无论是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还是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角度出发,各金融机构的服务实际上也正在主动向老年人靠近。

或许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对于老年人的困扰随着“新一代”老年人的出现,都将不再是问题。但是,总会有一些服务、一些行为天然被烙上了老年人不适的标志,很难随时间的变迁自然消失。

那么,横在老年人与现代银行保险业之间的,除了技术障碍外,还有什么?是金融陷阱——来自存款、理财、保险及养老等领域的陷阱!既包括来自正规金融的各种不规范、诱导式营销,更有种种瞄准老年人的金融骗局。一些打着理财、投资、保险甚至养老旗号的不法分子纷纷盯上了老年群体,老年人稍不留神就可能掉进“陷阱”,蒙受财产损失。

特别是在互联网等技术加持下,金融服务的渠道不断拓展、产品不断丰富;但由于内部监督制衡机制的缺失、金融机构员工存在疏忽或道德风险,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比较常见的陷阱如:在存款领域的大额定期存单被“借”用于质押、协议存款被挪用转走、存单变保单;在保险领域的“退旧买新”“虚假承诺”;在投资方面,非法投资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电子盘交易骗局,包括一些APP上的电影投资骗局等。

当前比较典型的金融诈骗,莫过于针对老年人的以房养老骗局。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模式的“以房养老”试点。这无疑为解决老龄社会养老问题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但同时也打开了不法分子诈骗的“思路”。一些不法机构打着以房养老旗号,推出各种名目的理财产品,吸引老年人将房产进行抵押,并许以每年房产价值一定水平的收益;实则是将老人的房产抵押给一些贷款公司去套取资金,一旦这类机构因投资失败“跑路”,贷款公司将变卖房屋,让老年人无家可归。同时,以养老服务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案件也频频出现,一些公司打着“以房养老”旗号、行非法集资之实,将老年人的房产和钱财席卷一空。

因此,防止老年人因为反应欠“灵敏”而掉入各种金融陷阱,显然比解决一些技术障碍(实际上老年人可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下通过这些障碍)更急迫、更重要。在技术障碍面前,老年人承受的或只是尴尬、无奈和愤懑;而在金融骗局面前,老年人付出的将是眼泪、钱财甚至生命。

因此,无论从保护老年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角度,还是维护整个社会稳定的角度,根治各种金融骗局都是当务之急。如何帮助老年人防范、避开各种金融诈骗,不仅需要从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构筑起防护网,更需要从制度、机制上打造遏制各种金融诈骗的利剑,铲除金融诈骗滋生的土壤。关键是在相关监管领域不能留死角和空白。

对于正规金融,除了认真落实《通知》要求,实施服务、机具设备、流程等方面的适老性改造外,关键是要在适当性管理方面做出对老年人的细化安排。强化金融监管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加大违规成本,建立高效、便捷的老年人消费者响应与保护机制是关键。同时,也应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帮助老年人规避风险、维护财产安全,如大力推行数字货币,或将为老年人增添一重追偿保障。

对于非正规金融,需验明正身,真正按照“凡是金融均需持牌、纳入监管”的导向,厘清监管边界,强化监管管理;对于各种金融诈骗行为,要按照行为监管的理念,强化监管部门、公安司法部门、市场管理等部门的协同,构建疏而不漏、全天候的监管网络。

对于老年人群体,亟须加强防金融诈骗方面的金融知识普及。当然,这些或许远远不够。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特别是子女的关爱,甚至更为关键。试想,为什么许多老年人会掉入骗子构筑的“温情陷阱”?恰是因为缺乏家庭子女的关爱,缺乏社会的关爱。可见,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事业。不仅需要从经济健康层面关怀,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关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中华民族的古训,也是对现代金融企业的诫勉。对于现代金融企业而言,唯有深谙这一古训,才能真正履行好社会责任,才能把握迅速扩容的老年人群体及老龄社会背后蕴育的巨大商机与“红利”。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家、浙江钱塘江金融研修院特邀研究员、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