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重塑民企信贷文化

发布时间:2021-05-24 08:52:1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赵泽轩

农商银行作为现代经济核心与实体经济血脉的银行,在纾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重塑民营企业信贷文化、利好举措“抛绣球”和活血化瘀“解痛点”,才能真正打通民营经济融资脉络,实现银企“信用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转变。

信贷文化“拓高度”

当前,由于政治经济叠加因素影响,县域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市场、融资、转型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存在明显的融资不相匹配。改变这种状况,农商银行既责无旁贷又要增强紧迫意识,从构建银行信贷文化的高度,加快实现融资对象“重数量向重质量、重外在向重内核、重规模向重管理”“重企业属性向重发展能力”“重所有制向重公司治理”的转变,考察评价民营企业主要看企业治理结构、风险状况、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市场前景,以此为标准,梳理现行管理制度、业务规章、工作流程,对不适应业务需要、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规定要舍得摒弃,改进客户准入、授权管理与业务流程,做到“制度面前,企企平等”。同时还要主动责任担当,加强扶持引导,在信贷配置、业务操作、贷款审批、资金定价、产品开发、服务供给等制度设计安排上给予合理倾斜、优惠鼓励,优先满足民营企业金融需求,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利好举措“抛绣球”

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农商银行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问题。近年来,尽管农商银出台加大民企金融服务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实施意见,但落实的力度、细度、深度还不够,还需要改进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对暂时遇到流动性困难的民营企业不抽贷、不断贷;将政策优惠传导至民营企业,切实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优化民营企业金融生态环境,培育有效融资需求,在统筹资源提质增效方面下功夫。因此,确保对民营企业扶持政策的落地实施,需要后续跟踪、加强检查、监督落实,建立长效机制,提供长期动能,确保持续扶持。

绘就银企“同心结”

随着民营经济宏观利好举措的贯彻落实,有关民营企业优惠政策举措的出台会更加密集、更加延续、更接地气。对此,农商银行要增强政治敏感,抓住当前宏观环境的“重大利好”机遇,主动与民营企业对接,参与研究、共同行动,弹好“政策弦”,用好“政策利”。同时,还要认真挖掘、利用银行自身人缘、地缘、平台、渠道、链条、普惠等各种优势,为民营企业提供经营策略、市场资讯、资金使用、投资理财、财务核算、信息咨询方面的智力支持;协助企业加强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促进政策实施落地,把政策优惠转化成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和“真金白银”。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决策参考、经营建议、管理参谋、金融支撑,实现银行与企业共成长、同兴荣。

活血化瘀“解痛点”

一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确保民企金融需求可得性。农商银行要注重从顶层设计抓起,在信贷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民营企业,优先考虑民营经济活跃地区,优先考虑遇到临时困难的企业客户;重点满足龙头企业及其供应链企业,重点满足技术、产品、市场、营销领先企业,重点满足信誉、管理、规范、发展良好企业。在业务对象管理上,要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与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设计推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的准入条件、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避免“一刀切”。在信贷审查把控上,加强尽职调查审查,注重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判断,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履约记录良好的优质民营企业,适当降低或免除抵质押担保;扩大抵押品范围,接受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库存商品(仓单)类押品;对公司治理规范、生产经营正常、信用记录良好、负债率合理的民营、小微企业,使用借新还旧、展期、调整还款计划、变更借款人等再融资方式,解决企业临时性资金周转问题,满足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渴求。二是统筹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提升服务需求满意度。把更多的资源向民营、小微企业倾斜,同时还要实行企业信贷员派驻制度,提升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加大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农商银行要大力在产品开发的针对性、金融服务的层次性和业务办理的效率性上下功夫。要针对当前民营、小微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订单(含仓单)融资、应收款融资业务以及自助类贷款、定额类贷款、信用类贷款、保证类贷款的需求关切、需求旺盛。农商银行要认真研究,依照企业的生产经营、周转时限、资金占用等具体情况设计开发出更加合理、更加简便、更加有效的融资方式与服务模式,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克服困难顺利发展。

营造融资“生态圈”

确保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配套措施跟进实施,已成为农商银行制定政策、选择客户、发展业务、提供服务的“刚性条件”,从而实现由“惜贷”“惧贷”到“愿贷”“敢贷”机制变革。一是实现内部资源整合。加强内部资源的科学调度、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前台在业务发展、产品推广、客户营销维护等方面要协调联动、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后台重在配套优化管理向资源配置、效益管理等环节进行倾斜;信贷创新重在科技支撑、系统管理、产品研发等方面做好保障、提供支持。二是加强营业机构建设。科学安排、合理布局,在民营、小微企业集中地区设立机构、增加自助银行设备,既广泛吸引企业客户、又满足企业员工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实施岗位约束制度。为民营企业配备专项规模、制定专业流程、设计专门标准、转授专职权限,明确岗位职责,厘清环节责任,实行目标分解,提升服务效率,引导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提高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性,主动增加授信投放。四是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针对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工作责任大、任务重、风险控制难的状况,发挥激励机制的“方向盘”“指挥棒”作用,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区分风险责任类型,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解除农商银行尤其基层银行的后顾之忧,把政策“定心丸”转化成银行员工的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定心丸”,切实解决信贷人员“不愿贷、不敢贷”问题。同时,还要鼓励信贷人员着眼长远,在帮企业成长、促银行发展中实现岗位价值。

(作者单位:西峡农商银行)


重塑民企信贷文化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5-24

□赵泽轩

农商银行作为现代经济核心与实体经济血脉的银行,在纾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重塑民营企业信贷文化、利好举措“抛绣球”和活血化瘀“解痛点”,才能真正打通民营经济融资脉络,实现银企“信用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转变。

信贷文化“拓高度”

当前,由于政治经济叠加因素影响,县域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市场、融资、转型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存在明显的融资不相匹配。改变这种状况,农商银行既责无旁贷又要增强紧迫意识,从构建银行信贷文化的高度,加快实现融资对象“重数量向重质量、重外在向重内核、重规模向重管理”“重企业属性向重发展能力”“重所有制向重公司治理”的转变,考察评价民营企业主要看企业治理结构、风险状况、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市场前景,以此为标准,梳理现行管理制度、业务规章、工作流程,对不适应业务需要、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规定要舍得摒弃,改进客户准入、授权管理与业务流程,做到“制度面前,企企平等”。同时还要主动责任担当,加强扶持引导,在信贷配置、业务操作、贷款审批、资金定价、产品开发、服务供给等制度设计安排上给予合理倾斜、优惠鼓励,优先满足民营企业金融需求,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利好举措“抛绣球”

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农商银行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问题。近年来,尽管农商银出台加大民企金融服务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实施意见,但落实的力度、细度、深度还不够,还需要改进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对暂时遇到流动性困难的民营企业不抽贷、不断贷;将政策优惠传导至民营企业,切实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优化民营企业金融生态环境,培育有效融资需求,在统筹资源提质增效方面下功夫。因此,确保对民营企业扶持政策的落地实施,需要后续跟踪、加强检查、监督落实,建立长效机制,提供长期动能,确保持续扶持。

绘就银企“同心结”

随着民营经济宏观利好举措的贯彻落实,有关民营企业优惠政策举措的出台会更加密集、更加延续、更接地气。对此,农商银行要增强政治敏感,抓住当前宏观环境的“重大利好”机遇,主动与民营企业对接,参与研究、共同行动,弹好“政策弦”,用好“政策利”。同时,还要认真挖掘、利用银行自身人缘、地缘、平台、渠道、链条、普惠等各种优势,为民营企业提供经营策略、市场资讯、资金使用、投资理财、财务核算、信息咨询方面的智力支持;协助企业加强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促进政策实施落地,把政策优惠转化成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和“真金白银”。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决策参考、经营建议、管理参谋、金融支撑,实现银行与企业共成长、同兴荣。

活血化瘀“解痛点”

一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确保民企金融需求可得性。农商银行要注重从顶层设计抓起,在信贷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民营企业,优先考虑民营经济活跃地区,优先考虑遇到临时困难的企业客户;重点满足龙头企业及其供应链企业,重点满足技术、产品、市场、营销领先企业,重点满足信誉、管理、规范、发展良好企业。在业务对象管理上,要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与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设计推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的准入条件、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避免“一刀切”。在信贷审查把控上,加强尽职调查审查,注重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判断,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履约记录良好的优质民营企业,适当降低或免除抵质押担保;扩大抵押品范围,接受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库存商品(仓单)类押品;对公司治理规范、生产经营正常、信用记录良好、负债率合理的民营、小微企业,使用借新还旧、展期、调整还款计划、变更借款人等再融资方式,解决企业临时性资金周转问题,满足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渴求。二是统筹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提升服务需求满意度。把更多的资源向民营、小微企业倾斜,同时还要实行企业信贷员派驻制度,提升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加大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农商银行要大力在产品开发的针对性、金融服务的层次性和业务办理的效率性上下功夫。要针对当前民营、小微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订单(含仓单)融资、应收款融资业务以及自助类贷款、定额类贷款、信用类贷款、保证类贷款的需求关切、需求旺盛。农商银行要认真研究,依照企业的生产经营、周转时限、资金占用等具体情况设计开发出更加合理、更加简便、更加有效的融资方式与服务模式,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克服困难顺利发展。

营造融资“生态圈”

确保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配套措施跟进实施,已成为农商银行制定政策、选择客户、发展业务、提供服务的“刚性条件”,从而实现由“惜贷”“惧贷”到“愿贷”“敢贷”机制变革。一是实现内部资源整合。加强内部资源的科学调度、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前台在业务发展、产品推广、客户营销维护等方面要协调联动、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后台重在配套优化管理向资源配置、效益管理等环节进行倾斜;信贷创新重在科技支撑、系统管理、产品研发等方面做好保障、提供支持。二是加强营业机构建设。科学安排、合理布局,在民营、小微企业集中地区设立机构、增加自助银行设备,既广泛吸引企业客户、又满足企业员工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实施岗位约束制度。为民营企业配备专项规模、制定专业流程、设计专门标准、转授专职权限,明确岗位职责,厘清环节责任,实行目标分解,提升服务效率,引导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提高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性,主动增加授信投放。四是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针对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工作责任大、任务重、风险控制难的状况,发挥激励机制的“方向盘”“指挥棒”作用,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区分风险责任类型,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解除农商银行尤其基层银行的后顾之忧,把政策“定心丸”转化成银行员工的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定心丸”,切实解决信贷人员“不愿贷、不敢贷”问题。同时,还要鼓励信贷人员着眼长远,在帮企业成长、促银行发展中实现岗位价值。

(作者单位:西峡农商银行)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