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王和: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助力“健康中国”

发布时间:2021-06-07 07:42:5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和

健康保险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不仅能够解决医疗保障问题,更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功能,能够成为提升社会健康和医疗管理总效率的重要参与者和促进者。保险业要有一种“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觉悟和担当精神,树立发展新理念,培育服务新能力,打造发展新格局,提供科技新服务,实现行业新作为。

健康保险要关注社会“健康总效率”问题,清晰“全过程”和“多维度”思维,强化健康科技利用,全面导入“减量管理”理念,通过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积极探索“保险+科技+管理”的新健康保险服务模式,特别要利用好保险的“激励功能”,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推动健康意识的普及和提升。同时,利用智慧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技术,赋予健康保险以全新的内涵,继而推动社会医疗和健康的总效率提升。

健康地发展健康保险,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进一步夯实行业的经营基础,特别是专业服务能力。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将成为健康和养老的重要基础平台。无论是慢病管理,还是长期护理;无论是智能家居,还是穿戴式设备,社区服务中心都将是一个重要的中枢和平台,因此健康保险要特别并高度重视“进社区”问题。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如何扎根社区,需要从经营模式入手,利用“带量采购”优势,与医药企业开展合作,开发涵盖特药、创新药和慢病普药的PBM专门化产品,开发具有“实物”和“服务”给付特征的管理型产品。同时,要用足用好“20%健康管理服务成本”的政策红利,探索“社区型TPA服务模式”,并将其与“进社区”战略有机融合,形成良性互动,将健康保险的“根”牢牢地扎在人民群众中。

我国健康保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包括产品(保障)、客户(需求)、渠道(供给)和经营(盈利)结构。但从本质上看,则是“为了谁”和“能力缺失”问题。无论是百万医疗,还是重疾险;无论是大病保险,还是城惠险(惠民保),保险业仍需要进一步摆脱认知、思维、能力和结构禁锢,以及行业局限,实现一种自我突破。

面向未来,行业需要一种基于融入大局和服务社会的觉悟,同时培育相应的价值创造核心能力,更好地发挥独特和更大的作用。因为从根本上讲,健康保险发展得好不好,不是保险业自己说了算,而是客户、群众、政府和社会说了算,这既是健康保险的出发,更是健康保险的皈依。

研究表明:21世纪属于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属于计算科学。保险业要紧紧并牢牢把握生命科学发展的方向、趋势和前沿,不仅要认识到这种变化对传统健康保险可能带来的“颠覆”,更要理解这种变化,给健康保险创造机会,并将这种机会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现实。

数字生命,即生命的重要存在形态,生命的数字化将带来计算生命、计算医学和计算药学等发展。就健康管理而言,数字孪生技术在生命和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健康保险可以,更应当扮演“生力军”的作用。在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本着“由粗到细”的原则,先概念,后实效。

初期可以先从体检报告的“连续性管理”入手,从一个侧面,如从一种慢病管理切入,配合以初级的穿戴式设备,或者专门化APP,获取“准动态”信息,通过搭建数字孪生的健康管理框架和平台,开展专业和动态的实时反馈与互动,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化应用,完善技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孪生管理模式,如“心脏托管”模式。

保险的“数字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数字生命为健康保险提供的不仅是机遇,更有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体现在能力上,更反映在理念上。发展健康保险的当务之急是跳出行业的局限乃至狭隘,拥抱世界,才能拥有世界,前提是认知世界。健康保险要特别关注健康科技发展的前沿,从服务客户和社会健康管理的需求出发,发挥好“集团利益代理人”的角色和作用,内引外联,承前启后,努力将健康科技成果转化为改善健康管理的能力,打造全新商业模式,惠及广大人民,服务“健康中国”。

健康保险需要理解并全面融入“数字生命时代”,首先,前提和关键是“把窗户打开”,了解外面的世界,寻求“共同语言”,实现合作共赢。其次,把握数字生命带来的机遇,重新定义保险经营理念与技术,特别是“标准体”的概念。再次,全面提升数字能力,特别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基础能力,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最后,是培育在“个人信息保护”时代的数字能力,特别是隐私计算能力,实现“不求所有,但知所在,确保能用”的目标。

健康保险要在“十四五”规划框架下,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战略和机遇。首先,要理解“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总目标的深刻内涵,即健康保险如何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如何实现健康保险的转型升级,什么是健康保险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其次,要理解“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内涵,特别是“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

要特别关注国家“1+7+X”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规划,即建设一个国家数据中心,七个区域中心,并建设若干个应用和发展中心。其中的“应用和发展中心”是专门服务,包括健康保险在内的各种社会应用,提供“窗口”和“桥梁”功能。要理解“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的意义,健康保险不仅要努力成为数字生态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更要成为数字生态的受益者和贡献者。

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健康保险“大有可为”,更应当“大有作为”,为此,行业应在强化大局和责任意识的基础上,摒弃传统观念,强化能力建设,逐步实现从“事后支付型”向“主动管理型”转变,发挥好拾遗补缺和推动整体进步的独特作用。继而在更广大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强化并彰显“主人翁”意识,成为守护人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保财险原执行副总裁)


王和: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助力“健康中国”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07

□王和

健康保险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不仅能够解决医疗保障问题,更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功能,能够成为提升社会健康和医疗管理总效率的重要参与者和促进者。保险业要有一种“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觉悟和担当精神,树立发展新理念,培育服务新能力,打造发展新格局,提供科技新服务,实现行业新作为。

健康保险要关注社会“健康总效率”问题,清晰“全过程”和“多维度”思维,强化健康科技利用,全面导入“减量管理”理念,通过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积极探索“保险+科技+管理”的新健康保险服务模式,特别要利用好保险的“激励功能”,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推动健康意识的普及和提升。同时,利用智慧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技术,赋予健康保险以全新的内涵,继而推动社会医疗和健康的总效率提升。

健康地发展健康保险,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进一步夯实行业的经营基础,特别是专业服务能力。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将成为健康和养老的重要基础平台。无论是慢病管理,还是长期护理;无论是智能家居,还是穿戴式设备,社区服务中心都将是一个重要的中枢和平台,因此健康保险要特别并高度重视“进社区”问题。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如何扎根社区,需要从经营模式入手,利用“带量采购”优势,与医药企业开展合作,开发涵盖特药、创新药和慢病普药的PBM专门化产品,开发具有“实物”和“服务”给付特征的管理型产品。同时,要用足用好“20%健康管理服务成本”的政策红利,探索“社区型TPA服务模式”,并将其与“进社区”战略有机融合,形成良性互动,将健康保险的“根”牢牢地扎在人民群众中。

我国健康保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包括产品(保障)、客户(需求)、渠道(供给)和经营(盈利)结构。但从本质上看,则是“为了谁”和“能力缺失”问题。无论是百万医疗,还是重疾险;无论是大病保险,还是城惠险(惠民保),保险业仍需要进一步摆脱认知、思维、能力和结构禁锢,以及行业局限,实现一种自我突破。

面向未来,行业需要一种基于融入大局和服务社会的觉悟,同时培育相应的价值创造核心能力,更好地发挥独特和更大的作用。因为从根本上讲,健康保险发展得好不好,不是保险业自己说了算,而是客户、群众、政府和社会说了算,这既是健康保险的出发,更是健康保险的皈依。

研究表明:21世纪属于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属于计算科学。保险业要紧紧并牢牢把握生命科学发展的方向、趋势和前沿,不仅要认识到这种变化对传统健康保险可能带来的“颠覆”,更要理解这种变化,给健康保险创造机会,并将这种机会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现实。

数字生命,即生命的重要存在形态,生命的数字化将带来计算生命、计算医学和计算药学等发展。就健康管理而言,数字孪生技术在生命和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健康保险可以,更应当扮演“生力军”的作用。在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本着“由粗到细”的原则,先概念,后实效。

初期可以先从体检报告的“连续性管理”入手,从一个侧面,如从一种慢病管理切入,配合以初级的穿戴式设备,或者专门化APP,获取“准动态”信息,通过搭建数字孪生的健康管理框架和平台,开展专业和动态的实时反馈与互动,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化应用,完善技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孪生管理模式,如“心脏托管”模式。

保险的“数字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数字生命为健康保险提供的不仅是机遇,更有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体现在能力上,更反映在理念上。发展健康保险的当务之急是跳出行业的局限乃至狭隘,拥抱世界,才能拥有世界,前提是认知世界。健康保险要特别关注健康科技发展的前沿,从服务客户和社会健康管理的需求出发,发挥好“集团利益代理人”的角色和作用,内引外联,承前启后,努力将健康科技成果转化为改善健康管理的能力,打造全新商业模式,惠及广大人民,服务“健康中国”。

健康保险需要理解并全面融入“数字生命时代”,首先,前提和关键是“把窗户打开”,了解外面的世界,寻求“共同语言”,实现合作共赢。其次,把握数字生命带来的机遇,重新定义保险经营理念与技术,特别是“标准体”的概念。再次,全面提升数字能力,特别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基础能力,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最后,是培育在“个人信息保护”时代的数字能力,特别是隐私计算能力,实现“不求所有,但知所在,确保能用”的目标。

健康保险要在“十四五”规划框架下,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战略和机遇。首先,要理解“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总目标的深刻内涵,即健康保险如何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如何实现健康保险的转型升级,什么是健康保险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其次,要理解“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内涵,特别是“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

要特别关注国家“1+7+X”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规划,即建设一个国家数据中心,七个区域中心,并建设若干个应用和发展中心。其中的“应用和发展中心”是专门服务,包括健康保险在内的各种社会应用,提供“窗口”和“桥梁”功能。要理解“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的意义,健康保险不仅要努力成为数字生态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更要成为数字生态的受益者和贡献者。

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健康保险“大有可为”,更应当“大有作为”,为此,行业应在强化大局和责任意识的基础上,摒弃传统观念,强化能力建设,逐步实现从“事后支付型”向“主动管理型”转变,发挥好拾遗补缺和推动整体进步的独特作用。继而在更广大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强化并彰显“主人翁”意识,成为守护人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保财险原执行副总裁)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