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

发布时间:2021-06-10 07:57:21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黄明明

6月6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即ACCEPT研究院)举办了主题为“新百年的中国与世界”第41届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ACCEPT研究院在会议上发布了题为《新百年的中国与世界: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研判中国当前经济形势,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并提出了人力资源总量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2050年之前中国的人力资源红利将持续增长。

报告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改革和抗疫政策需持续推进。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

消费方面,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升明显推动国内PPI上涨,国内PPI同比增速也呈同步加速上扬趋势。但大宗商品价格将在二季度末见顶回落,并带动国内PPI同比增速的回调,2021年PPI同比增速据估算为5%左右。预计2021年下半年CPI同比增幅会有所扩大,但全年同比增速约为1.5%,消费领域并无通胀压力。

ACCEPT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政府与市场同向发力的重要机制还未得到充分释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是宏观杠杆率上升的最主要部分。究其根源,分税制下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收入不足,通过各种渠道积累的债务不同于财政收入,对地方官员是负激励。国家应该花两到三年的时间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存量债务集中清理,大部分转为国债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再发新债要加强管理和披露。

针对目前热议的人口问题,李稻葵认为应首先区别人口总量和人力资源概念。人力资源是考虑到健康和教育因素在内的、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能力的人口技能水平的综合指标。按不同年龄的人口分布,不同年龄段人均预期的健康寿命时长,乘以人口分布的数量,再乘以劳动力技能或者受教育水平,得到一国人力资源总量。以此计算,中国的人力资源指标在2050年前可保相对平稳,因此无需对现状产生过分焦虑。李稻葵认为,计划生育国策已完成历史使命,国家应善待付出巨大牺牲的50后、60后、70后,对失独家庭给予最高体恤。同时,在进一步放开生育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每个家庭的生育自主权,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

ACCEPT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同时指出,以2000年为基年,由于老龄化冲击,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下降了6%。但考虑到预期寿命和教育时间的延长,2019年比2000年人力资源总量增加了14%。他认为,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推进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是要尊重人民的劳动意愿,破除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其次是政府与市场同向发力,推进与人力资源结构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需要打破户籍制度,推行居住证制度,顺应经济地理再布局,推动人力资源在国土空间上的合理配置。若能够在充分尊重人民参与经济活动的意愿、保护其劳动积极性的基础上,灵活调整退休时间并增加延长相应福利,消灭年龄歧视,将大幅提高中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对冲劳动力数量和比例下降的不利影响,缓解老龄化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冯煦明认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两方面深刻变化:一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二是人口地理分布结构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0后出生高峰时代的人口将逐步进入退休年龄,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市群、都市圈地区集中。人口代际转型和人口地理再布局,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两大基础性动因,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需要引起充分重视。

他还指出,内需不足仍是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导致内需不足的关键原因是人均GDP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大幅落差,GDP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转化率仅为45%左右。他认为,如果总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恢复,可能通过经济循环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为避免这种情况持续,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供需双向发力提振国内经济大循环,防止需求疲弱持续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


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10

□记者 黄明明

6月6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即ACCEPT研究院)举办了主题为“新百年的中国与世界”第41届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ACCEPT研究院在会议上发布了题为《新百年的中国与世界: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研判中国当前经济形势,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并提出了人力资源总量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2050年之前中国的人力资源红利将持续增长。

报告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改革和抗疫政策需持续推进。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

消费方面,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升明显推动国内PPI上涨,国内PPI同比增速也呈同步加速上扬趋势。但大宗商品价格将在二季度末见顶回落,并带动国内PPI同比增速的回调,2021年PPI同比增速据估算为5%左右。预计2021年下半年CPI同比增幅会有所扩大,但全年同比增速约为1.5%,消费领域并无通胀压力。

ACCEPT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政府与市场同向发力的重要机制还未得到充分释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是宏观杠杆率上升的最主要部分。究其根源,分税制下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收入不足,通过各种渠道积累的债务不同于财政收入,对地方官员是负激励。国家应该花两到三年的时间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存量债务集中清理,大部分转为国债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再发新债要加强管理和披露。

针对目前热议的人口问题,李稻葵认为应首先区别人口总量和人力资源概念。人力资源是考虑到健康和教育因素在内的、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能力的人口技能水平的综合指标。按不同年龄的人口分布,不同年龄段人均预期的健康寿命时长,乘以人口分布的数量,再乘以劳动力技能或者受教育水平,得到一国人力资源总量。以此计算,中国的人力资源指标在2050年前可保相对平稳,因此无需对现状产生过分焦虑。李稻葵认为,计划生育国策已完成历史使命,国家应善待付出巨大牺牲的50后、60后、70后,对失独家庭给予最高体恤。同时,在进一步放开生育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每个家庭的生育自主权,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

ACCEPT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同时指出,以2000年为基年,由于老龄化冲击,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下降了6%。但考虑到预期寿命和教育时间的延长,2019年比2000年人力资源总量增加了14%。他认为,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推进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是要尊重人民的劳动意愿,破除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其次是政府与市场同向发力,推进与人力资源结构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需要打破户籍制度,推行居住证制度,顺应经济地理再布局,推动人力资源在国土空间上的合理配置。若能够在充分尊重人民参与经济活动的意愿、保护其劳动积极性的基础上,灵活调整退休时间并增加延长相应福利,消灭年龄歧视,将大幅提高中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对冲劳动力数量和比例下降的不利影响,缓解老龄化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冯煦明认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两方面深刻变化:一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二是人口地理分布结构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0后出生高峰时代的人口将逐步进入退休年龄,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市群、都市圈地区集中。人口代际转型和人口地理再布局,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两大基础性动因,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需要引起充分重视。

他还指出,内需不足仍是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导致内需不足的关键原因是人均GDP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大幅落差,GDP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转化率仅为45%左右。他认为,如果总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恢复,可能通过经济循环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为避免这种情况持续,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供需双向发力提振国内经济大循环,防止需求疲弱持续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