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银行创新不能玩虚的

发布时间:2021-06-10 07:57:52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周慧虹

国家关于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刚准备组织实施,近日,就有金融机构推出“三胎贷”。尽管随后该机构紧急回应已下架,可此事依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与此前曾有银行推出的“彩礼贷”“墓地贷”等相比,“三胎贷”表面来看虽然紧跟国家政策的步伐,可说到底,它依然难逃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挑战社会痛点之嫌。某种程度上讲,“三胎贷”不是在支持国家生育政策,反倒可能因其负面舆论影响生育政策更好施行。

何况,从媒体披露的该机构“三胎贷”宣传资料来看,它不过就是居民消费贷款,除了别具心裁制造了一个“三胎”噱头之外,看不出与其他普通消费贷有多大差别。

其实,涉事金融机构推出所谓的“三胎贷”,只是借机蹭热点。面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不是仔仔细细地深入实际调查,实实在在地研究,而是简单地将之嫁接到已有的金融产品之上,给其取一个博人眼球的产品名称完事,如果说这样也算金融产品创新,那么金融创新岂非也太容易了?所有金融机构若是都这么干,“金玉”之外,难免“败絮”其中。

从“彩礼贷”“墓地贷”到“三胎贷”,从毫无遮掩地触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到借着国家政策的掩护挑动人们焦虑的情绪,它反映出部分金融机构创新能力的不足。面对当前激烈的内、外部竞争态势,这些机构的相关经营管理者有想法、没办法,以至于在具体实践当中弄巧成拙,走错了方向,其结果不仅带不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且还把自身置于舆论风险的不利境地,委实有弊无利。

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是特殊的行业。当前形势下,置身其中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者要促进自身业务的更好开展,不能不努力寻求创新,可无论如何,创新不能玩虚的。那种脱“实”向“虚”式的所谓创新,无异于自欺欺人,它轻则造成金融资源的低效运行乃至无端损耗,重则容易诱发金融风险,影响到金融与社会的稳定和谐。

在此意义上,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只有实实在在想着创新,实实在在把握政策方向,实实在在谋求创新实招,方能少些“奇葩”式创新举动,多些让人眼前一亮和深受社会拥戴的创新高招。

今年4月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针对热议的“彩礼贷”“墓地贷”就曾表态,要继续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把资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

该负责人同时指出,央行会配合银保监会等对中小银行的产品创新和业务准入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指导,支持银行在风险可控审慎合规的前提下,结合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来创新针对性的产品服务。对于有悖公序良俗和与国家大政方针背道而驰的做法,应及时予以纠正。

上述表态无疑给相关金融机构提了个醒,金融创新就是要更多地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力,就是要把握风险可控审慎合规原则,就是要增强产品服务的针对性,在此框架之下,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因地、因时制宜,集思广益,就能少走弯路,尽可能使自身的创新之举富于成效。

与此同时,鉴于当前金融机构业务创新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央行、银保监会等应加强对相关金融机构的监管与指导,在时效、力度等方面还需多想些办法,多做些工作。只有将金融机构自身努力与金融监管部门规范引导有机统一起来,金融创新才能“实打实”。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中心支行)


银行创新不能玩虚的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10

□周慧虹

国家关于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刚准备组织实施,近日,就有金融机构推出“三胎贷”。尽管随后该机构紧急回应已下架,可此事依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与此前曾有银行推出的“彩礼贷”“墓地贷”等相比,“三胎贷”表面来看虽然紧跟国家政策的步伐,可说到底,它依然难逃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挑战社会痛点之嫌。某种程度上讲,“三胎贷”不是在支持国家生育政策,反倒可能因其负面舆论影响生育政策更好施行。

何况,从媒体披露的该机构“三胎贷”宣传资料来看,它不过就是居民消费贷款,除了别具心裁制造了一个“三胎”噱头之外,看不出与其他普通消费贷有多大差别。

其实,涉事金融机构推出所谓的“三胎贷”,只是借机蹭热点。面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不是仔仔细细地深入实际调查,实实在在地研究,而是简单地将之嫁接到已有的金融产品之上,给其取一个博人眼球的产品名称完事,如果说这样也算金融产品创新,那么金融创新岂非也太容易了?所有金融机构若是都这么干,“金玉”之外,难免“败絮”其中。

从“彩礼贷”“墓地贷”到“三胎贷”,从毫无遮掩地触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到借着国家政策的掩护挑动人们焦虑的情绪,它反映出部分金融机构创新能力的不足。面对当前激烈的内、外部竞争态势,这些机构的相关经营管理者有想法、没办法,以至于在具体实践当中弄巧成拙,走错了方向,其结果不仅带不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且还把自身置于舆论风险的不利境地,委实有弊无利。

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是特殊的行业。当前形势下,置身其中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者要促进自身业务的更好开展,不能不努力寻求创新,可无论如何,创新不能玩虚的。那种脱“实”向“虚”式的所谓创新,无异于自欺欺人,它轻则造成金融资源的低效运行乃至无端损耗,重则容易诱发金融风险,影响到金融与社会的稳定和谐。

在此意义上,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只有实实在在想着创新,实实在在把握政策方向,实实在在谋求创新实招,方能少些“奇葩”式创新举动,多些让人眼前一亮和深受社会拥戴的创新高招。

今年4月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针对热议的“彩礼贷”“墓地贷”就曾表态,要继续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把资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

该负责人同时指出,央行会配合银保监会等对中小银行的产品创新和业务准入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指导,支持银行在风险可控审慎合规的前提下,结合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来创新针对性的产品服务。对于有悖公序良俗和与国家大政方针背道而驰的做法,应及时予以纠正。

上述表态无疑给相关金融机构提了个醒,金融创新就是要更多地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力,就是要把握风险可控审慎合规原则,就是要增强产品服务的针对性,在此框架之下,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因地、因时制宜,集思广益,就能少走弯路,尽可能使自身的创新之举富于成效。

与此同时,鉴于当前金融机构业务创新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央行、银保监会等应加强对相关金融机构的监管与指导,在时效、力度等方面还需多想些办法,多做些工作。只有将金融机构自身努力与金融监管部门规范引导有机统一起来,金融创新才能“实打实”。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中心支行)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